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 陳承明 978756424363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
ISBN:9787564243630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著編譯者:陳承明
叢書名:新文科·財經學術文庫
頁數:36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157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全書以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為主線,分為3篇共19章。
《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首篇:首章至第六章,從總體上論述了共同富裕與經濟規律的相互關係,其中包括基本經濟規律和主要經濟規律,闡明了生產力發展如何為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生產關係的完善如何為共同富裕提供製度保證,以及如何通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共同富裕提供切實可行的生產方式。第二篇: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類闡述了經濟規律及其制度與共同富裕的相互關係,其中包括所有制結構規律、按勞分配規律、按要素分配規律、勞動價值規律、資本價值增殖規律等的制度化。第三篇: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闡述了具體經濟制度與共同富裕的相互關係,其中包括如何通過改革和完善財政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社保制度和鄉村制度等,來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簡介
陳承明,1950年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復旦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市場經濟專委會主任、原《資本論》研究專委會副主任,上海生產力學會顧問。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和《資本論》的教學與研究。專著《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於1997年10月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在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1995-1997年)評選中,獲著作類三等獎。專著《中國經濟兩重性和相容性研究》於2020年7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被評為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度十大圖書,並於當年12月獲得中國生產力學會優秀理論成果獎。論文《遵循經濟規律,促進共同富裕》於2022年11月獲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論文獎。專著《唯物辯證的經濟思想》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主編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概論》獲華東師範大學教材出版基金資助。主編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經濟學通論》《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中國化》《中國特色就業理論與實踐》《中國特色城鄉一體化探索》《中國特色消費理論和消費模式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教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簡明西方經濟學》等三十余部專著和教材,先後發表論文一百五十余篇。對馬克思的《資本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並有不少創見和獨到之處。

目錄
緒論
第一篇 經濟規律與共同富裕
第一章 經濟規律與共同富裕的相互關係
第一節 正確認識和理解經濟規律
第二節 正確認識和理解共同富裕
第三節 經濟規律與共同富裕的內在聯繫
第四節 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的有機結合
第二章 共同富裕的基本經濟規律
第一節 什麼是基本矛盾和基本經濟規律
第二節 深刻理解基本矛盾和基本經濟規律
第三節 按生產力標準完善生產關係
第四節 遵循基本經濟規律促進共同富裕
第三章 共同富裕的主要經濟規律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變化
第二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經濟規律
第三節 進入新時代與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節 運用科學方法深化改革開放
第四章 生產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
第一節 生產力是一切物質財富的直接來源
第二節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三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四節 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人才生產力
第五章 生產關係是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第一節 生產關係的體系及其本質特性
第二節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第三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徵
第四節 社會主義本質與初級階段使命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的內在聯繫
第一節 《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市場經濟的本源、變異和復歸
第三節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第四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兩重性和相容性
第二篇 基本經濟制度與共同富裕
第三篇 相關經濟制度與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作者已出版的書籍

精彩書摘
《共同富裕的經濟規律及其制度》:
一、公有制的實質與多種實現形式
所謂「公有制」,就是全體或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質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使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形成勞動平等的生產關係,為共同富裕提供經濟基礎和制度保證。具體來講:(1)用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它標志著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瓦解,以及社會主義嶄新制度的誕生。由於各國經濟和社會狀況不同,存在許多歷史和地域上的差別。因而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過程中,必然會形成紛繁複雜的形式和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因此各國的變革不能強求統一和機械照搬。(2)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它決定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分配關係,也就決定了生產關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意味著人與人的剝削關係被平等互利關係代替,按資分配為主被按勞分配為主代替,使生產關係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使公有制所代表的生產關係成為人民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集中體現。(3)公有制決定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所有經濟主體的直接目的仍然是增加產值和獲取利潤,但是它們的最終目的或者說最終結果必然是滿足社會需要。可見,公有制是社會主義主要經濟規律產生和實現的前提條件,它制約著其他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程度和範圍。因而只有在公有制條件下,才能限制收入上兩極分化和促進共同富裕。(4)公有制是國家政權和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只有堅持公有制,才能增強綜合國力和完善上層建築;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積極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推動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可見,加強和完善公有制至關重要,它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和勞動者的主人地位,是鞏固人民政權和民主制度的根本保證。有些人把資本主義的國有企業,也看成「公有制」這是不正確的。雖然這些企業不歸資本家私人所有,但是他們的政權掌握在壟斷資產階級手中,他們的國有企業是為整個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服務的,因此是社會化的「私有制」,與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有本質區別。
如何保持公有制性質和提高公有經濟地位?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體不是全體,不能搞脫離生產力水平的純而又純的公有經濟,而要與非公經濟共同發展。通過平等競爭,公有經濟不僅要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數量上,而且要在產品質量和產出效益上取得優勢,顯示出公有經濟的優越性。(2)要保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主導不等於主體,更不能包辦一切,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調節力和影響力上。因此,從總體上講,國有企業在數量上要減少,特別是那些規模小、效益差、無發展前途的企業,要通過關、停、並、轉等形式進行剝離,真正提高國有企業的素質、規模和效益,使之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3)要加快包含公有成分的混合經濟的發展。混合經濟是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在企業內部融合的途徑和方式,它有利於多種經濟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也是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擴大公有經濟對非公經濟控制、引導和影響的重要途徑。
要鞏固和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加快公有經濟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公有經濟的實現形式。過去人們認為公有制只有全民和集體兩種,其實是不正確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層次和不平衡,要求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多樣化,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不僅要有全民或集體等單一性質的公有制形式,而且要有全民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以及全民、集體與非公經濟混合的實現形式。實現這種混合經濟的基本途徑,是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首先,股份制能否成為公有經濟的實現形式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過去,人們總是把股份制看成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其實股份制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產物,本身不具有根本制度的屬性,因而它既能與私有制結合,成為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又能與公有制結合,成為社會主義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股份制是一種比較完善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具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法人治理結構嚴密,經營管理機制合理,資產運作經濟高效等特點。股份制對克服原有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經營體制上的弊端,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其次,股份合作制是股份制與合作制相結合的產物,它既融合了這兩種經營管理制度的優點,又彌補了它們的缺陷,因而是一種新型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股份合作制既解決了股份制下所有者和勞動者不統一,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集體所有制下勞動者的產權和主人地位不落實的問題,從制度上保障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和主人地位。因此,發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成為公有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主要途徑。二、劃清公有製為主體與單純公有制的界限
劃清所有制的基本制度與單純公有制的界限,實質是要劃清公有製為主體與單純公有制的界限。而劃清這一界限的關鍵是在發展公有經濟的同時,能否為非公經濟營造良好的環境和創造有利的條件,使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能夠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黨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法規,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法律和輿論環境,使非公經濟取得迅速發展。但是,由於在傳統的單純公有制下形成的「輕私」「疑私」「怕私」「防私」等思想觀念影響,以及由此而致的體制障礙,非公經濟面臨不少困難。主要表現如下:(1)所謂的「玻璃門」和「彈簧門」現象。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允許非公企業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壟斷行業和領域。由於受傳統觀念和舊體制的影響,非公經濟仍然遇到「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或者「一進去就被彈回來」的「彈簧門」。如非公經濟參与國防工業建設,有人擔心它們靠不住,會給國家安全造成隱患,致使非公經濟很難進入,即使進入也難以長期生存。(2)關於融資困難的問題。2005年國務院頒布的《意見》提出,要加大對非公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但銀行仍對非公經濟存在融資歧視,嚴重製約了它們的發展。「如四大國有銀行在貸款發放、審批程序、不良貸款處理、信貸人員責任等方面,對民營企業的要求極為苛刻,遠遠超過國有企業。」(3)關於稅負不公的問題。雖然費已改稅,但在實施上仍存在「所有制歧視」。如傳統軍工企業可免去增值稅,而非公企業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使它們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4)關於「國進民退」的問題。為使部分國企退出競爭性行業,同時加快非公經濟發展,我們曾提出「國退民進」的口號,並取得很好效果。但是在應對美國金融危機以後,卻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相反現象,如中糧入主蒙牛、中化收編民營化肥廠、五礦和中鋼兼并民營鋼廠、航空業中民營企業全軍覆沒、高速公路行業民營資本被集體清退,以及央企進軍房地產市場等,對非公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