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技術 (原著第二版) 林本堅 97871224515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化學工業
NT$1,2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光刻技術 (原著第二版)
ISBN:9787122451514
出版社:化學工業
著編譯者:林本堅
頁數:3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207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半導體晶元製造中的核心技術——光刻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驅動光學光刻的基本方程和參數的相關知識、曝光系統和成像基礎理論、光刻系統組件、工藝和優化技術等;深入分析了光刻技術的發展前景,詳述了浸沒式光刻與極紫外(EUV)光刻。 本書(第二版)特別融合了作者在研究、教學以及世界級大批量製造方面的獨特經驗,增加了關於接近式曝光方面的全新內容,同時更新並擴展了曝光系統、成像、曝光-離焦(E-D)法、硬體組件、工藝和優化以及EUV光刻和浸沒式光刻等方面的資料。 本書可供半導體光刻領域的工程師、管理者以及研究人員閱讀,還可作為高校微電子、光學工程、集成電路等相關學科的參考教材。

作者簡介

林本堅(Burn J Lin)博士是台灣清華大學(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和台積電(TSMC)清大聯合研發中心主任。2000年加入台積電擔任資深處長,2011年至2015年擔任副總經理和傑出科技院士。早年間,自1970年加人美國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后,在IBM公司擔任過各種技術和管理職務。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在拓展光學光刻技術的極限。1991年,他創建了Linnovation Inc ,至今仍是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林博士是Journal of Micro/ Nanolithography,MEMS,and MOEMS的創刊主編,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台灣「中研院」院士、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IEEE和SPIE終身會士,台灣交通大學和台灣大學聯合特聘教授,俄亥俄大學和台灣大學傑出校友, 林博士獲得的榮警有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2017年SPIE獎〈因在1987年創辦了光學微光刻會議),2013年IEEE西澤潤一獎,2010年首個SEMI IC傑出成就獎,2009年IEEE Cledo Brunetti獎,2009年Benjamin G Lamme功成就獎,2007年工業技術進步獎,2006年傑出光學工程獎,2005年VLSI Research Inc 的晶元製造行業全明星最有價值專家,2005年台灣兩位最佳研發經理之一,2004年PWY基金會傑出研究獎,2004年首屆SPIE Frits Zernike獎,2003年傑出科技工作者獎,2002年台灣十大最佳工程師獎;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還獲得過兩次台積電創新獎、十次IBM發明獎和一次IBM傑出技術貢獻獎 林博士在許多方面一直在開拓:深紫外光刻技術(1975年以來),多層光刻膠體系(1979年以來),2D部分相干成像模擬(1980年以來),曝光-離焦方法(1980年以來),解析度和焦深的比例方程(1986年以來),k1降低(1987年以來),1義掩模限制的證明(1987年以來),光學成像中的振動(1989年以來),接觸孔電測量(1989年以來),又射線接近式曝光的E-G樹(1990年以來),掩模反射率對成像影響的實驗演示(1990年以來),透鏡最佳NA(1990年以來),衰減型相移掩模(1991年以來),Signamization技術(1996年以來),LWD-n和LWD-p(1999年以來),解析度和焦深的非近軸比例方程(2000年以來),193nm浸沒式光刻(2002年以來),偏振相關雜散光(2004年以來)。他的創新和研究工作跨越了21代光刻技術,從5000nm節點開始,一直延伸到5nm節點。 林博士撰寫了兩本書以及其他書中的三章內容,發表了132篇以上文章,其中71篇他是唯一或第一作者,還擁有88項美國專利。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 光刻在集成電路製造中的作用
1 2 光刻的目標
1 3 光刻的度量標準
1 4 本書

內容簡介


第2章 接近式曝光
2 1 引言
2 2 接近式成像
2 3 各種衍射近似的有效區域
2 4 鄰近圖像
2 5 E-G圖
2 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曝光系統
3 1 投影式曝光及其與接近式曝光的比較
3 2 全晶圓視場
3 3 步進重複系統
3 4 步進掃描系統
3 5 縮小系統和1×系統
3 6 縮小系統製造的1×掩模
3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成像
4 1 空間像
4 1 1 球面波前及其偏差的影響
4 1 2 球面波前
4 1 3 有限數值孔徑對球面波前的影響
4 1 4 球面波前的偏差
4 1 5 從掩模圖案成像
4 1 6 空間頻率
4 1 7 成像結果
4 2 反射和折射圖像
4 2 1 掩模反射和折射圖像的評估方法
4 2 2 多次反射對焦深的影響
4 3 潛像
4 4 光刻膠圖像
4 4 1 A、B、C係數
4 4 2 集總參數模型
4 4 3 β與η
4 5 從空間像到光刻膠圖像
4 6 轉移圖像
4 6 1 各向同性刻蝕
4 6 2 各向異性刻蝕
4 6 3 剝離
4 6 4 離子注入
4 6 5 電鍍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刻的度量:曝光-離焦(E-D)工具
5 1 解析度和焦深比例方程
5 2 基於顯微術測定k1和k
5 3 基於光刻確定k1、k2和k
5 3 1 E-D分支、樹和區域
5 3 2 E-D窗口、DOF和曝光裕度
5 3 3 使用E-D窗口確定k1、k2和k
5 4 k1、k2和k3作為歸一化的橫向和縱向尺寸單位
5 5 E-D工具
5 5 1 構建E-D樹
5 5 2 曝光軸使用對數比例的重要性
5 5 3 橢圓E-D窗口
5 5 4 CD居中的E-D窗口與全CD範圍的E-D窗口
5 5 5 E-D窗口和CD控制
5 5 6 E-D工具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學光刻的硬體組件
6 1 光源
6 1 1 汞弧燈
6 1 2 準分子激光器
6 2 照明器
6 2 1 科勒照明系統
6 2 2 離軸照明
6 2 3 任意照明
6 3 掩模
6 3 1 掩模襯底和吸收體
6 3 2 護膜
6 3 3 掩模的關鍵參數
6 3 4 相移掩模
6 4 成像透鏡
6 4 1 典型透鏡參數
6 4 2 透鏡配置
6 4 3 透鏡像差
6 4 4 透鏡加工
6 4 5 透鏡維護
6 5 光刻膠
6 5 1 分類
6 5 2 光與光刻膠的相互作用
6 5 3 顯影的光刻膠圖像
6 5 4 抗反射塗層
6 6 晶圓
6 7 晶圓台
6 8 對準系統
6 8 1 離軸對準和通過透鏡對準
6 8 2 逐場、全局和增強全局對準
6 8 3 明場和暗場對準
6 9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工藝與化
7 1 曝光機的化
7 1 1 NA的化
7 1 2 照明的化
7 1 3 曝光和焦點
7 1 4 焦深預算
7 1 5 曝光機的產率管理
7 2 光刻膠工藝
7 2 1 光刻膠塗覆
7 2 2 光刻膠烘焙
7 2 3 光刻膠顯影
7 2 4 光刻膠圖像的高寬比
7 2 5 環境污染
7 3 k1降低
7 3 1 相移掩模
7 3 2 離軸照明
7 3 3 散射條
7 3 4 光學鄰近效應校正
7 4 偏振照明
7 5 多重圖案化
7 5 1 多重圖案化技術原理
7 5 2 MPT工藝
7 5 3 MPT版圖
7 5 4 雙重圖案化技術的G規則
7 5 5 打-解技術
7 5 6 解析度倍增理論說明
7 5 7 MPT的套刻考慮
7 5 8 克服雙重成像的產率損失
7 6 CD均勻性
7 6 1 CD不均勻性分析
7 6 2 CDU的改進
7 7 對準和套刻
7 7 1 對準和套刻標記
7 7 2 使用測量數據進行對準
7 7 3 評估場間和場內套刻誤差成分
參考文獻
第8章 浸沒式光刻
8 1 引言
8 2 浸沒式光刻概述
8 3 解析度和焦深
8 3 1 波長縮短和空間頻率
8 3 2 解析度比例方程和焦深比例方程
8 3 3 使用浸沒式系統解析度和焦深
8 3 4 浸沒式系統中的NA
8 4 多層介質的焦深
8 4 1 多層介質中的透射和反射
8 4 2 晶圓離焦運動的影響
8 4 3 衍射焦深
8 4 4 所需焦深
8 4 5 可用焦深
8 4 6 耦合介質的選折射率
8 4 7 解析度和衍射焦深之間的權衡
8 5 光學成像中的偏振
8 5 1 不同偏振的成像
8 5 2 雜散光
8 6 浸沒式系統和組件
8 6 1 浸沒式系統的配置
8 6 2 浸沒介質
8 6 3 浸沒透鏡
8 6 4 浸沒介質中的氣泡
8 6 5 掩模
8 6 6 亞波長3D掩模
8 6 7 光刻膠
8 7 浸沒式光刻對工藝的影響
8 7 1 浸沒式光刻的模擬
8 7 2 多晶硅層
8 7 3 接觸層
8 7 4 金屬層
8 7 5 對三個技術節點的建議
8 8 浸沒式光刻技術實踐
8 8 1 曝光結果
8 8 2 減少缺陷
8 8 3 監測浸沒罩和殊路線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