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策略與應用技術 呂文亮 李昊 高清華 97875772079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1,2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策略與應用技術
ISBN:9787577207957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呂文亮 李昊 高清華
頁數:59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099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健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至上,人民群眾的健康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奮鬥目標。千百年來,傳染病一直是危害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有悠久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和治療得到重視,一些傳染病(如乙腦、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技術被歸納總結,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經驗也在溫病學教學中得以傳播,並穿插於中醫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教學中,但該理論經驗的廣度、深度都有所欠缺。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部分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優勢被逐漸弱化。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暴發,給世人敲響了警鐘,即急性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攜手進行疫情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促進了人們對醫學教育、研究以及服務範式變革的思考。總結疫情防控的中國醫學實踐包括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的醫學實踐是時代之需。我們通過總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經驗(包括臨床救治經驗)及相關科研進展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抗爭過程中取得的良好療效,說明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優勢顯著,並亟待進一步挖掘和持續發展。大多數傳染病可用中醫理論單獨或結合西醫理論進行防治,展現了中醫學應用的廣闊前景,也給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醫學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在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理論指導下,將醫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先進的技術方法加以有機整合,使之成為更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中西醫結合策略和技術,必將在新時代發揮特點,突出優勢。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編寫一本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書籍十分必要。本書的編寫旨在強化中西醫結合對傳染病的防治,展示中西醫防治新發傳染病的成果應用。本書將中醫溫病、疫病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中醫與西醫結合,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策略與應用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組織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專家編寫而成,歷時三年。本書共四十四章,第一章總論介紹傳染病的中、西醫基本認識;第二章至第四十四章為傳染病臨床研究內容,每一章都針對一個病種介紹了傳染病相關文獻、中醫辨治思路、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思路等。因此,本書可作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技術防治傳染病的參考書。另外,根據教育部中醫學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結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行業要求和研究生今後從事臨床工作的需要,本書旨在提高研究生傳染病臨床診療水平,重點培養研究生對傳染病的辨治思維,提高研究生運用傳染病理論指導臨床應用的能力和擴寬他們的視野。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在保持傳染病理論完整性的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一是強調傳染病經典理論,突出溫病經典著作內容,以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思維的解讀;二是強化傳染病理論臨床運用,重點是了解疫病學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新發傳染病)的認識和辨治進展,並倡導用疫病學理論指導治療傳染病,並拓展對傳染病的臨床辨治思維;三是強化中西醫結合策略和技術的應用。
鑒於此,本書也適用於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學,還可以作為中醫從業者的研修參考書。因為本學科領域知識更新很快,本書難免有缺憾,希望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於我們在修訂中進一步改進。
本書中引文,因來源資料年代久遠,已無從查對最原始的版本,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和編輯對引文中少量明顯錯誤之處,按現在的出版規範做了修改。
本書中方劑組成盡量與原方保持一致,但需關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的應用,此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應靈活處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本書共四十四章,第一章總論介紹傳染病的中、西醫基本認識,第二章至第四十四章為傳染病臨床研究內容,每一章都針對一個病種介紹了傳染病相關文獻、中醫辨治思路、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思路等。本書旨在強化中西醫結合對傳染病的防治,展示中西醫防治新發傳染病的成果應用。
本書既可以作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技術防治傳染病的參考書,也可以作為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學用書,還可以作為中醫從業者的研修參考書。

作者簡介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中醫藥大學校長。長江學者,中醫溫病領域專家。多年來,潛心研究濕熱病證治規律,理論上提出「脾胃濕熱論」、「濕熱致瘀論」等學術見解,特別是在消化系統疾病、重大感染性疾病方面有深入研究。公開發表論文60多篇。主編、編寫著作多本。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傳承研究」項目,參与國家973子課題4項。其中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結合的中醫繼承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實踐,獲得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清熱化濕治法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研究」獲首屆湖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

目錄
第一章總論/1
第二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25
第三章艾滋病/58
第四章病毒性肝炎/77
第五章脊髓灰質炎/101
第六章手足口病/115
第七章輪狀病毒胃腸炎/130
第八章諾如病毒感染/141
第九章流行性感冒/150
第十章甲型H1N1流感/160
第十一章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71
第十二章麻疹/185
第十三章風疹/203
第十四章新型皰疹病毒感染/210
第十五章水痘和帶狀皰疹/228
第十六章流行性腮腺炎/238
第十七章流行性出血熱/251
第十八章流行性乙型腦炎/265
第十九章登革熱/277
第二十章EB病毒感染/288
第二十一章巨細胞病毒感染/298
第二十二章狂犬病/309
第二十三章埃博拉病毒病/320
第二十四章傷寒/331
第二十五章細菌性食物中毒/343
第二十六章細菌性痢疾/355
第二十七章百日咳/367
第二十八章猩紅熱/380
第二十九章流行性腦脊髓膜炎/391
第三十章人感染豬鏈球菌病/403
第三十一章淋病/412
第三十二章破傷風/422
第三十三章耐多葯結核病及廣泛耐葯結核病/433
第三十四章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性疾病/442
第三十五章軍團菌病/453
第三十六章梅毒/463
第三十七章回歸熱/478
第三十八章萊姆病/489
第三十九章瘧疾/499
第四十章巴貝蟲病/510
第四十一章滴蟲病/518
第四十二章微孢子蟲病/530
第四十三章肺炎衣原體病/537
第四十四章支原體肺炎/548
附錄中醫適宜技術在傳染病中的應用/566
中醫名詞中英文對照/573
西醫名詞中英文對照/575

精彩書摘
健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至上,人民群眾的健康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奮鬥目標。千百年來,傳染病一直是危害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有悠久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和治療得到重視,一些傳染病(如乙腦、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技術被歸納總結,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經驗也在溫病學教學中得以傳播,並穿插於中醫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教學中,但該理論經驗的廣度、深度都有所欠缺。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部分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優勢被逐漸弱化。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暴發,給世人敲響了警鐘,即急性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攜手進行疫情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促進了人們對醫學教育、研究以及服務範式變革的思考。總結疫情防控的中國醫學實踐包括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的醫學實踐是時代之需。我們通過總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經驗(包括臨床救治經驗)及相關科研進展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抗爭過程中取得的良好療效,說明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優勢顯著,並亟待進一步挖掘和持續發展。大多數傳染病可用中醫理論單獨或結合西醫理論進行防治,展現了中醫學應用的廣闊前景,也給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醫學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在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理論指導下,將醫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先進的技術方法加以有機整合,使之成為更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中西醫結合策略和技術,必將在新時代發揮特點,突出優勢。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編寫一本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書籍十分必要。本書的編寫旨在強化中西醫結合對傳染病的防治,展示中西醫防治新發傳染病的成果應用。本書將中醫溫病、疫病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中醫與西醫結合,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策略與應用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組織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專家編寫而成,歷時三年。本書共四十四章,第一章總論介紹傳染病的中、西醫基本認識;第二章至第四十四章為傳染病臨床研究內容,每一章都針對一個病種介紹了傳染病相關文獻、中醫辨治思路、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思路等。因此,本書可作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用中西醫結合技術防治傳染病的參考書。另外,根據教育部中醫學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結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行業要求和研究生今後從事臨床工作的需要,本書旨在提高研究生傳染病臨床診療水平,重點培養研究生對傳染病的辨治思維,提高研究生運用傳染病理論指導臨床應用的能力和擴寬他們的視野。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在保持傳染病理論完整性的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一是強調傳染病經典理論,突出溫病經典著作內容,以加強對傳染病防治思維的解讀;二是強化傳染病理論臨床運用,重點是了解疫病學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新發傳染病)的認識和辨治進展,並倡導用疫病學理論指導治療傳染病,並拓展對傳染病的臨床辨治思維;三是強化中西醫結合策略和技術的應用。
鑒於此,本書也適用於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學,還可以作為中醫從業者的研修參考書。因為本學科領域知識更新很快,本書難免有缺憾,希望讀者在使用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於我們在修訂中進一步改進。
本書中引文,因來源資料年代久遠,已無從查對最原始的版本,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和編輯對引文中少量明顯錯誤之處,按現在的出版規範做了修改。
本書中方劑組成盡量與原方保持一致,但需關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的應用,此類藥物在臨床應用中應靈活處理,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前言/序言
健康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至上,人民群眾的健康是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奮鬥目標。千百年來,傳染病一直是危害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醫藥防治傳染病有悠久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和治療得到重視,一些傳染病(如乙腦、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的中西醫結合防治技術被歸納總結,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理論經驗也在溫病學教學中得以傳播,並穿插於中醫內外婦兒等臨床課程教學中,但該理論經驗的廣度、深度都有所欠缺。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部分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中醫藥防治急性傳染病的優勢被逐漸弱化。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暴發,給世人敲響了警鐘,即急性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攜手進行疫情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促進了人們對醫學教育、研究以及服務範式變革的思考。總結疫情防控的中國醫學實踐包括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的醫學實踐是時代之需。我們通過總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經驗(包括臨床救治經驗)及相關科研進展等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中醫、中西醫結合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抗爭過程中取得的良好療效,說明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優勢顯著,並亟待進一步挖掘和持續發展。大多數傳染病可用中醫理論單獨或結合西醫理論進行防治,展現了中醫學應用的廣闊前景,也給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醫學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在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理論指導下,將醫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先進的技術方法加以有機整合,使之成為更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的中西醫結合策略和技術,必將在新時代發揮特點,突出優勢。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編寫一本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書籍十分必要。本書的編寫旨在強化中西醫結合對傳染病的防治,展示中西醫防治新發傳染病的成果應用。本書將中醫溫病、疫病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中醫與西醫結合,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策略與應用技術》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組織湖北中醫藥大學的專家編寫而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