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詳解 袁了凡 978722222879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雲南人民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了凡四訓詳解
ISBN:9787222228795
出版社:雲南人民
著編譯者:袁了凡
頁數:2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7173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以畢生學識、經歷與感悟為根基,諄諄講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行善事、得善果——以入世心勸人向善、謀求磊落的生活,《了凡四訓》堪為一部歷久彌新的生活方式手冊。
費勇教授從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中總結出三十三則立命口訣,提倡通過自我修行建立良好的生活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本版特別收錄《雲谷大師傳》《袁了凡居士傳》

作者簡介
袁了凡(1533 — 1606)
初名表,后改名黃,初號學海,后改了凡
明代思想家,著作涉及農業、曆法、軍事、音樂、幾何、佛學等諸多領域
費勇
學者、作家
1965年生於浙江
執教於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翻譯並出版《了凡四訓》,暢銷百萬冊
主要作品
《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
《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
《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
《作個閑人:蘇東坡的治愈主義》等

目錄
序言:善良可以改變命運
第一章 立命之學
1 反因循:給你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 001
2 信因果:為你的人生確立基本準則 / 006
3 向內求:找到努力的根本方向 / 013
4 覺察心:靜下來,你就贏了 / 020
5 今日生:每一天都是新的自己 / 025
第二章 改過之法
6 羞恥心: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 032
7 敬畏心:人在做,天在看 / 038
8 勇猛心:乾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 046
9 事上改:良好習慣的養成 / 050
10 理上改:弄清楚了邏輯,一切就會順遂 / 056
11 心上改:從原因上去改變,就會心想事成 / 061
第三章 積善之方
12 信善緣:相信善的力量,一生才會平安 / 066
13 真與假:不要把偽善當作善良 / 071
14 端與曲:不要做老好人 / 075
15 陰與陽:不要自我炫耀 / 080
16 是與非:有些好事做不得 / 084
17 偏與正:軟弱不是善良 / 091
18 半與滿:數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誠意 / 095
19 大與小:一念之差,也會影響你的命運 / 100
20 難與易:越是難做的事,越應該去做 / 105
21 與人為善:多一點謙讓,多一點大度 / 109
22 愛敬存心:多一點同情,多一點慈悲 / 112
23 成人之美:多一點成全,多一點寬容 / 116
24 勸人為善:如果勸人,總要勸人為善 / 122
25 救人危急:如果幫人,總要幫人于危難 / 127
26 興建大利:慈善背後的含義 / 130
27 舍財作福:要有得,必須要有舍 / 137
28 護持正法:要有成,必須要有智慧 / 141
29 敬重尊長:做好自己的本分 / 146
30 愛惜物命:溫柔地對待一切有生命感的事物 / 152
第四章 謙德之效
31 低調:低調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 157
32 沉穩:沉穩就會有吸引力 / 161
33 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 166
參考書目 / 170
附錄一 了凡四訓(原文) / 172
附錄二 雲谷大師傳(憨山釋德清 撰) / 195
附錄三 袁了凡居士傳(彭紹升 撰) / 207

精彩書摘
內和外的區別,簡單地說,是因和緣的區別。因是內在的驅動力,緣是外在的輔助力,要在因上努力,在緣上隨緣。向內求是因,向外求是緣。成就一件事要靠因緣俱合。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應該向內求,挖掘內心的熱愛和能量,專註自身,不要完全寄期望於他人的幫助或天上掉餡餅之類的好事,萬事都要靠自己。
凡是外緣,就要隨緣,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因為外緣都是我們控制不了的;凡是內因,就要加倍努力,因為內因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只要你不斷努力,就可以有所改變,有所積累,等到因緣成熟,自會開花結果。
雲谷禪師引經據典解釋說:「《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講到修行時說,「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年頭不動。則靈驗矣」。雲谷禪師強調,靈驗的關鍵就在於心是否靜。不要在意念誦的次數和內容,一直不間斷念誦,便會達到咒語自然而然從心中生出的境界,此時心不再受外物干擾,只專註于內,自然會有所靈驗。
總之,假如你從「心」這個層面上去「向內求」,那麼一定會有所變化。因為第一,從心起惑,由惑起業。迷惑來自內心,迷惑帶來業力。第二,業必感果,業能縛心。業力一定會感應招來果報,業力會束縛住心。第三,業由心造,心可轉業。業力來自心的運作,所以透過心的運作,可以產生連鎖的感應,最後轉變業力。
儒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用了「天」的概念。孔子承認天命的存在,承認有一種個人無法理解的力量在操控命運,人有無奈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孔子更認為「天」是一種德性的存在,且根據人的德性不斷在改變,只要你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德性,就可以和「天」相連接。商朝的建立是天命,紂王以為既然是天命,就完全不用擔心會滅亡,但他沒意識到天命會改變。因此當紂王變得殘暴荒淫,而周文王變得德性充沛的時候,周朝就取代了商朝。這個能懲惡揚善的「天」也成了中國老百姓所信奉的一條樸素法則: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一門心思去做符合天理的事,就會得到「天」的感應,從而獲得庇護。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說:「你心中描畫怎樣的藍圖,決定了你將度過怎樣的人生。」在稻盛和夫少年時代,他的叔叔因得肺病住院,他很害怕被傳染,但結果還是染上了肺病;他的父親明知可能會被傳染,還是堅持去醫院照顧叔叔,結果卻平安無事。這件事帶給稻盛和夫極大的觸動,他很感慨:「我拚命想要逃脫肺結核的魔掌,卻深陷其中,這不正是我這顆恐懼疾病的心招來的災難嗎?」這是稻盛和夫第一次感受到了心的作用。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后,去了京都一家大公司工作,沒想到這家公司不久就瀕臨倒閉,稻盛和夫不得已另尋出路謀生,卻屢遭失敗,這讓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恰恰是這個進退兩難,讓他徹底想通——「再怎麼怨天尤人也是徒勞」。他決定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研究當中,把傢具都搬進了研究室,從早到晚專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幫助公司渡過了難關。這應該是稻盛和夫第一次感受到「向內求」的益處。
後來稻盛和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選擇創業,手下年輕員工的「造反」引起他的注意,他開始反思:「如果為了追尋作為技術員的浪漫理想而展開經營的話,即使成功了,也不過是虛假的繁榮。然而,公司應該有更重要的使命。經營公司的根本目的就是,必須保障員工及其家人的生活,以公司員工的幸福為目標。」這便是稻盛和夫「向內求」真正的開始。從此,稻盛和夫一直走在這樣一條道路上,形成了其以「心」為聚焦點的經營之道,他也因此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就。
從稻盛和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方法:遇到什麼事,都應「向內求」,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己身上去努力。在別人身上找原因,很難成功,因為改變別人不容易;在客觀環境上找原因,更是艱難,因為改變環境是更困難的事情。稻盛和夫如此認為:「我相信這個宇宙中存在著令萬事萬物向善的宇宙意志,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心調整到與其相應的方向,再加上自身的勤奮努力,那麼,就必然能夠確保光明的未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