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 (英)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 97875236057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
ISBN:9787523605721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英)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著
頁數:4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94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一部涵蓋全球各文明的漁業全史
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鮮
都是人類生存的見證者
現在人們每天都能吃到魚,但你知道這些魚來自何方,人類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魚的嗎?
魚類、貝類、甲殼類等海鮮具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是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海鮮不僅是一種食物,還具有多重文化和社會意義。在中國文化中,魚是富庶、繁榮的象徵,常在節日和慶典中作為佳肴出現,寓意「年年有餘」;金魚等觀賞魚,不僅美化了環境,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釣魚不僅是一種休閑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動;海鮮產業在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出口商品。
本書講述了人類、海洋與海產長期互動的歷史。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從200萬年前,古人類徒手捉住第一隻鯰魚開始,以重大考古發現揭示中國、埃及、羅馬、日本等國家和地中海、波羅的海、中南半島、安地斯山脈等地區的各個文明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藉由掌握海洋與各種魚類的特性而生存下來。同時,他也立足當下,完整梳理了冰島海域、北海、紐芬蘭島及新英格蘭漁場的興盛、危機與衰亡,直視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氣候與海洋危機。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
被美國考古學學會授予「公共教育獎」
被專業考古學家學會授予「傑出服務獎」
布萊恩·費根是世界著名考古作家之一。曾任尚比亞利文斯頓博物館史前館館長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人類學教授,目前退休保留榮譽教授頭銜。他致力於向公眾傳播考古學,是《科學美國人》《智族GQ》等流行雜誌的撰稿人,還曾與英國廣播公司(BBC)合作拍攝過「失落的文明系列」等紀錄片。此外,他還是多媒體教學專家,因在考古和教育領域的貢獻,被美國考古學學會授予「公共教育獎」。至今出版專著50餘本,其中《掠奪尼羅河》《偉大的共存》《床的人類史》等已被譯成中文出版,深受讀者喜愛。

精彩書評
林永青 價值中國新經濟智庫 CEO
漁業,作為人類獲取食物的ZUI古老的方式之一,「沉默」卻深刻地幫助人們創造了現代世界。好奇心,觀察力和機會主義心理,這三項人類的基本特質,從文明的混沌鴻蒙時代一直綿延至今。本書正是從這三個方面,用漁業的獨特「歷史案例」,以時間縱深加上世界地域的結構,重寫了一部別樣的「人類進化簡史」。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了極度趣味性和深邃思想性的「大歷史」作品。
本 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香港國際金融評論》執行總編輯
魚類作為水產品的重要代表,是人類ZUI古老的食物之一,並且是海洋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動力和主流。《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一書不僅講述了與漁業生產相關的故事,還能激發讀者從捕撈、烹飪、氣候、地理、工具等多個維度,對人類經濟文明進行別樣的追溯和思考。
廖 傑 江西廣播電視台《讀書廖理》主持人
《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是一部深刻揭示人類與海洋共生關係的傑作。作者布萊恩·費根以其淵博的考古學知識和豐富的歷史洞察力,帶領我們穿越時空,探索捕魚活動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從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到羅馬帝國的擴張,再到現代世界的崛起,漁業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不僅展示了漁業對人類經濟和文化的影響,還深刻反思了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這是一部讓讀者重新認識海洋、思考人類未來的之作。
姜維勇 文化學者、作家、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深圳之窗城市閱讀推廣人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哲學家西塞羅就提出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本書從考古、貿易、文化等多角度有趣地闡述了鮮為人知的海洋文明:以我們所熟悉的「漁業」破題,帶領讀者了解人類曾經這樣艱難地拓展過生存空間。中國是古代大河文明的典型國家,在如今大國博弈波譎雲詭,海洋污染觸目驚心的現實中,本書將幫助讀者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蔚藍星球。
郝紀柳 深圳大學城市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文明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漁業史」,因人類長期的定居生活而被忽略或遺忘。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再現了這段文明史,他帶領讀者站在歷史的高度,進入到與陸地平行的海洋世界,讓我們重新認識當下的生活,並看向未來。
周 昊 企業管理效能提升專家、財經作家
本書不僅是一部歷史書籍,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描繪了人類與海洋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本書通過世界各地的考古遺址,向我們展示了捕魚如何為人類定居、社會複雜性的提高、城市的發展以及ZUI終的現代世界提供養料。費根的敘述生動而翔實,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了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重要轉折點。本書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全新解讀,值得每一個歷史愛好者和思想探索者細細品讀。
《經濟學人》
《魚宴:人類生存進化史》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又趣味盎然的著作。費根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人類文明是如何依賴富饒的海洋資源的。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佳作。對於歷史學家而言,這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紐約書評》
費根認為他作為一個漁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同時也是一流的考古學家和 46 本書的作者費根的工作提醒我們,有時即使是ZUI複雜的考古學研究也會遺漏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安德魯·摩爾博士 美國考古研究所第一副院長
費根出色的洞察力源自他豐富的地理、考古和歷史等專業學科知識,是他畢生學術研究和深刻反思的產物。
詹姆斯·C 斯科特 《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作者
這是一部關於世界各地的人們如何捕魚和從海洋覓食的歷史記錄,內容極具深度和啟發性。費根讓我們知道捕魚業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與農業同樣重要。
威廉·H 馬夸特 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
費根這本扣人心弦的著作揭示了魚類和貝類在人類文明崛起中的重要作用。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

目錄
第一卷??伺機而動的捕魚先祖
第 1 章? 魚骨告訴你,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秘密
人類祖先覓食指南
藏在骨制矛頭中的演化奇?
第 2 章? 史前人類生存策略
捕魚奇談:給魚撓痒痒
獨木舟時代的跨海探險
魚叉與投擲棒:獵魚人擁有了「武器」
第 3 章? 「第一個吃貝類的人」
消失的陸地:揭開貝冢之謎
人類能在多種環境生存,貝類是ZUI大功臣?
第 4 章? 度過後冰期時代
發酵魚:獨特的食物保存法帶來飲食新風味
波羅的海上的漁獵史詩
鐵門峽的巨鱘傳說
第 5 章? 日本繩文人征服海洋
烹飪藝術與季節性生存策略
繩文人是北美大陸的首批定居者?
第 6 章? 美洲首批定居者的生存之旅
追蹤遠古獵人的遷徙足跡
揭秘人類南遷之謎? ?
第 7 章? 海獅皮艇上的美國西北部漁民?
阿留申人的海上經濟與文化
社群聯盟:社會等級劃分初露端倪
第 8 章? 航海奇?與海上帝國
傳說中的隱秘天堂
如何對抗自然之力?
貿易控制與權力遊戲
第 9 章? 在疾病與戰爭中求生
隨海平面波動的卡盧薩人
鯊魚獵人與失落的文明
第 10 章?「大魚來了!」?
航行在大洋洲與太平洋諸島之間
遠航「中轉站」——塔希提島
養魚「巨」戶:夏威夷島民
第二卷??從沉默到改變世界
第 11 章? 沒有魚乾就沒有金字塔?
尼羅河盛宴
魚類成為商品
吉薩金字塔工人的食糧
第 12 章? 在地中海捕魚
漁業大豐收
誰把海鮮變成了佳肴?
屠殺金槍魚
鹹魚腌制工場
第 13 章? 羅馬人的「養魚」文化
鰻魚帝國:探索水下農場
豪門魚塘和魚痴
第 14 章? 食魚族與紅海經濟
紅海奇遇
繞過「香料之角」,南下阿扎尼亞
第 15 章? 厄利垂亞海:越過世界邊緣
蘇美爾文明的搖籃
「與來自河流深處的大蛇碰個正著」
第 16 章? 東方漁業 「黃金時代」
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魚市
東南亞海上貿易與帝國興衰
第 17 章? 鯷魚與印加文明
南美早期漁業社區——霧中綠洲
「可憐的小魚擠作一團」
「魚乾」與安第斯文明的起落 ?
第三卷??富庶的終結
第 18 章? 中世紀魚宴
鯉魚「榮耀」
天賜的美食:鯡魚罐頭的誕生
是漁民,也是海盜
第 19 章? 鱈魚傳奇:海洋里的牛肉
北歐:漁業變革起始地
同位素、貿易站和錘魚機
魚類貿易中心——布里斯托港
第 20 章? 「取之不盡的嗎哪」
競逐紐芬蘭漁場
來自深海的祝福
第 21 章? ZUI大、ZUI容易捕撈的魚類消失殆盡
長線固定釣、拖網和蒸汽漁船
工業化捕撈:漁場的終結
結語
致謝

前言/序言
奔赴一場鮮活生動的文明盛宴
很多年前,我在非洲中部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村莊幫一位同事進行考古挖掘。我在工作中發現了一些魚骨,但那位同事把它們扔掉了。「沒用的,」他說,「我們無法鑒定這些骨頭。」作為一名新手,我沒什麼發言權。我敢說,他很快就忘記了那些碎魚骨,可即使到了 60 年後的今天,我依然記得他說過的話。我對於古代漁業的興趣正是從那次早就完成的考古挖掘活動開始的。
20 世紀 60 年代初,我開始在非洲村莊進行獨立考古挖掘,但沒有找到任何和魚相關的證據。那裡的村民以種植穀物和養牛為生,偶爾出去打點野味或尋找一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在一次考古挖掘中,我們發現了獵人和植物採集者的蹤跡。那個地方叫吉紹(Gwisho)溫泉,位於村莊ZUI北部。3 000 年前,一小群獵人在溫泉旁宿營,從那裡俯瞰卡富埃河(Kafue River)沖積平原。每到夏季,洪水就湧入這片巨大的平原,當其退去后,便留下很多淺水池。
在吉紹溫泉,我和比利時同事弗朗西斯·范·諾頓(Francis Van Noten)的運氣不錯。遺址被水浸泡著,我們發掘出一些木矛頭、一把原始的鏟子、無數羚羊骨頭、植物化石,還找到了一堆魚骨。我請尚比亞漁業官員格拉漢姆·貝爾—克羅斯(Graham Bell-Cross)來檢查那些魚骨,結果發現它們幾乎都是鯰魚的骨頭。因為洪水消退後,獵人們可以用長矛刺殺鯰魚。我們不知道能從這堆骨頭當中獲得多少信息,克羅斯告訴我們,骨頭ZUI完整的那條魚重 2 ∼ 3 千克,跟如今卡富埃河的鯰魚個頭差不多,這讓我們大為震驚。3 000 年前,魚在吉紹人的食譜中並沒有佔據重要地位。現在回想起來,吉紹人肯定是在洪水退去時趁機捕獲了這些鯰魚。那時候人們很容易在淺水灘里發現和殺死鯰魚,他們甚至可能徒手抓了一些魚。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吃魚?
這些年來,我拜訪過非洲和其他地方的現代漁村,仔細研究過一些難以辨認的古代魚骨,並且跟很多漁民交談過。那些漁民來自不同地方,他們有的在深海捕過魚,有的在淺水水域勞作。我見過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洄遊的鮭魚,它們擠在湍急水流和淺水灘里,那幅景象讓我著迷。那時我才意識到,地球曾經擁有過富饒的漁場,但直到近些年,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才開始認真關注漁業這種人類ZUI古老的生存方式之一。
長久以來,漁民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群體,他們通常處於社會邊緣,遠離法老的宮殿和擁擠的街市。人們每天都能吃到漁民捕來的魚,卻不知這些魚來自何方。如果願意的話,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魚,因為它是一種穩定的食物來源。古代漁民目不識丁,現代學者很難找到他們留下的文字記錄,漁民的貿易史更是充滿挑戰性的難解之謎。因此我們必須從多學科收集漁業方面的知識,比如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學及古生物學等。
由於極度缺乏 18 世紀以前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宮廷秘史、水產上市信息、莊園和寺院日記以及偶爾能找到的相關論文尋找漁業方面的史料。此外,當代學術界從人類學角度對古代的自給性捕撈和軟件動物採集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給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讓我能夠從一個寶貴的角度去審視在考古遺址發現的數千塊殘缺不全且非常細小的魚骨頭。
第一批認真研究史前魚類和軟件動物的人是 19 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考古學家。他們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考古遺址附近發現了巨大的貝冢(即史前貝丘),然後他們仔細地把魚骨頭和貝殼進行了分類。他們的工作鮮為人知,這種情況並不讓人意外,因為在 20 世紀初,絕大多數考古學家只要挖掘到魚骨,就只會認為那是當地居民捕撈上來的,而不會對魚類的品種、捕獲年份和重量等信息分門別類地分析,他們的考古報告幾乎沒有評估這些魚類和軟件動物對於吃它們的人來說有什麼重要性。
20 世紀 50 年代,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考古學家們開始意識到研究遠古社區的意義遠大於計算石器數量或對比陶瓷碎片。為了獲得所需信息,考古學家們轉而研究動物骨骼、植物殘骸和魚骨,這也是如今的考古發掘速度比上一代要慢得多的原因之一。
20 世紀 70 年代,考古挖掘隊通過細篩網和水來過濾沉積物樣本,以回收那些不顯眼的植物殘骸和魚骨,篩網的孔越細小越好。這種方法通常被稱為濕篩法,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