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 1965-1995 詩選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978753279465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譯文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吃火 1965-1995 詩選
ISBN:9787532794652
出版社:上海譯文
著編譯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叢書名: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作品系列
頁數:55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71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阿特伍德文學創作的起點在詩歌阿特伍德詩歌創作的精華在《吃火》讓日常瑣事荷載令人驚駭的激情與力量在大量關注女性題材的詩作中,揭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與暴虐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加拿大著名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創作的詩集。詩集包括三種先前出版過的詩選集:《詩:1965-1975》、《詩:1976-1986》以及《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1995)。在其早期的詩歌中,阿特伍德運用平視的方式來觀察日常生活的寫作傾向非常明顯。她擁有一種驚人的表達 力,可以用詩句在日常生活與令人驚駭的事物之間營造出鮮明的對比效果。她的詩歌語言宛如水晶般澄澈、雋永,通過汽車旅行、明信片、荒野還有瑣事等詩歌中經常出現的事件或意象,阿特伍德向世人展現了她澎湃的激情和充沛的才華。

作者簡介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奮多產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文壇為數不多享有國際聲譽的詩人。現居多倫多。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創作力不給評論界任何淡忘她的機會。她獲得過除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的大多數重量級國際文學獎,並被多倫多大學等十多所院校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獲卡夫卡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2019年,阿特伍德憑藉《證言》再度問鼎布克獎。

精彩書評
超然,反諷,愛意洋溢,三者交替,詩歌從紙頁中唱出並刺痛人心。
——米凱萊·羅伯茨(英-法籍作家,詩人)
精簡,富於象徵,完完全全阿特伍德式的散文打磨進優美的詩列。某些要素是不適合緊張的性情的。
——《蘇格蘭周日》
強大、新穎的想象力之作,(這些詩作)表明阿特伍德是一位生活的幻象如此大?而獨具開創性的詩人,她創造了她自己的神話。
——《格拉斯哥先驅報》
周瓚是新一代女詩人中集寫作、研究、批評「女性詩歌」於一身的女性主義寫作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她不僅創作了大量詩歌作品,並撰寫了許多關於女性詩歌的文章。「這詞語的鎖鏈/也象一條鮮艷時髦的牛皮腰帶/繫緊一些人謎底般的明天」(周瓚詩)。詩歌中的色澤和質感與這個時代是同步的,一如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冰涼的,敏捷的,金屬般透亮的詞語組成了她們的寫作特點和思維方式。
——翟永明

精彩書摘
吃火
是你的野心:
吞下火焰
把它放進你嘴裏
並把它向前射出去,一聲大喊或一條發著白光的
舌頭,一個詞
從你裏面爆炸,帶著金色、深紅色,
展開一條閃耀的捲軸
從一根根血管的
內部燃亮
成為太陽

前言/序言
初版譯後記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加拿大著名詩人、小說家、文學批評家、隨筆作家以及環保主義者。她也是迄今在中國被翻譯和研究得最多的加拿大當代作家。在中國內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位當時被認為「有才華的中年女作家」和她的主要作品首次得到介紹(黃仲文《加拿大的英語文學》,《外國文學》1981年第10期)。其後,《世界文學》《外國文學》《詩刊》《當代外國文學》等雜誌陸續譯介、刊發過她的短篇小說和詩作。1991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她的長篇小說《假象》(Surfacing)和文學批評論著《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兩本書原版於1972年。Surfacing是阿特伍德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可食的女人》(1969年初版)於1994年譯介出版。這兩部小說後來又有了新的譯本,分別以《浮現》和《可以吃的女人》為新譯書名,於1999年由譯林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那以後,阿特伍德得到了更廣泛的譯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為止譯介作品已逾三十種,包括獲得布克獎的長篇小說《盲刺客》,以及代表作品《別名格雷斯》《神諭女士》《貓眼》《羚羊與秧雞》《珀涅羅珀記》《強盜新娘》等。譯介集中在小說方面,另有短篇小說集《藍鬍子的蛋》《荒野指南》等和隨筆集、評論集若干。
長久以來,阿特伍德更多因其小說而享譽世界文壇,但她的寫作生涯始於詩歌。十九歲發表第一首詩,第一個出版物是一本詩歌小冊子《雙面珀爾塞福涅》(1961),由一家名叫Hawkshead的獨立出版社出版,只印了兩百本,如今已成珍稀出版物。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詩集《圓圈遊戲》(1964)即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在三十歲出版第一部長篇之前,阿特伍德已出版過6種詩集和詩歌小冊子,成了當時加拿大最著名的青年詩人。她同時寫作詩歌、小說、兒童文學、非虛構文學(隨筆和評論)等,並在她涉獵的不同文體上成果卓異。截止到2014年,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共計出版過詩集十七部,長篇小說十四部,短篇小說七部,童書八部,非虛構文集十一部,另有小型出版物多種,包括七本詩集,四本小說集,以及電視劇腳本、廣播劇腳本、編纂書籍、聲音出版物多種。
在加拿大和英語文學世界,阿特伍德也是被公認的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
阿特伍德在一篇回憶文章中稱,自己是在十六歲時成為一名詩人的。當時還是中學生的她,在陽光燦爛的某一天,穿過球場,走在從學校回家的平常小道上,忽然,她感覺到「一隻巨大的拇指無形地從天空降下來,壓在我的頭頂」。於是,一首詩誕生了。儘管只是首年少之作,但「作為一個禮物,這首詩——來自於一位匿名恩賜者的禮物,既令人興奮又險惡不祥」(《指令之下》)。這既可以理解為文學靈感的神秘和支配性,也如阿特伍德所言,預示了「我從非寫作者變成寫作者的轉變」(《與死者協商》)瞬間。
誠如上文所言,阿特伍德的詩歌差不多和她的小說同時在內地得到譯介,但比較而言,詩歌翻譯零散,兼常有重譯,以致她的詩歌面貌遠不如她的小說留給讀者的印象清晰並深刻。我對作為詩人的阿特伍德產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是在讀了詩人翟永明的短文《日漸衰老的女詩人坐在陽台上》(《紙上建築》,1997年)之後。2000年4月,短期訪問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期間,我在悉尼大學附近一家名為Gleebooks的書店買到詩集Eating Fire (《吃火》)。《吃火》(1998年出版)是阿特伍德的第十六本詩集,精選了她的三種詩集《詩選:1965—1975》《詩選:1976—1986》和《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中的作品兩百十二首,體現了她1965年至1995年三十年間詩歌創作的主要成就,三種詩集里的前兩種囊括了前二十年中阿特伍德出版的十一部詩集里的主要作品。
我著手翻譯《吃火》,起先是為了在女性詩歌民刊《翼》上介紹這位女詩人。後接到當時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任職的楚塵先生約稿,計劃譯出整本詩集。《吃火》初稿譯成於在2003年非典(SARS)疫情嚴峻時期,不過,譯稿的修訂進行得相當緩慢,而出版也歷經了幾番周折。2014年,《吃火》譯稿輾轉至河南大學出版社,在楊全強先生的努力下,終於可以與讀者見面。好事多磨,還是回到作為讀者的我,對阿特伍德詩歌的理解與認識吧。
阿特伍德的詩歌總體上呈現為一種克制、冷靜、含蓄的語調。或許因為寫小說慣常運用描繪與記述,在詩中,她不喜鋪排的描摹或想象,而著力于句子中節奏靈敏的探索,在整體的敘述性中蘊藏了多樣的情緒切換,富有戲劇性。阿特伍德寫作無韻的自由詩,在詩歌體式上有多樣的探索。縱觀阿特伍德的詩歌,比照《吃火》中詩人早期和晚近詩作,我們能夠看出,她的寫作呈現出日益明晰、坦率和質樸的趨向。選詞更簡明,語序更自然,斷行遵從深長、平穩的呼吸,甚至修辭也逐步簡省,這使得阿特伍德晚近的詩歌更平易、耐讀。這是我特別喜愛《吃火》集子中《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的詩作的原因。
通讀阿特伍德的詩歌,不難發現,阿特伍德幾乎每一本詩集都是對一個相對完整主題的挖掘,同時,詩人也為不同的主題找到相應的獨特形式。詩集《蘇珊娜•穆迪日誌》以加拿大早期移民作家蘇珊娜•穆迪的經歷為素材,採取日記體,以後者的口吻描述加拿大早期拓荒者在同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矛盾而艱難的內心歷程。詩人不僅模擬蘇珊娜•穆迪的日記,書寫了後者在叢林中開荒、紮根的經歷,還想象她死後乃至「復活」——實際是其精神延續性的內心世界。「日誌」分為三部分,是由二十七首短詩構成的長詩。《強權政治》探討了兩性關係,諷刺了浪漫愛情的欺騙性,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色彩。這本詩集中的詩句多口語化,常以輕鬆、自然、戲謔的口吻描述日常生活細節,漫不經心而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平等的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在以書寫女性經驗為主旨的詩集《雙頭詩》中,阿特伍德將筆觸探向她的母系家族史和加拿大歷史,為女性身份、女性書寫正名,剖析加拿大人身處兩種文化之間的尷尬。初版於1978年,《雙頭詩》或許標志著阿特伍德的詩歌風格邁入了沉鬱、深厚的新一階段。套用當代中國詩歌批評中的一個概念,可以說,阿特伍德進入了熔鑄現實與歷史、神話與想象、觀察與內省的「中年寫作」。其中,《為祖母而作的五首詩》、《嫁給絞刑吏》等都是撼動人心的佳作。也許是因一度致力於小說寫作而在詩壇沉寂近十二年之故,1995年出版的《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無論題材、主題與風格都相當豐富多樣。其中第IV部分追悼她的亡父之作,以平實的語言記述記憶中的生活場景,幾乎不加修飾,卻真摯動人。
童話、神話、加拿大歷史故事、政治事件、經典文學和藝術形象等,是阿特伍德在各個時期的詩歌中經常運用的素材。或是通過改寫、重寫,或是糅合詩人的生活經驗書寫,或是將神話、童話寓言化,阿特伍德都能感發激勵,化腐朽為神奇,使舊典煥發新鮮的藝術魅力。在《變形者之歌》《蛇之詩》《無月期》等詩集中,有大量改寫和重寫神話、童話的詩歌作品。而《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的II、III、IV部分,神話、歷史、經典文學形象元素不斷出現在詩歌中,成為阿特伍德藉以觀察現實,處理日常經驗不可或缺的出發點和方法。如果從文學原型和批評方法的意義上理解,這或許部分地得益於她大學時代的老師、加拿大著名神話-原型批評家諾斯羅普•弗萊的啟發。那些負載著「集體無意識」的神話、童話形象不僅為詩人提供了現實故事的敘事原型,也是詩人藉此探尋主體性,營造現實的有力的替代物。詩人彷彿可以隨時戴上或摘下這些「面具」,既扮演又觀察,既體驗又批評。
阿特伍德在詩歌語言上力求準確、明晰,帶有鮮明的敘述性與戲劇感,也有一些詩作側重抒情性,或摻入文字遊戲。在大量世情觀察的詩歌中,阿特伍德將作為小說家的冷靜與尖銳,轉化為富有銳利質感的語言。《你契合我》是詩集《強權政治》中的題詩,詩人巧用「鉤子(hook)」與「眼睛(eye)」這兩個詞語在英語中的雙關,形成了兩組意義翻轉的意象,諷刺了浪漫愛情關係中的暴力與不公——
You fit into me
like a hook into an eye
a fish hook
an open eye
你契合我
像一枚搭鉤契合一隻扣眼
一枚魚鉤
一隻睜開的眼
第一節中的hook和eye,指人們常見的衣服上的搭扣,由搭鉤與扣眼組成,高度契合,美好之愛也如用了契合的搭扣的衣服般,讓穿它的人感到舒暢。第二節並列的兩個短語,hook與eye,代表其初義,形象鮮明,閃現出充滿暴力的緊張感。眼睛的脆弱,魚鉤的尖利,通過「契合」一詞獲得巨大的反諷張力。在《一個女人的問題》中,詩人冷靜地描繪作為「展品」的幾個女人被侮辱和被摧殘的身體,克制的口吻中蘊藏著憤怒的力量。在詩的末尾,詩人質問:
這不是博物館。
誰發明了「愛」這個詞?
在大量有關女性題材的詩歌作品中,阿特伍德揭示男權社會對女性壓迫和施暴的詩句常常尖銳到近乎殘酷,反映了詩人精神底蘊的強大。這也與她追求簡練、清晰和準確的總體詩歌風格密不可分。
阿特伍德開始寫作的年代,也是加拿大英語文學邁向成熟階段的歷史時期。阿特伍德的寫作始終堅持探尋加拿大文學的主體性,圍繞著「生存」或「倖存」(「生存」和「倖存」是英文survival的兩種含義)這一既是歷史和現實的也是象徵性的關鍵詞展開,並使主題延伸或衍生出豐富的內涵,去觸及時代、現實社會和大千世界。在阿特伍德的詩歌中,貫穿著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歷史以及人與文化之間複雜纏繞的衝突、交流和平衡意識。這也使得她的寫作突破了民族的和文學史的文化空間視野的拘囿。讀阿特伍德的詩,我們既能了解加拿大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也能體察詩人融合日常生活、情感歷程與心靈沉思的審美情懷,還能感受到詩人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警惕與反省。《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寫到詩人童年居住過的房子毀於大火,詩人想象自己回到那所記憶中的房子里吃早餐,在回憶和想象之中,細節清晰起來,森林、火、廚房裡的器物、湖面、天空、「我」等一一展現:
一切都長久地完結了,
水壺和鏡子,勺子與碗,
包括我自己的身體,
包括我曾經的身體,
包括我現在的身體
當我坐在這個早晨的桌邊,孤單而快樂,
赤裸的孩子的雙腳踩在燒焦的地板上
(我幾乎能看見)
穿著我燃燒的衣服,那單薄的綠色短褲
還有髒兮兮的黃T恤
托著我灰燼的,不復存在的,
發光的身體。閃耀。
因為父親是一名昆蟲學家,阿特伍德幼年和童年時代有很長時間跟隨父母居住在森林里。表面上看,這首詩是回憶之作,隨著詩句的展開,畫面感的增強,我們彷彿能夠看到森林里的湖,湖邊的小屋,屋裡的陳設,只是人去屋空,而詩人把童年的自己安置在這所不存在(因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