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ISBN:9787030782175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李勇等 頁數:40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54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陸盆地動力學、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等方面的內容。該項研究成果不僅為研究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為全球陸內造山帶-前陸盆地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和科學研究範例。 本書可供從事地質學與大陸動力學、沉積盆地與造山帶、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石油地質與油氣勘探、地震地質與地震災害、地表過程與構造地貌、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等方面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閱讀和參考。作者簡介 李勇,男,1963年12月出生,成都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能源學院院長。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學系,1987年和1994年分別獲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學碩士學位和沉積學博士學位。先後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美國孟菲斯大學和加拿大里賈納大學進修和學術訪問。1994年破格晉陞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陞為教授,2001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2010年聘為二級教授。李勇教授先後在青藏高原、龍門山和渤海灣盆地開展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重點科技項目、橫向部門重大科技專項等20餘項,完成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研究報告27部(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5部,發表論文共150餘篇。特別是李勇教授在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龍門山活動構造與汶川地震等方面開展了國際合作研究,具有學術特色和國際學術影響力,在Nature Geoscience、Basin Research、Tectonic、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ch、Tect onophysics、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國際和國內地學刊物上發表了龍門山地質科學研究論文115篇(第一作者48篇,SCI論文29篇,EI論文2篇,國際、國內會議報告和論文28篇),論文的被引頻次達1921次,其中2篇為高被引的TOP論文,被引頻次在:ESI排名中進入1%行列。李勇教授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共1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侯德封青年地質學家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教學成果獎15項。李勇教授曾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土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目錄 第一部分 前陸盆地動力學第1章 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概述 1 1 前陸盆地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 1 2 前陸盆地概念的演變與發展 1 3 前陸盆地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1 4 造山帶的隆升機制與前陸盆地沉降機制 第2章 前陸盆地類型 2 1 前陸盆地的基本特點 2 2 前陸盆地的類型 第3章 前陸盆地的形成機制 3 1 前陸盆地形成機制的控制因素 3 2 前陸盆地的形成模式 第4章 前陸盆地的充填樣式 4 1 沉積充填體的幾何形態特徵 4 2 沉積物源與古水流特徵 4 3 前陸盆地沉積記錄中的同構造地層界面 4 4 前陸盆地沉積演化階段 第5章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學 5 1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的控制因素 5 2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模式 5 3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實例 第6章 前陸盆地的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 6 1 盆地充填體幾何形態的分析方法 6 2 沉降史分析法 6 3 剝蝕史分析法(造山帶地層脫頂歷史分析) 6 4 構造-沉積旋迴分析法 6 5 沉積相帶遷移分析法 6 6 盆地沉積通量和沉積速率的增減分析法 6 7 前緣隆起的遷移分析法 6 8 放射性測量和裂變徑跡計時 第7章 前陸盆地成藏動力學 7 1 前陸盆地油氣(常規)成藏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7 2 前陸盆地油氣分佈模式 7 3 前陸盆地含油氣系統 第8章 前陸盆地頁岩氣富集機制 8 1 美國前陸盆地頁岩氣勘探與開發現狀及啟示 8 2 我國前陸盆地頁岩氣勘探開發現狀及其啟示 第二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 第9章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地層與撓曲模擬 9 1 地質背景 9 2 盆地充填序列與構造地層單元 9 3 欠補償與過補償沉積特徵 9 4 底部不整合面與造山楔推進速率 9 5 構造負載與撓曲模擬 第1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10 1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含義和性質 10 2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10 3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模式 第1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陸相層序地層分析 11 1 陸相層序地層分析的思路 11 2 沉積體系及內部構成 11 3 層序地層單元及其特徵 11 4 層序地層成因解釋 第12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2 1 區域背景 12 2 大邑礫岩的分佈及時代歸屬 12 3 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2 4 大邑礫岩的物源分析 第13章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學 13 1 龍門山造山帶地層記錄的特徵 13 2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類型及序列 第14章 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構造層序與構造事件 14 1 古新世-早始新世構造層序(TS1)與構造事件 14 2 中-晚始新世構造層序(TS2)與構造事件 14 3 中新世構造層序(TS3)與構造事件 14 4 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層序(TS4)與構造事件 14 5 中更新世-全新世構造層序(TS5)與構造事件 第三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 第15章 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 15 1 區域地質背景 15 2 物源分析 15 3 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水系演化與變遷的討論 第16章 龍門山中、晚三疊世之間的物源轉換與構造反轉 16 1 地質背景 16 2 取樣和分析方法 16 3 結果 16 4 討論 第17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須家河組物源分析 17 1 地質背景 17 2 樣品採集與分析 17 3 岩石組分分析 17 4 地球化學分析 17 5 討論 第18章 晚新生代大邑礫岩的物源分析 18 1 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8 2 礫石成分對比 18 3 砂岩碎屑組分 18 4 重礦物分析 18 5 大邑礫岩的古流向恢復 18 6 討論 第四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 第19章 造山作用與沉積響應 19 1 逆沖作用與沉積響應 19 2 走滑作用與沉積響應 19 3 重塑造山帶造山過程的地層標識 第2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與構造轉換 20 1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識別標誌 20 2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分帶性與遷移規律 20 3 龍門山前陸盆地埋藏型前緣隆起的幾何形態與剝蝕速率 20 4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地層上超速率與逆沖楔推進速率 第2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早期碳酸鹽緩坡型礁灘的淹沒過程 21 1 卡尼期馬鞍塘組的沉積序列 21 2 卡尼期前陸型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的基本特徵 21 3 卡尼期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標定 21 4 卡尼期硅質海綿礁生長速率與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對比 21 5 卡尼期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淹沒機制 第22章 龍門山造山楔推進作用與前陸型礁灘的遷移過程 22 1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分帶性 22 2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遷移速率 22 3 前陸緩坡型礁灘遷移的動力學機制 第23章 龍門山逆沖推覆作用的沉積響應 23 1 區域構造格架 23 2 成都盆地沉積特徵 23 3 成都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