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大名醫學術思想研究 劉紅旭 劉平 97871173652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衛生
NT$31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北京四大名醫學術思想研究
ISBN:9787117365208
出版社:人民衛生
著編譯者:劉紅旭 劉平
頁數:150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531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蕭龍友、施今墨、汪逢春、孔伯華是自清末,歷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享譽全國的四位著名中醫學家,均懸壺于北京,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學術風格,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稱北京四大名醫。本書反映了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四大名醫學術思想研究」項目部分成果,以四大名醫的從醫經歷、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技術專長為核心進行總結,對中醫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劉紅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及危重病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2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心血管病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心病學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心血管病重點專科、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心血管病重點學科、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心血管病特色診療中心(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北京市中醫藥人才(「125人才」)I類(中醫藥學術帶頭人),北京市衛生系統「215」高層次人才(學科帶頭人),北京市衛生系統「十百千」衛生人才「十」層次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藥項目評審專家,中華醫學會科技成果評審專家庫專家,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審評專家等。美國心血管造影與介入學會(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國際會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介入心臟病專業委員會會長、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介入心臟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血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以及科學技術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多項科研項目。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近10年被SCI收錄20篇。曾獲中華中醫藥學會李時珍醫藥創新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9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北京四大名醫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一、西學東漸,中醫處境險惡
二、振興中醫,探索學術革新之路
三、北京的特殊歷史背景
四、「北京四大名醫」的起因
第二章 北京四大名醫成長曆程共性研究
一、出身於當地名門望族
二、少年時代兼習醫藥
三、擔任政府公職
四、公職之餘治病救人
五、辭去公職開業行醫
六、自費創辦醫學教育
七、小結
第三章 北京四大名醫學術思想初探
第四章 北京四大名醫主要學術思想傳承效果
一、秉承師說,成就卓著
二、薪火相傳,不斷創新
第五章 北京四大名醫學術傳承對於現代中醫發展的啟示
一、確切的臨床療效是中醫存在的基礎
二、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是發展的關鍵
三、現代中醫教育應採用學院式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
第六章 北京四大名醫學術思想相關期刊文獻分析(1949—1999)
一、方法
二、結果
三、分析
第七章 北京四大名醫期刊文獻研究的探析(2000—2021)
一、資料與方法
二、檢索結果
三、討論
第八章 北京四大名醫與中醫教育事業
第九章 北京四大名醫對中醫教育的貢獻
一、四大名醫時期全國中醫教育的概況
二、四大名醫時期全國中醫院校的概況
三、四大名醫創辦的中醫藥院校
第十章 北京四大名醫與中西醫結合
一、積極探索中西醫理論的結合
二、臨證捐棄門戶之見,主張中西醫取長補短
三、積極促進中醫教育,主張中西兼授
四、促進中西醫學交流,發展新中國中醫藥事業
第十一章 北京四大名醫醫德風範
第二篇 分論
第一章 蕭龍友
第一節 蕭龍友生平傳略
第二節 蕭龍友學術思想相關醫學文獻分析(1949—2019)
第三節 基於數據挖掘方法研究蕭龍友內科臨證用藥配伍經驗
第四節 蕭龍友使用時令鮮葯經驗
第二章 施今墨
第一節 施今墨生平傳略
第二節 施今墨教育思想研究
第三節 施今墨學術思想相關文獻初析(1949—1999)
第四節 施今墨學術思想相關文獻初析(2000—2021)
第三章 汪逢春
第一節 汪逢春生平傳略
第二節 汪逢春相關文獻計量學分析(1949—2019)
第三節 讀《泊廬醫案》悟汪公醫術
第四章 孔伯華
第一節 孔伯華生平傳略
第二節 孔伯華學術思想及用藥經驗總結
第三節 孔伯華應用石膏的臨床經驗
第四節 孔伯華治療驚風抽搐的經驗
第五節 孔伯華文獻計量學分析(1949—2021)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