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大師-68位社科大師的學術人生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文匯報社 978754862013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學林
NT$95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大城大師-68位社科大師的學術人生
ISBN:9787548620136
出版社:學林
著編譯者: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文匯報社
頁數:44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28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上海是近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的重鎮。在這裏,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輝映,孕育了許多先進的思想與前衛的理論,更誕生了一位位貢獻卓著的社科大師。他們的學術軌跡在上海,但其價值貢獻卻能影響全國、影響世界,為文明交流、文脈傳承增添了生動的色彩。本書不僅講述了68位社科大師的生平故事,也收錄了留下他們過往足跡的紀念地。讀者只需「按書索驥」,就能將一個個散落的地點,串聯成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深入感受到璀璨的「大師群星閃耀時」,了解與體會上海的精神與品格。

內容簡介
本書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文匯報社共同編寫,收錄了68位上海社科大師的生平事?、學術思想與卓越貢獻,展現了燦若星辰的學術名家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碰撞與交匯。全書還融入「建築可閱讀」和CityWalk理念,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精美的建築圖片,以及通往每個大師紀念地的地鐵路線和手繪地圖,讓讀者能夠「帶著書本去旅行」,跟隨陳望道、譚其驤、徐森玉等社科大師的足跡,訪問復旦大學、上海博物館等紀念地,深入了解社科大師的愛國情懷與治學精神,探尋上海絢麗豐富的城市文脈,傳承上海的文化精神,彰顯上海的城市品格。

作者簡介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簡稱上海市社聯,成立於1958年,是中共上海市委領導下的以推動、協調全市社會科學研究和普及為主要任務的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上海社會科學界的聯合組織。
上海市社聯是黨和政府聯繫上海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橋樑紐帶,現有所屬社會科學各學科學會159個,民辦社會科學研究機構17個。上海市社聯聯繫著本市高等院校、黨校、社科院、部隊院校和黨政部門研究機構等社會科學研究五路大軍,具有學科齊全、人才薈萃、聯繫面廣的綜合優勢。
文匯報社,主辦《文匯報》。《文匯報》由進步知識分子在1938年1月25日創刊于上海,是中共上海市委領導下的大型綜合性日報,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立足上海,面向全國。

精彩書評
自近代以來,上海的文化發展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有成就的。上海的哲學社會科學百余年來也顯示出它的巨大優勢和特色,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發展的重鎮之一。《大城大師》進一步挖掘「上海社科大師」,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以探索「文旅+學術」融合發展,助力彰顯上海城市品格。該書對於推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上海的學術發展和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海市社聯副主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曉明
《大城大師》是一冊雅俗共賞的好書,書名也頗為大氣、典雅、貼切。社科大師們長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留下了許多足跡和動人的故事,值得深入挖掘。本書具有多重價值:匯聚上海社科大師,展現上海人文之城的魅力;勾畫上海社科地圖,清晰上海社科發展的歷史和脈絡;是一本絕佳的大師學術思想普及讀本及學術紀念地打卡指南。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蘇智良

目錄
陳望道:一位語言學家的本心 014
譚其驤:悠悠長水匯大海020
陳其人:一生致力《資本論》的「佈道者」 026
第一章巽:以世界眼光治中西交通史032
賈植芳:從歷史中來,到學問中去038
寧樹藩:史論結合,為新聞史研究探尋新路徑044
洪文達:以全球眼光研究中國經濟050
第一章培恆:打通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056
胡寄窗:將中國經濟思想史推向世界 062
張世祿:奠定中國現代語言學科學基礎 068
胡裕樹:在繼承和創新中前進的語言學闖將 074
蔣孔陽:面向未來的美學家 080
陸谷孫: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086
朱東潤:為中國文學打開一條出路 092
王 中:探索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的先行者 098
潘念之:孜孜不怠於社會主義法學研究 104
吳蘊瑞:以科學之眼,帶人們認識真正的體育 110
蔡尚思:在中國的思想長河裡披沙揀金 116
方 重:「我的畢生只做了教學、翻譯兩件事」122
呂思勉:歷史是維新的證佐,不是守舊的護符 128
王造時:以口以筆,探求救國道路134
吳文祺:播下「語言研究必須中國化」的種子 140
陳從周:以園林為引,勃發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146
徐森玉:從未誇耀居功的「文物守護神」 152
李亞農:穿越硝煙,探索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158
趙景深:戲曲小說研究的拓荒者 164
李平心: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思考 170
張仲禮:愛祖國,愛上海,愛社會科學 176
蔣學模:「不能守舊,不怕守舊」 182
舒新城:為教育、為出版的一生 188
郭紹虞:披沙揀金,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奠基 195
王運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學園地耕耘 202
李劍華:推進中國社會學創建與復興 209
賀綠汀:不斷從民族音樂汲取養分的人民音樂家 215
劉大傑:為中國文學史書寫奠定重要里程碑 221
顧廷龍:專為前賢行役,不為個人張本 227
周予同:中國經學史研究的奠基者 233
陳子展:中國古典文學園地的「楚狂老人」 239
伍蠡甫:論貫中西,藝通古今 245
熊佛西:為中國現代戲劇的大眾化開路 251
張耀翔:以心理學在中國的普及為業 257
王蘧常:不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 263
羅竹風:「不唯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新起點 271
周原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科奠基人 277
王元化:重建有學術的思想,精研有思想的學術 283
周谷城:「縱論古今,橫說中外」 289
彭 康:在國家利益前提下,考慮學校、個人利益295
沈志遠:忠於真理的馬克思主義學者 301
全增暇:哲學研究要貫通古今中外 307
施蟄存:「萬水千山來小坐」 313
蕭孝嶸:探索心理學研究中國化之路嗎319
潘序倫:現代會計學宗師,職業教育之楷模 325
廖世承:在中國教育領域推廣科學實驗 331
張 斌:要在漢語語法學領域當個「單項冠軍」 338
金仲華:于錯綜複雜中把握國際問題實質 345
夏禹龍:畢生追求理論創新 351
孟憲承:用一生裝點中國現代教育 357
劉佛年:奠定教育學教材編寫基本框架與原則363
言心哲:為社會工作建立科學的基礎 369
王養沖:做有道德的人,為社會著書立說 376
吳 澤:在現實的感召之下從事歷史研究 382
陳旭麓:以「新陳代謝」理解中國近代史 388
陳彪如:經濟研究要服務於偉大的改革實踐 394
錢穀融:倡導「文學是人學」的理論家 400
胡煥庸:開創人口地理學,超越人口地理學406
馮 契:懷抱自由心靈,一生探索「智慧」 412
李春芬:以畢生之力開拓世界區域地理研究 418
楊 寬:為闡揚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而努力 424

精彩書摘
陳望道:一位語言學家的本心
大師簡介
原名參一,字任重,浙江義烏人。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翻譯出版《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與陳獨秀等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行政委員會高教局局長、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務委員、《辭海》編輯委員會主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首任主席,上海市語文學會會長等。曾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兼上海市主任委員、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著有《修辭學發凡》《文法簡論》等,其論著譯述結集於《陳望道文存全編》。
1920年春,在故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陳望道就著一盞煤油燈,夜以繼日地工作,用一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忠誠和激情,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或許是因為首位《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譯者的光環太過耀眼,以至於許多人都忽視了作為學者的陳望道的另一重身份——中國語言文字改革的引火者,為中國自己的語言學體系開闢道路的先行者
要進行社會革命,語言上的「破舊立新」是最為基礎的
1891年,陳望道出生於浙江義烏分水塘村。自懂事之日起,他就對國家的興衰與民族存亡表現出深深的關切。少年時期,他就在村裡辦學、啟迪民智,希望「教育救國」;之後,受「興實業、重科學」思潮影響,他在中學學習數理化,並想早日留學深造。受限於當時的條件,陳望道沒能去成歐美國家,就近改道日本。在那裡,陳望道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由此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陳望道於1915年東渡日本。在留日四年半的時間里,他先後完成了法律、經濟、物理、數學以及哲學、文學等許多學科的修習,最終畢業於中央大學法科,獲得法學士學位。其間,陳望道結識了日本著名進步學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他認識到救國必須進行深及思想的社會革命。他將學名「參一」改為「望道」,寄寓著為國家謀求道路。
一個時代的言說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形態。陳望道意識到,要進行社會革命,語言上的「破舊立新」是最為基礎的。胡愈之說:「當時的他深切體會到語言文字的使用,也就是正確掌握表達思想的工具,對啟蒙運動和思想解放是極端重要的。」因此,他從「一時泛覽無所歸,逐漸形成以中國語文為中心的社會科學為自己的專業」,將研究解決中國社會的語文問題、進行語文改革當作自己的使命。
然而,對積淀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結晶,充滿了傳統、記憶和傷痕的中國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改革,談何容易?此時的中國,新舊文化、勢力、制度的角力,讓改革步履維艱。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救國心切的陳望道在日本再也待不下去了,于這年7月中返回祖國,很快便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中。
1919年9月,他到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國文教員。「五四當年,中國語文課尤其是當時學校新舊思想文化鬥爭的重要部門」,「要改革教育、普及教育,國文教授是應當第一研究的問題」。他與夏丏尊、劉大白、李次九一同發起國文改革,提出包括提倡白話文、傳授注音字母、出版國語叢書等多項具體舉措,被當局的保守派視為「洪水猛獸」。因指導學生創辦進步雜誌《浙江新潮》、發表觸怒當局的文章,他不得不離開「一師」,回到老家分水塘村,轉而開始《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
在他之前,國內已有人摘譯《共產黨宣言》的經典片段,但都不太準確。比如,現在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的結尾,在同盟會成員朱執信那裡被譯成了「嘻,來。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奮也。」而相較之下,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的熏陶、精通日文和英文、擁有優秀的國文素養和語言功底的陳望道,成為翻譯《共產黨宣言》的不二人選,他翻譯的「萬國勞動者團結起來呵!」則更準確地傳遞出了《共產黨宣言》的革命精神。
語言文字的力量,絲毫不亞於千軍萬馬。當年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如同一陣春雷,震碎了束縛在中國身上的枷鎖,讓無數人為革命事業前赴後繼。但譯者本人並沒有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而是作為一名語言學家,通過為新生的語言文字「立法」,澆滅保守勢力不斷卷土而來的火焰——
1920年,陳望道走上復旦大學講台。此時,保守派主張「文言復興」的聲音也始終不絕於耳,如認為只有陽春白雪的文言文可以修辭,而下里巴人的白話文不能修辭等,對白話文存在偏見。此外,他發現「許多學生不會寫文章,問我文章怎麼做,許多翻譯文章翻得很生硬,於是逼著我研究修辭」。於是,他開始講作文法和修辭學,先編成了《作文法講義》,於1922年3月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是「中國有系統的作文法書的第一部」。經過十余年的探索,他又把修辭教學講稿著成《修辭學發凡》,於1932年由大江書鋪出版。這部著作首創了中國科學的現代修辭學體系,標志著中國現代修辭學的建立,作為修辭學的教材一直被沿用至今。
1934年,面對國民黨發起的「文言復興」運動,有人主張要保衛白話文,但陳望道則認為,白話文運動不夠徹底的原因在於它還只是知識分子層面的東西,不被普通大眾接受,因而與其被動保衛,不如深入貫徹黨提出的文藝大眾化方向。於是,他提出推行「大眾語」,並提出「大眾語」要滿足「大眾說得出,聽得懂,寫得順手,看得明白的條件」,「要建設大
眾語文學,必須實際接近大眾,向大眾去學習語言的問題」。論戰的後期,手頭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問題也一一被提了出來。為了讓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不識字的勞苦大眾,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的讀、寫,陳望道等人一直推行將漢語拼音化。那時的反動派罵他「忘祖滅先」,說中文用拉丁字母拼音,跟外文還有什麼區別。他不以為然:「過去提倡婦女剪髮,反對的人也是這種論調,說婦女剪了發,男女沒有區別了!但是結果怎樣呢?不還是區別得很清楚嗎?」

前言/序言
出版說明
有人說,一個大師的產生,他的身後必有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同樣,一個大師的產生,他的身後也必有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尤其是近代以來的發展,讓城市擁有了更豐富的文化土壤、更廣泛的交流機會以及更集中的資源支持,這些加快促進了知識的集聚、思維的碰撞。上海一直是近現代以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鎮,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這裏交相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