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死結 沈剛 著 97875598701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晉朝的死結
ISBN:9787559870193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沈剛 著
頁數:4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17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1 一部完整的兩晉政治史讀物,葛劍雄、馬勇、仇鹿鳴一致推薦。
2 全面揭示晉朝的興衰與得失。書中圍繞兩晉治理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混合周制與秦制的實踐、士族政治的偶然與必然、死結現象之於晉朝意味著什麼等問題,全面揭示了兩晉興衰背後的深層次治理邏輯與歷史因果鏈。
3 多角度透視晉王朝的困境。從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出發,結合人物個案和家族研究,如司馬氏篡魏、八王之亂、桓溫北伐等政治事件,剖析究竟是哪些死結導致了晉王朝的衰敗。
4 視野寬廣,指出晉朝承前啟後的作用。本書動態地觀察了從東漢以來,貫穿兩晉,延續到隋唐興起的長時段的死結現象,並指出晉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兩次絕無僅有的意義。
5 適合大眾閱讀的晉朝歷史,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作者筆觸客觀,不偏不倚,敘事細膩,從洛陽的光復和桓溫的勃然大怒說起,以簡明曉暢的文字勾勒出兩晉歷史演變的線索,為普通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入門指要。
6 窮盡史料,立足史實,論證有理有據。本書立足《晉書》《資治通鑒》《世說新語》等原典,並廣泛引用了中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諸如晉武帝是少有的仁君、桓溫並無篡位安排、孝武帝死於突發疾病等禁得起考究的歷史研究結論。
7 正文後附錄《晉大事年表》《十六國一覽》,有助於快速了解晉朝的政治演變與社會動態。

編輯推薦
網路上曾熱議:如果能穿越,最想去哪?晉朝似乎總被忽略。歷史課本中的晉朝,混亂且難以理解。但《晉朝的死結》一書,卻讓我重新審視這個朝代。
這本書以「死結」為線索,清晰地梳理了晉朝150多年的歷史,涵蓋關鍵時間點、人物和事件。但它並不只是局限於人物與事件的演繹,而是深入歷史肌理,注重分析隱藏在表象背後的原因、聯繫和規律,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深化認知。
書中的視角不僅限於晉朝,還擴展至東漢、三國、南北朝乃至隋唐,揭示了古代王朝在天命與強權間的掙扎。晉朝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悲愴與無奈,體會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本書還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那就是能讓你冷峻觀望歷史盛衰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對其中的歷史人物深深共情。這既歸功於作者的筆觸平和,沒有誇張的渲染;又可能是本書揭示的「死結」現象是一個萬古同悲的命題。司馬炎好不容易稱帝,卻改變不了繼任人是個傻子,沒法坐穩皇位的命運;永嘉之亂后,司馬睿被擁戴重建晉政權,與王導共坐,不過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國家象徵;能人桓溫三次主持北伐,卻被疑狼子野心,晉都洛陽得而復失,終究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麼,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假如可以穿越,你有勇氣選擇到晉朝,去解開死結嗎?

內容簡介
兩晉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晉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歷史瓶頸期?皇室與士族共治秩序的產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
這是一本完整的兩晉政治史讀物,全面揭示了兩晉興衰背後的深層次治理邏輯與歷史因果,多角度透視了晉王朝的困境。書中從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環境等多方面出發,結合人物個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導致晉王朝衰敗的死結現象,並關聯東漢與三國時代的歷史經驗,指出北朝、隋唐興起背後的機理,揭示晉朝在中國歷史上兩次絕無僅有的價值。本書以簡明曉暢的文字勾勒出兩晉歷史演變的線索,為普通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入門指要。

精彩書評
一部盡心之作,有特色。作者窮盡史料,查閱了幾乎所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出版的博士學位論文,希望向儘可能多的讀者講述晉朝的歷史。本書從千絲萬縷、紛紜複雜的亂麻中找出了一個貫穿始終的死結。歷史的死結自然無法由後人解開,但如果梳理和揭示出了死結,至少能讓當下的我們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葛劍雄(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中央文史館館員)
讀沈剛兄的這本書,給我一個重要啟發就是思考中國古代政治架構,是否有那麼簡潔清晰、整齊劃一的周制與秦制的區分。周制、秦制,確實都是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影響的體制,但是周秦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嘗試了嗎?讀這本書,就可以解除一部分困惑。本書宏觀上不乏新穎的見解,微觀上亦有研究成果,值得一讀!
——馬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在秦、西晉、隋三個短命的統一王朝中,西晉相對受關注最少。事實上,西晉政權崩潰后的長期戰亂與分裂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而東晉作為第一個定鼎南方的王朝,開啟了中國政治地理從「東西」向「南北」的轉型。本書融匯前人研究成果,以簡明曉暢的文字勾勒出兩晉歷史演變的線索,為普通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入門指要。
——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目錄
緒 章 晉王朝何至於此?
第一章 司馬懿父子的代魏接力
第一節 系統的死結是怎樣形成的?
第二節 司馬懿:雙面人革命
第三節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兩手策略
第四節 當儒學遭遇玄學
第二章 晉武帝,儒家理想社會的布局
第一節 恢復周制的政治實踐
第二節 天下重現大一統
第三節 共治結構的平衡安排
第三章 大一統時代的終結
第一節 楊、賈外戚勢力出局
第二節 宗室諸王的混戰
第三節 統治集團外部的挑戰
第四節 宗室、士族大敗局
第四章 建康,共治的新起點
第一節 王馬共治與東周模式
第二節 皇權與當權士族的衝突
第三節 共治實踐的遊戲規則
第四節 渡江名士的選擇
第五章 桓溫獨大的時代
第一節 恢復神州的價值付諸實踐
第二節 桓溫主導共治的開始
第三節 桓溫的兩難困局
第四節 江左名士:隱逸或出仕
第六章 苻堅與謝安的解決方案
第一節 混合秦周胡三制的前秦政權
第二節 謝安主導士族聯合專政
第三節 淝水之戰的勝負與天命所在
第七章 劉裕引領百年變局
第一節 武人勢力挑戰士族政治
第二節 晉室的實際統治是怎樣被終結的? 第三節 劉裕重建集權專制的統治
第四節 首開禪代殺害前朝君主的惡例
餘論 歷史為何選擇北朝?
後記 我寫晉朝那些事
參考文獻
附錄:晉大事年表
十六國一覽

精彩書摘
文章通過分析名士官僚的政治鬥爭、玄學的興起,以及司馬氏家族的統治策略,揭示了當時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儒家倫理的挑戰。文章對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
——編者按
當儒學遭遇玄學:竹林七賢的背離與死結現象的加劇
東漢魏晉皇權系統的演變,改變了儒家士大夫影響國家政治的方式。經歷了東漢晚期黨錮之禍、曹魏代漢以及魏晉巨變,名士官僚迫於現實政治的暴力壓制,不得不從品評人物時政的清議,更多地轉向青睞研究抽象玄理的清談。相較於儒家經學師徒相傳的形式,學理清談更接近文人沙龍式的探討。被稱為「正始之音」「竹林七賢」等聚會的圈子,即是活躍于曹芳為帝時正始年間新一代名士的代表。從東漢晚期清議運動中轉型而來的名士黨人及其子弟,在政治上認可了新興皇權,不再採取抗爭和批評的模式,從而發展為享有特權的比東漢時期地位更高的士族階級。
同時,士族名士在價值上從兩漢經學的考證和研究,轉變為擁抱以虛無、自然為本的老莊玄學,甚至以「任誕」的行為挑戰禮教。司馬氏可以完成政治上的禪代,卻無法阻止士族名士背離儒家君臣倫理價值的趨勢。司馬氏兄弟還提倡以孝治國,助長了士族大戶先家后國的觀念。
名士與曹魏皇權的衝突
東漢中晚期,世家大族、名士和太學生等跨地區求學游,清議運動風起雲湧。其中名士成為士大夫溝通往來的中心,主導輿論,介入朝廷選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形成較大的影響。
在九品中正制設立之前,名士的人物品評是鄉論重要的依據。當時的評論本有「天下」與「州郡」兩圈,欲要從「鄉邑之士」成為「天下士」,必須要得到天下知名的名士賞識。儘管許多人被認為崇尚浮華,頗有朋黨交結的嫌疑,但名士黨人堅定地以儒家思想的價值捍衛者自居。
名士不一定從大姓、冠族中產生,儘管出於大姓、冠族的恐怕要佔頗大的比例。像當時的大名士陳寔、郭泰出自貧賤,因受名人賞識提拔而成名者也不乏其人,而且能夠通過名士這條道路,成為大姓冠族,陳、郭二家便是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說,名士引導了社會價值的風尚,在朝野內外的儒生官僚中享有相當的號召力。陳寔去世時,出席葬禮者三萬餘人,郭泰之死則引發四方千餘人奔喪。
名士的這種影響和特權,主要以「學林」為活動空間,憑此發展為豪族、官僚之外的特殊的社會勢力。閻步克教授分析,東漢以來,「教育—權勢—豪右」的循環佔有,越來越多地圍繞「族」而展開了,呈現一種「學門—官族—豪右」的循環。在這裏,鄉里、官場、士林都可能成為循環的起點,甚至僅僅靠官場和士林的互動,就能形成士族。東漢士族,大多同時具有學門、官族和豪右的特徵,可以視為三者的三位一體;至於魏晉以下的新門戶,大抵就是名士與官僚的結合。
上述所謂的東漢士族,應該是指東漢的世家大族。魏晉以下新門戶即為魏晉士族,多數源自東漢晚期清議派的名士。田餘慶先生判斷,魏晉士族,就其一個個宗族而言,只有少數幾家具有東漢世家大族淵源;多數並非東漢世家大族演變而來,而是魏和西晉因機遇而上升的新出門戶。但是,如果就社會階層演變的整體而言,魏晉士族卻是東漢世家大族發展的延續。沒有東漢世家大族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魏晉士族階層。東漢世家大族得入魏晉為士族,意識形態由儒入玄也是必要條件。這種可能由於死結形成而導致的名士價值思想的轉變,首先發生在曹魏時代。
漢桓帝、漢靈帝儘管被稱為昏君,然而實質是弱勢和無能的最高統治者,士大夫勢力始終牢固地佔據著儒家思想合法性的高地。名士黨人經歷黨錮之禍的迫害,可能對於皇帝有所抱怨,但是忠於漢政權,忠於儒家倫理的核心價值沒有質的改變。
曹操迎獻帝至許昌后,實際行使屬於皇帝的權力。部分名士官僚保持以往的風格和做派,不認可曹操越來越明顯的代漢企圖,這就引發了與強勢統治者之間更為劇烈的碰撞。曹操選官用人,不以是否忠於儒家思想為首要的標準,公開聲稱要打擊「浮華交會之徒」,對於某些名士官僚對自己公開或隱晦的惡評,他經歷了從隱忍姑息到堅決鎮壓的過程。
曹操先後殺死了十余位名士,大多數發生在他擔任丞相之後,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孔子二十代孫孔融。第二次黨錮之禍時期,年僅 16 歲的孔融收留逃亡名士張儉,獄中與兄長、母親爭先認罪,即已經名揚天下士林。孔融出仕后得罪權臣董卓,被貶逐至黃巾軍泛濫的北海國為相。公元 196 年,東漢建安元年,曹操出於籠絡天下士人的考慮,將孔融等人徵召至許昌為官。十二年之後,曹操又以維護名教的理由將其全家處死,表面上是孔融發表了有違孝道的言論,真正的原因在於,孔融作為名士群的精神領袖,延續堅守儒家價值信仰、不畏統治者的傳統,多年來不斷發表諷刺曹操及其子曹丕的言論,社會影響巨大。
文帝曹丕掌握大權后,懸賞徵募孔融的文章,將他列為「建安七子」之一,一度展現了與儒生士人和解的用意。他也撰文表達了對浮華之風的排斥,在他的主導下,桓范、王象、劉劭等文士經數年編出八百余萬的《皇覽》,收入上千篇經傳文獻,可見曹丕有多麼大網羅天下知識、掌控天下思想的野心。
魏明帝曹叡繼承了父祖兩代獨攬大權的風格,相當反感名士「朋黨相尚」的傳統習氣,下令將號稱「四聰」「八達」及「三豫」等名士集團主要成員罷官。明帝對於所謂「浮華」之徒的厭惡和防範,反映出他不允許皇權之外形成新的影響力中心的思維。各地雖然還保留「清議」品評人物的形式,但是,這種品評更多地為朝廷大族服務。漢魏之際連續出現三位強勢統治者,這對於名士官僚的價值取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正始之音起於曹魏二代
漢魏禪代之後,士大夫忠於儒家價值、漢室政權和皇帝的三位一體信仰體系崩坍,繼續忠於漢室已經失去意義。魏文帝、明帝仍以儒家思想為號召,對名士官僚既予以籠絡又保持控制,企圖將其對於漢室的忠誠轉移至曹魏政權。但是,打開系統的死結,完成士民對於曹魏國家合法性的認可,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部分曹魏運營系統貴戚、功臣子弟,不可能不擁護新生政權,卻不再關注儒學教條對於現實政治的影響,將價值探索的重點,投向了更為抽象和玄虛的形而上層面。被文帝曹丕蔑稱為「假子」的曹操女婿何晏,即是其中最為關鍵性的人物。
《世說新語》中留下了何晏事?的一些片段,《三國志》里反而極少記載。「何晏七歲,明惠若神,魏武奇愛之,因晏在宮內,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世說新語·夙惠》)。何晏雖在曹家長大,得到曹操的喜愛,但仍牢記自己是何進的子孫,這種相當特殊的經歷,養成他既自卑又自負的性格。何晏長相俊美,皮膚白嫩,曾被曹丕懷疑塗了白粉。何晏還嗑藥服用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世說新語·言語》)。
曹丕即位后,作為皇帝妹夫的何晏沒有得到任用,魏明帝曹叡不僅不重用何晏,連帶諸葛誕在內一批名士均受貶抑。另一位名士領袖夏侯玄,與明帝第一任皇后毛皇后之弟同坐時面露不悅,因而被貶為羽林監。
唐翼明教授判斷,太和初至正始末這二十余年就是魏晉清談的成形期。太和初,即公元 227 年左右,年輕的荀彧之子荀粲來到京師洛陽,帶動了一批與他同樣年輕的十八九歲、二十歲貴族公子何晏、夏侯玄、傅嘏、裴徽和鄧颺等人,在當時已經頗為流行的談論風氣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