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吳鉤、黃鳴、祁新龍、沈忱、于澤俊傾情推薦,宋代邊疆王朝與中原王朝、邊疆族群與中原族群關係探析從針鋒相對二十余年,到一百余年和平無戰事,宋、遼「澶淵之盟」,究竟是盟約還是恥辱?1 澶淵之盟的意義澶淵之盟是宋遼勢均力敵的產物,極大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經濟繁榮,有了難得之和平局面,千年前的中國迎來了篷勃之發展。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偉大時代。其文化雜然賦形,諸如批判精神、懷疑精神、創造精神、開拓精神、實用精神、內求精神、兼容精神、會通精神皆值得稱道追崇,但其崇文抑武的國策也需要後人反思。2 以史料為基礎《和天下 : 澶淵之盟與宋遼軍政》一書,以《宋史》《遼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契丹國志》等史料為基礎,參考了《南望》《澶淵之盟新論》《君臣》《宋遼澶淵之盟新探》等著作,對澶淵之盟及其相關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3 寫作生動,分析深刻《和天下 : 澶淵之盟與宋遼軍政》一書中,作者獨孤慕雨以流暢、生動的筆觸,將複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性格描繪得栩栩如生。作品既不失學術嚴謹性,又充滿文學魅力。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和獨到的視角,對澶淵之盟的簽訂背景、過程、影響以及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4 圖文並茂《和天下 : 澶淵之盟與宋遼軍政》一書,輔以人物肖像、武器、戰役示意圖等歷史圖片,生動展現了宋遼時期的軍事布局、戰爭場景、人物風貌等,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的魅力。
內容簡介一部講述宋遼澶淵之盟的通俗歷史讀物。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崛起於漠北,統一契丹各部族,開始與中原政權相抗衡。1004年(宋景德元年,契丹統和二十二年)秋,契丹天輔皇帝與其母蕭太后率二十萬大軍南犯。宋真宗針鋒相對,御駕親征,雙方對峙于澶州(澶淵)。冬十二月,宋遼議和,締結盟約,實現邦交正常化,是為「澶淵之盟」。一紙盟約,戲劇性地結束了雙方數十年的恩怨,化干戈為玉帛,宋、遼各自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時期。宋、遼百余年無戰事,和平共處,友好往來,百姓無罹兵火,社會生產得以正常進行。「澶淵之盟」的積極性毋庸置疑,但盟約自締結之初便聚訟不已,有說是城下之盟,有說是共贏的和平條約,有說是宋王朝的奇恥大辱,更有甚者將北宋羸弱直至覆亡歸咎之。其實,契丹與北宋傾其所有的這次爭鋒,是關乎雙方國運之戰,誰也輸不起,體面地結束戰爭,成了雙方共同的選擇。然而,「澶淵之盟」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和議究竟是誰提出的?寇準真的能左右宋真宗嗎?是誰殺死了契丹大將蕭撻凜?為什麼君臣認為遼聖宗「不慧」?宋廷支付的三十萬究竟是贖款,還是賠款
作者簡介獨孤慕雨,本名張國保,生於1970年代,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專攻宋史,出版作品有《今宵酒醒何處:大宋詞人的紅塵往事》《宋朝有個假皇帝之趙光義》《單挑大宋朝:王安石變法》《為什麼總挨打:靖康之變的前前後後》等。
精彩書評一千年前,北宋與契丹締結「澶淵之盟」,兩國結束敵對關係,實現邦交正常化。締盟的背景、經歷與影響,直到今天仍是學界聚訟不已的話題。究竟是北宋屈辱的城下之盟,還是與契丹和平共贏的盟約?這部作品將會為你解疑答惑。——宋史研究者 吳鉤北宋前期的戰役,高梁河一戰是確定遼攻宋守格局的一戰,而戰略意義更大的一戰,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發生的澶淵之戰。這場戰爭奠定了此後一百余年宋遼雙方基本和平的邊境格局。獨孤慕雨專攻宋史,並專註于宋史的普及工作,他在這本書中結合宋遼雙方的政治和軍事態勢,為我們勾勒出了北宋前期這場重要戰役的來龍去脈,文筆生動,敘事嚴謹,寫出了這一時期的風雲動蕩、金戈鐵馬、壯志豪情,是一部讓人不忍釋卷的歷史讀物。——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黃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是北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合約簽訂后,雙方約為兄弟之國。這種互為兄弟之國的模式,是南北不能吃掉彼此的妥協,是雙方高層著眼實際的慎重選擇。盟約的簽訂打破了天下國無二主的傳統概念,促進了國家意識的形成,體現了雙方對和平共處的渴望,正如宋真宗在《北征迴鑾詩》說:「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本書從盟約簽訂前後的大歷史入手,分析宋遼交戰二十五年最終坐在談判桌上的深層原因,對今天的我們,依然有啟迪教育作用,非常值得閱讀。——宋史作者 祁新龍本書秉承客觀、嚴謹、公正的理念,描述了宋遼之戰的前因後果,還原了「澶淵之盟」的歷史真相,解答了圍繞「澶淵之盟」的諸多迷霧,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值得細細品讀和收藏。——文史學者、作家 沈忱本書是獨孤慕雨經過多年積淀完成的一部新作,文筆流暢,史實考證紮實,釐清了紛繁複雜的歷史脈絡,綜合各學者研究成果,發前人之所無,成一家之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一部優秀的通俗史讀物。較作者之前的著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作家 于澤俊
目錄第一章 北宋契丹並立時期的疆域格局 / 001幽雲情結 / 003關南故地 / 010東征西討 / 014南征北戰 / 020第二章 龍戰在淵 / 031狂飆突降 / 033李繼遷之死 / 044望都之戰 / 049風雲再起 / 057瀛州之戰 / 064大名鏖兵 / 073第三章 契丹話事人之難弟篇 / 087斷腕太后 / 089讓國皇帝 / 095前赴後繼 / 103蕭太后 / 110第四章 大宋話事人之難兄篇 / 119真宗繼統 / 121異論相攪 / 126御駕親征 / 133第五章 權臣韓德讓 / 143玉田韓家 / 145權臣發跡 / 149愛恨情仇 / 153第六章 大宋排陣使李繼隆 / 161名將風範 / 163重出江湖 / 168排兵布陣 / 172第七章 二龍相見 / 185折衝樽俎 / 187干戈玉帛 / 193千古之謎 / 205第八章 大宋都部署 / 213此消彼長 / 215庸才?將材? / 223陣圖 / 227第九章 景德和約 / 233經略西北 / 235左右逢源 / 240奉正朔 / 248第十章 天降祥符 / 255孤注一擲 / 257天降祥符 / 265泰山封禪 / 272西祀汾陰 / 278第十一章 聖宗東征 / 283再燃烽煙 / 285損兵折將 / 289遼以釋亡 / 296第十二章 慶曆(重熙)增幣 / 305孺子成名 / 307富弼出使 / 313皆大歡喜 / 321後記 / 330
精彩書摘名將風範蕭撻凜率軍殺至澶州城下,卻見城外早有一支人馬布下大陣,擋住了去路。蕭撻凜勒馬看時,見宋營壁壘森嚴,陣營上方殺氣瀰漫,其間不知有多少人馬,不禁倒吸了口涼氣。得知對面統軍大將是李繼隆,蕭撻凜當機立斷,命手下退後數里安營紮寨。原來,蕭撻凜雖未曾與李繼隆交過手,卻知耶律休哥在此人手下吃過大虧。他並非魯莽之輩,明白自己不及耶律休哥多矣,又見宋軍軍容嚴整,熟諳「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兵家要旨的他,自然要避敵鋒芒了。 他對王超、王欽若這些人可以無視,卻不敢輕慢身經百戰的李繼隆。李繼隆(950—1005),字霸圖,是宋太祖朝開國功臣李處耘長子。李處耘「臨機決事,謀無不中」,是陳橋兵變中的重要角色,在趙匡胤代周后因功封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之職,十一歲的李繼隆蔭補為西頭供奉官。此後,李處耘隨慕容延釗率軍平定荊湖,再次立下殊勛,卻因與主將慕容延釗齟齬,被貶為淄州刺史。受父親牽累,李繼隆也被罷官雖不久復官,心底卻不免留下陰影。李繼隆在宋太祖朝擔任供奉官十余年,充當趙匡胤武官侍從,因機智勇敢、隨機應變,逐步嶄露頭角,被擢為庄宅副使,不久又改御營前後巡檢使。宋太宗即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如何迅速穩定朝局,如何興國便成了首要任務。而興國,似乎平北漢、光復幽雲十六州故土才算。為此,宋太宗決意對太原用兵。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調兵遣將討伐北漢。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統領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人進圍太原。是役,李繼隆任提舉都監,負責與李漢瓊攻城南。劉繼元盤踞堅城負隅頑抗,攻防大戰激烈,李繼隆表現搶眼,史書記載「機石過其旁,從卒仆死,繼隆督戰無怠」。眾寡懸殊,北漢劉繼元眼見遼援軍不至,坐困龍城,無奈選擇了出降。北漢割據政權滅亡,宋太宗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基本實現了統一。只是沒有了北漢,與契丹王朝間便少了戰略緩衝,幽雲之地便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宋太宗不顧師老兵疲,轉而率軍直撲南京,意圖畢其功於一役,實現千秋功業。哪知事與願違,高梁河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乘驢車宵遁,諸將亂作一團,唯有李繼隆敦陣整旅,安全退回宋境。高梁河鎩羽而回,宋太宗一戰膽寒,對契丹由主動進攻變為被動防禦。分兵屯守要衝,命河陽節度使、北龍武將軍崔彥進等鎮守關南,以都鈐轄劉廷翰、鈐轄劉漢瓊戍守鎮州,殿前都虞候崔翰知定州,並授陣圖予諸將。九月,遼景宗命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軍數萬南下報一箭之仇。三十日,遼軍進抵滿城西集結。彼時,宋軍劉廷翰已率部搶佔灘頭,于徐河嚴陣以待,崔彥進則率軍自關南北上黑蘆堤,轉而西進,沿長城口潛師至遼軍側后,隱隱然對敵軍形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李漢瓊、崔翰領兵趕至,準備按官家所賜陣圖布陣。待布好陣后,眾將這才發現「陣相去百步,士眾疑懼,略無鬥志」。趙官家賜陣圖,企圖以一成不變應對戰場的瞬息萬變,如此對敵,只怕是敗多勝少。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遠眺,見遼軍勢大,「東西?野,不見其尾」,於是提議道:「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于克敵爾。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于辱國乎?」按陣圖與遼軍交鋒,容易被對手各個擊破,如果變陣,或者有一線希望,勝負未知。崔翰等持反對意見:「萬一不捷,則若之何?」按陣圖布陣作戰就算是敗了,也可推脫;如果擅做主張而作戰失利,則是罪無可恕。趙延進無奈,只得表示,如果失敗,由自己承擔責任。眾人仍在猶豫不決,眼見戰機稍縱即逝,李繼隆挺身而出,慷慨陳詞道:「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李繼隆此時已任鎮州監軍,六宅使之職。見官家親信監軍開了口,眾人這才依計而行。眾人先是派人請降,趁韓匡嗣輕敵之機主動發動進攻,大破契丹軍。此役斬首萬余級,獲馬千匹,生擒酋長三人,俘老幼三萬口,以及 兵器、車帳、羊畜甚眾。宋官方記載雖有誇大戰果之嫌,但遼軍損失慘重應去史實不遠。此戰後,契丹主將韓匡嗣險些被盛怒的遼景宗殺頭,從側面證實遼軍損兵折將,損失 慘重。此戰之後,李繼隆因功封為宮苑使、媯州刺史。滿城之戰後,宋遼雙方多年未有大的戰事發生,皆埋頭整理內政,消除邊患。雍熙元年(984),幽居房州的趙廷美病卒,朝野再無人對皇權構成威脅,宋太宗於是重新萌生了收復幽雲的念頭。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決定兵分三路北伐。東路以曹彬為主帥,崔彥進為副帥,率主力十萬出雄州,取道東 北經固安再折至涿州,然後向幽州挺進。又以米信為主帥、杜彥圭為副帥,率一支人馬從雄州出發,向西北經新城(今河北高碑店)至涿州與曹彬部會合。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從定州出發,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則由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關,企圖三路並進,一舉解決困擾中原王朝數十年的歷史遺留問題。令人無語的是,如此重要的軍事行動,「上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百官之首的宰相趙普居然一點兒都不知曉。豈非咄咄怪事?宋太宗的作戰意圖是——曹彬、米信率部「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將遼軍主力吸引在幽州,使其不敢輕易調人馬往援雲州。待田重進、潘美、楊業光復雲、武、應、朔等山後諸州后,三路兵馬會合,一鼓作氣奪取幽州。哪知事與願違,東路軍突飛猛進,連下新城、固安,攻佔了涿州。因為進展神速,在涿州城待了十余日,糧草難以為繼,只得棄城退兵返回雄州。宋太宗得知消息大驚,急忙派人往軍前攔阻。曹彬無奈,帶了五十天的糧餉,再向涿州進軍。得知宋軍大舉北伐,蕭太后親臨南京坐鎮指揮,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遼軍先乘曹彬孤軍冒進與糧草難以為繼之機,仗著騎兵機動性強於宋軍,不斷襲擾。曹彬率軍辛苦跋涉且戰且進,終於重奪涿州。早已屯集於駝羅口(涿州東北)以逸待勞的遼軍在蕭太后的指揮下,直向涿州殺來。宋軍再次棄城而走,耶律休哥率眾在後緊追不捨,于岐溝關追及宋軍,曹彬所部大敗,人畜蹂踐,喪師數萬,「棄戈甲若丘陵」,「沙河為之不流」。負責殿後的李繼隆卻振旅而還,並未有所損失。田重進得知東路軍大敗,奉詔率軍退回定州防守。西路宋軍孤掌難鳴,陳家谷一戰,大將楊業被擒,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