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中國-春秋 戰國間的文化聚合 許倬雲 978710807767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T$54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形塑中國-春秋 戰國間的文化聚合
ISBN:978710807767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許倬雲
頁數:36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169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許倬雲先生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和代表作之一。 在書中採用的計量社會學的紮實論證和大量史料佐證的基礎上,軸心時代最劇烈而深刻的一場變遷和文化聚合,得到了系統的表述與解釋。 本書切入問題的視角、宏大的視域、寫作時採取的方法,都屬於開創性的工作,邏輯清晰、論證簡潔、觀點和取材均衡,也是本書的優長。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自《左傳》《戰國策》《史記》中選取了春秋、戰國間的大約七百人,追蹤他們的社會地位變動,從而觀察數個社會群體的重要性升降的一般趨勢,以社會流動為核心,考察中國古代早期(春秋、戰國間)的總體社會轉型和文化聚合。軸心時代最劇烈而深刻的變遷之一,在書中所採用的計量社會學的紮實論證和大量史料佐證的基礎上,得到了系統的表述與解釋。 同時,作者以精鍊的語言描述了春秋、戰國間漫長、複雜的整體社會轉型和文化聚合,包括但不限於多個社會階層的衰亡、興起和更迭帶來的政治權力的集散、轉移;神聖和家國一體觀念的變化;「士」的觀念及其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的變遷;對軍事、諸侯國內外的衝突和強權層面變化的觀察和分析;對賦稅、勞役、土地、貨幣、商業、技術和城市等具體現象之變遷的觀察和分析;新型國家的出現和鞏固及隨之出現(或互為因果的)的新出現的行政專家和專門的教育機構。

作者簡介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30年生於廈門,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於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我者與他者》《說中國》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問題和背景
一、封建社會的統治因素
二、庶民的勞務
三、商人和工匠
四、仆庸和奴隸
五、尊貴的觀念
六、祖先的影響
第二章 社會分層與社會結構的變化
一、春秋時期的社會變遷
二、公子階層
三、卿大夫階層權力的崛起
四、士人的興起
五、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遷
六、戰國列國相國的背景
七、春秋、戰國卿、相的比較
第三章 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與衝突
一、列國關係中的家族聯結
二、春秋諸侯國的頻繁爭端
三、失敗者的命運
四、戰國時期的戰爭
五、春秋和戰國軍隊的規模
六、騎兵和步兵的出現
七、職業軍人的角色
八、小結
第四章 內部衝突與新型國家
一、國家的家族觀念
二、國內衝突
三、衝突的後果
四、國家的鞏固
五、新型行政專家
六、教育機構
七、小結
第五章 經濟生活與社會流動
一、租稅取代勞役
二、土地私有制
三、商業活動進步
四、區域間相互依存
五、金屬貨幣的出現
六、職業類型
七、技術進步的影響
八、城市的興起
九、小結
第六章 觀念的變遷
一、出身與能力
二、君主的地位
三、士階層觀念的轉變
四、君臣關係觀念的轉變
五、反傳統的趨勢
六、「君子」含義的變遷
七、小結
結語
附錄A 先秦典籍的真偽與年代
附錄B 春秋時期名錄
附錄C 戰國時期名錄
附錄D 專用詞語中英文對照表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