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雨齋詞選 (全五冊) 陳廷焯 978757321233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古籍
NT$1,5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白雨齋詞選 (全五冊)
ISBN:9787573212337
出版社:上海古籍
著編譯者:陳廷焯
頁數:15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18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研究者 詩詞愛好者
《白雨齋詞選》即《詞則》和《白雨齋詞話》的簡體橫排重編普及本,所選詞家和詞作與《詞則》完全相同,不過《白雨齋詞選》打破了原來《大雅》《放歌》《閑情》《別調》四集的壁壘,不以風格分集,而按作家來編排(即原來某位詞家作品分見四集,現在彙集一處),又因為《白雨齋詞話》較《詞則》更為人熟知,所以簡體橫排重編本改稱《白雨齋詞選》。《白雨齋詞選》與《詞則》相比,去掉了圈點和校記(節省了版面),但保留了陳廷焯精彩的評語,更重要的是整理者鍾錦教授又把《白雨齋詞話》中跟具體詞作相關的論述置於每首詞后,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詞意。《詞話》和《詞則》評語完全相同的語句,不再重出,僅在《詞則》評語下加腳註說明。讀者在閱讀時,《詞話》中朝代、作者的總論不僅完美地起到一個導讀的作用,每首詞的具體評論也鉤畫出要點所在,畢竟加入了《詞話》的作品更值得細讀。整理者又把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論詞的主旨,作為總論,置於詞選正文之前。這些改動更符合普及版的特點,也更體現了陳廷焯選詞論詞的宗旨。

內容簡介
陳廷焯編選《詞則》七易其稿,選定於光緒十六年(1890),距作者辭世僅兩年。書中分《大雅》《放歌》《閑情》《別調》四集,以《大雅》為正,三集副之,每集各六卷,共編入歷代諸家詞作二千三百六十首,有多處眉批和圈點。《詞則》于詞的去取評騭,充分體現了陳廷焯晚期的詞學思想,且收有部分如今傳布較少的佳作,是歷代詞作的一部重要選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即在《詞則》的基礎上總結而成,是晚清三大詞話之一。《詞則》中的多條批語,評析諸詞特色,考詞之承繼流變,與《白雨齋詞話》頗有關聯,而於具體詞句的點評則更豐富細微,很有價值。2023年5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詞則》繁體豎排整理本。
《白雨齋詞選》即《詞則》和《白雨齋詞話》的簡體橫排重編普及本。

作者簡介
陳廷焯(1853-1892),字亦峰,又字伯與,原名世焜,江蘇丹徒人,流寓泰州。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舉人。博覽群書,致力詩詞,其詞學初宗浙派,后從詞人庄棫學,承常州詞派餘緒,潛研深入,持論精審獨到,為世推重。有《詞壇叢話》、《雲韶集》、《詞則》、《白雨齋詞話》,于詞學理論史上影響深遠。2009年,《詞則》和《白雨齋詞話》手稿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整理者簡介:鍾錦,文學博士, 博士后;哲學博士,博士后。2006年師從葉嘉瑩先生獲文學博士。后與復旦大學導師王水照先生合作,2011年博士后出站。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對詩詞素有心得。讀碩士時已在重要刊物發表詞學方面論文多篇,由博士論文修改而成的《詞學抉微》一書由多家出版社出版,並短期內重印,說明學術水平相當高。2023年5月,我社推出《詞則》精裝整理本,市場反響良好,半年內已重印。

目錄
陳廷焯論詞總綱
白雨齋詞選卷一 唐詞
白雨齋詞選卷二 五代十國詞
白雨齋詞選卷三 宋詞一
白雨齋詞選卷四 宋詞二
白雨齋詞選卷五 宋詞三
白雨齋詞選卷六 宋詞四
白雨齋詞選卷七 宋詞五
白雨齋詞選卷八 宋詞六
白雨齋詞選卷九 宋詞七
白雨齋詞選卷十 宋詞八
白雨齋詞選卷十一 金詞
白雨齋詞選卷十二 明詞
白雨齋詞選卷十三 清詞一
白雨齋詞選卷十四 清詞二
白雨齋詞選卷十五 清詞三
白雨齋詞選卷十六 清詞四
白雨齋詞選卷十七 清詞五
白雨齋詞選卷十八 清詞六
白雨齋詞選卷十九 清詞七
白雨齋詞選卷二十 清詞八
白雨齋詞選卷二十一 清詞九
白雨齋詞選卷二十二 清詞十
白雨齋詞選卷二十三 清詞十一
白雨齋詞選卷二十四 清詞十二
附錄

前言/序言
詞落到了文人手裡,變成所謂「詩客曲子詞」(歐陽炯《花間集序》),陡然生出一種異樣的「奇巧」(王灼《碧雞漫志》),引人矚目,反顯出當時的詩「日趣淺薄」(陸遊《跋花間集》)。無論在實踐的創作中,還是在理論的反思中,詞的美感特質都成為詞學自覺的主題。詞「別是一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李易安語)的迴響,貫穿著整個詞學史。
實在說來,詞的美感遠不及詩的豐衍繁複,所以其特質很快都被觸及。迦陵師發現這種特質和詞的寫作困惑直接相關。起源於酒席歌筵的詞,儘管別具「奇巧」,但卻帶給寫作者不小的困惑:「由於早期詞作之內容既多以敘寫美女與愛情為主,而此種傷春怨別的男女之情,則顯然不合於傳統詩文的言志與載道之標準。在此種情況下,自然使得一般習慣於言志與載道之批評標準的士大夫們,對於如何衡量這種艷歌小詞,以及是否應寫作此類艷歌小詞,都產生了不少困惑。」這種困惑迫使寫作者在言志載道標準的潛在逼視下開始為詞的美感進行辯解,迦陵師深刻地指出有三種辯解和後來的詞學理論極有關係:「從表面看來原不過只是宋人筆記中所記敘的一些瑣事見聞而已,而且其辯解既全無理論可言,除了顯示出在困惑中的一種強辭奪理的辯說以外,根本不足以稱之為什麼『詞學』,但毫無疑問的,中國的詞學卻也正是從這種困惑與爭議中發展出來的。」並認為,這些辯解「已然顯露出了後世詞學所可能發展之趨向的一些重要端倪」(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
第一種辯解出自晏殊,見於張舜民《畫墁錄》:
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廟,吏部不放改官。三變不能堪,詣政府。晏公曰:「賢俊作曲子么?」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綵線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這個辯解一直被看作詞「雅化」的立場,認為南宋雅詞論者與之一脈相沿。值得關注的是,「雅化」正是應對困惑的策略。張炎說得很明了:「詞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為情所役,則失其雅正之音。」(張炎《詞源》)如何能夠不「為情所役」?就是「雅而正」,這勢必要講求藝術的法則,通過法則的軌約限制情緒的過度宣洩,以減少美女與愛情的敘寫帶來的倫理困境。和詞長短錯落的句式相結合,法則更利於造成曲折幽微的美感,跟詩很不一樣。毛先舒說:「填詞長調,不下於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可以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王又華《古今詞論》引)就把南宋雅詞的美感形容得十分形象。法則既能軌約抒情,自然也能軌約使氣,在豪放詞里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因此直到清代的陽羡派、浙西派,「雅化」都是謹守不逾的方法,在很長的時期里實際佔據著詞學的主導位置。
第二種辯解出自黃庭堅,見於惠洪《冷齋夜話》:
法雲秀關西鐵面嚴冷,能以理折人。魯直名重天下,詩詞一出,人爭傳之。師嘗謂魯直曰:「詩多作無害,艷歌小詞可罷之。」魯直笑曰:「空中語耳。非殺非偷,終不至坐此墜惡道。」
「空中語」的態度,不只迴避了令敘寫者困惑的語境,還突出了一種置身局外的距離感,在這距離感中擺脫利害的關係,靜觀物如其自身般的自然呈現,就產生了所謂的境界。叔本華承續德國古典美學對境界之為美進行了學理上的論述,王國維把握得很恰切:「物之現於空間者皆並立,現於時間者皆相續,故現於空間時間者,皆特別之物也。既視為特別之物矣,則此物與我利害之關係,欲其不生於心,不可得也。若不視此物為與我有利害之關係,而但觀其物,則此物已非特別之物,而代表其物之全種,叔氏謂之曰「實念」。故美之知識,實念之知識也。」(《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但境界在中國的詩和詞里是不同的:詩里的境界多是景物,詞里的境界多是情感。精熟叔本華哲學的王國維對此能夠敏銳區分,他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至於那個著名的「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區分,說的就是景物、情感的兩種境界。他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 (《人間詞話》)也看到了境界在詩和詞里的不同。道家和禪宗的美學為我們揭示了景物境界,卻忽視了情感境界,王國維進一步點明後者,成為他詞學最有價值的所在。他自詡:「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人間詞話》)「探其本」當然不只是個術語的選擇,實是對境界之美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種辯解出自晏幾道,見於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晏叔原見蒲傳正雲:「先公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晏曰:「公謂『年少』為何語?」傳正曰:「豈不謂其所歡乎?」晏曰:「因公之言,遂曉樂天詩兩句雲『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傳正笑而悟。
這是將詞中涉及男歡女怨的語句加以比附以推求他義從而避免困境,但為後來以比興寄託說詞的理論開啟了方便之門。儘管這種說詞方式時時不免牽強附會,重蹈漢儒說詩的覆轍,但卻發現了詞最超妙的美感品質。詩帶著歷史賦予的沉重身份負擔,言志載道的責任似乎已無時或忘,詞卻因為酒席歌筵的特殊語境將之輕易擺脫了,在那樣場合下的即興抒寫,顯得既放鬆,也沒什麼顧忌。這時詞人的品格自然流露于男女哀樂的敘寫中,沒有了政治倫理的虛矯,不經意地展現出紛然多彩的「內美」,這在詩里久已難得一遇,卻成為詞最迷人的特質。言志載道很容易滑入手段的善,「內美」卻上升到目的的善,不是前一種,恰恰是后一種善才是儒家詩教的終極鵠的。清代的常州派經歷不少曲折,最終發現了詞的這種美感,讓譚獻為之興奮不已:「又其為體,固不必與莊語也,而後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擬議之窮,而喜怒哀樂之相發,向之未有得於詩者,今遂有得於詞。」(《復堂詞錄敘》)這時詞完全擺脫了困惑,甚乃「體益尊,學益大」(譚獻《復堂日記?丙子》),終於和詩分庭抗禮。
詞美感最獨特的美學因素大致就是以上三種,看似並不繁複,但實在太過精微,以致詞學研究在每一次逼近之時,似乎又都難於覷准。於是被外沿的因素牽絆,——或者關注詞作為歌詞的形式,強調和音樂的關係;或者關注詞的敘寫內容,爭論婉約和豪放的風格,——多次地偏離方向,停滯在持續地摸索中。自宋代到近代,曲曲折折經歷了將近千年,才最終認識明白。這也帶了意外的好處,就是把詞美感形成的多種要素都進行了充分的考察,避免在最終完成簡括的理論之時,讓理論顯得單調枯竭。理論原以簡括為上,再加上難免會對自身的獨特性加以強調,往往顯得疏闊且偏狹。詞通過法則展現的美感,由於藝術的法則本無定質,分析、歸納都無所措手,南宋的雅詞論者只好泛泛講一點兒,數百年後的浙西派也更不多增一語。看似最有影響的理論,卻最是疏闊。王國維通過叔本華的哲學,深入理解了詞通過境界展現的美感,卻因為境界和法則的內在抵觸——境界進乎道,法則止於技,竟對法則毫無同情性理解,一個「隔」字徑與抹殺。看似最具深度的理論,也最是偏狹。常州派最合理地揭示了詞通過目的之善展現的美感,這本是中國正統美學最高的標準,也和德國古典美學一致,康德同樣將美視為道德的象徵。只是叔本華的美學距此高度尚有一間未達,王國維也隨之止步,其實這和時代相關,一切古典式的崇高精神都淪喪了。如熊十力所說,那個時代「當衰危之運,歐化侵凌,吾固有精神蕩然泯絕。人習於自卑、自暴、自棄,一切向外剽竊,而無以自樹」(《十力語要初續?略談新論要旨(答牟宗三)》)。西方學術的外殼震懾了王國維的擁躉,他們以為王國維遠勝常州派,最終捧過了頭,成為詞學最大的笑話。但常州派高自標置,對於目的之善以下的美感表現得有些輕視,就頗蘊藏了「高處不勝寒」的危機。這時詞學曲折經歷帶來的好處顯現了,恰能對治這些深刻理論自身的偏枯。
因此,集以往詞學之大成的理論需求,歷史性地在近代提了出來。承擔這個任務的人物,至今仍只有陳廷焯一人。時代給予的豐富詞學理論資源,在陳廷焯那裡得以融會貫通,成果就是大家熟知的《白雨齋詞話》,尤其是不那麼知名的《詞則》。《詞則》全面遴選了自唐至清晚期2360首詞作,幾乎每首詞作都寫有評語,內容較《白雨齋詞話》更豐富。陳廷焯詩學尊沈德潛,也許是這個原因,他在十幾歲時用夏秉衡的《歷朝詞選》(通行稱作《清綺軒詞選》)作了入門讀物,因為這部詞選有沈的序言。其實,夏氏選本達不到沈德潛的高度,陳廷焯後來對之也頗不以為然,說:「《清綺軒詞選》,華亭夏秉衡選,大半淫詞穢語,而其中亦有宋人最高之作。涇渭不分,雅鄭並奏,良由胸中毫無識見。選詞之荒謬,至是已極。」(《白雨齋詞話》卷七)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不小,《詞則》選錄的很多詞作直接出自夏氏選本。《清綺軒詞選》實際上以雅正的標準對明人《草堂詩餘》等選本的香艷風氣進行了一定的軌範,力圖以新的面貌表現「詞家正軌,自以婉約為宗」(蔣兆蘭《詞說》)的意識。陳廷焯通過這部詞選,早早熟悉了婉約派的審美趣味。到二十歲上下,陳廷焯已經處在浙西派的影響之下了。《詞則》大部分的選目來自朱彝尊的《詞綜》和王昶的《明詞綜》、《國朝詞綜》,可見浙西派對他的持續影響。詞通過藝術法則以軌約抒情而形成的美感特色,他應該比浙西派體會得更透徹,因此特別關注了具有豪放風格的陽羡派。儘管從表面看來,浙西派和陽羡派風格差異較大,但運用法則的目的和方式並無二致,這一點陳廷焯看得很准。《詞則》中他特別從陳維崧、鄭燮、蔣士銓的別集選錄了大量詞作,糾正浙西派的偏頗,增加陽羡派的聲勢。陳廷焯對豪放詞的關注,超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