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克警察 曹寅 97873013415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錫克警察
ISBN:9787301341551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曹寅
頁數:3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777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一部微縮的近代亞洲史!關注近代國際政治舞台上小人物的命運起伏;
2 一部跨文化研究的良好範例,兼具印度、中國、英帝國三種文化的交叉維度;
3 青年學者曹寅,繼《自行車、港口與縫紉機》后,一部全新力作;
4 以講故事的筆法,通過伊塞爾 辛格的命運軌跡,看錫克警察如何成為革命黨,可讀性強;
5 中國青年學者自己的視角,摒棄西方主流敘事,講述不一樣的亞洲近代史;
6 「理解亞洲」系列之一,裝幀優美,富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千上萬分佈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的錫克人,浩浩蕩蕩地從位於南亞西北角的旁遮普出發,前往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上海等由英國管轄或由英國人擔任主要管理者的租借地。
其中有些人被僱用為警察,成為各地打擊犯罪、維持社會治安的重要武裝力量。他們如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血液一般,成為大英帝國全球歷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本書採用了全球史的觀察視野,通過多層次、多類別的史料運用,講述了錫克警察在上海歷史舞台中從出現到淡出的過程,探討他們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發揮的作用,闡釋這一群體在全球的流動趨向,以及如何成為摧毀英帝國體系的重要力量。

作者簡介
曹寅,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全球史、近現代印度史、中印關係。著有《自行車、港口與縫紉機:西方基建與日常技術在亞洲的相遇》(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戰時印度的旅居華人》(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薛朝鳳,博士,著作《法制新聞話語敘事研究》;譯著《論語言和語言學》《最省力原則:人類行為生態學導論》《法律與文學:從她走向永恆》;編著《大學英語教程:視聽說》《文化萬象:英語視聽說》。

目錄
致謝/001
引言/001
全球移民背景下的錫克人移民/004
跨地區網路中的上海/009
再訪錫克僑民和英帝國史/019
從民族國家拯救上海錫克人/027
資料來源和文本結構/032
第一章 上海錫克警察隊伍的建立/035
以香港為效仿對象/039
上海警察局本土化政策的興衰/045
躍動的戰鬥民族/051
「他們不適合上海」:拒絕錫克警察方案/064
新瓶裝舊酒:錫克人招募計劃死灰復燃/070
小結/076
第二章 伊塞爾·辛格之旅:上海的錫克移民/087
旁遮普農民的兒子/089
優化移民計劃/099
通往上海之路/106
接納錫克人/108
維護虹口的治安/120
闖下了大禍的人/128
沒有結局的結局/134
小結/137
第三章 殺死布達·辛格: 上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1914—1927)/145
去北美!/148
戈達爾黨的崛起/154
上海錫克僑民的政治化/159
「左傾」/166
從漢口到上海:戈達爾黨的中國活動中心/172
「我殺他,因為他不是好人。」/181
監控網路的興起/191
小結/200
第四章 孤島還是網路節點?上海錫克僑民與印度國民軍/205
印度國民軍的誕生與上海錫克僑民的和解/207
危機中的印度國民軍和上海錫克僑民的苦難/217
蘇巴斯·錢德拉·博斯和總動員/220
上海錫克僑民的動員/227
傳奇的終結/230
小結/233
結語全球史上的循環、網路和底層人/239
參考文獻/254

精彩書摘
引言
2013 年 7 月, 我參觀了中國香港灣仔的錫克教寺廟 「謁師所」 (gurdwara), 在與錫克教寺廟經理交談時, 我瞥見他桌上有一封地 址寫著馬來西亞檳城 (Penang) 的信。 我知道檳城有一個錫克社 群, 於是問他這封信是否是那邊的錫克教徒寄來的; 他給了我肯定的回答。這封寄自檳城的瓦達錫克教寺廟 (Wadda gurdwara) 的信 詳述了一個在檳城和香港兩地之間推廣錫克教的合作項目。 這位經 理還告訴我, 東南亞的錫克教社區, 已經形成了以文化和經濟合作 為主的信息和人員交流網路。 不過, 就在離開這個錫克教寺廟時, 我注意到入口處一側的牆上掛著一張巨幅照片, 照片記錄了 1984 年發生在阿姆利則 ( Amritsar) 的騷亂事件。在這張照片上, 一組紅色的文字特別醒目: 「整個印度制度都有罪。永遠銘記1984年。」 我腦海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這個網路可能也有政治目的, 包括 為流傳於海外的錫克僑民之間的錫克民族主義思想提供平台。 實際 上, 早在印度還受英國殖民統治時, 在錫克人仍然為印度獨立而非 卡利斯坦 (Khalistan)獨立而鬥爭時, 促進文化、 經濟和政治聯繫的錫克僑民散居網路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了。
全球移民背景下的錫克人移民
錫克人移民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全球人類大規模運動的一部分。僅在亞洲, 就有數百萬人 (主要是印度人和中國人) 自願或被 迫離開家鄉。 就其規模和影響而言, 這次亞洲移民的重要性不亞於 19 世紀歐洲人作為主要群體的跨大西洋移民。 然而, 關於這段歷史, 學術界充滿了刻板印象, 即亞洲移民通常被描述為契約勞工, 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也不太可能會長期定居下來, 他們之 所以移居國外是因為飢荒、人口過剩、高壓統治或者歐洲侵略等多種原因。 很多研究甚至還認為, 亞洲人無法以現代的方式自由旅行, 他們的移民, 要麼是受到歐洲列強的驅使, 要麼是受到亞洲專制政權的迫使。
不管怎樣, 最近的研究認為, 亞洲的移民在模式、 數量和組織 上與跨大西洋移民基本相差無幾。亞當·麥基翁 (Adam McKe- own) 更是認為, 這些亞洲移民實際上是 20 世紀初全球一體化的產 物。這種前所未有的人類運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 在 19 世紀下半葉, 交通和技術發生了巨大革新, 典型代表就是 蒸汽輪船和鐵路的面世, 使得長途旅行比以前更容易、 更便宜、 更快捷。 第二, 全球市場向歐洲殖民地擴張和美國的西部大開發 都刺激了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第三, 英帝國和美國廢除了奴隸 制, 為印度和中國的契約工人和合同工人在全球就業打開了大門。
錫克移民, 在許多方面與同時期的其他移民相類似。 跟其他印 度移民和中國移民一樣, 錫克人移居海外起初是為了能夠掙到更多的錢。 經濟因素是當時大多數人移民的主要原因。3 此外, 錫克人 的移民, 也遵循其他移民的寄居 (sojourning) 模式。王賡武 ( Wang Gungwu) 認為, 20 世紀 40 年代以前, 中國人遷移海外的主 要方式是寄居, 男性在國外工作, 將收入匯回國內, 自己最終也會 返回母國。亞當·麥基翁發現, 這種移民模式也存在於南歐、 東 歐和印度等地。5 19 世紀晚期, 幾乎所有的錫克移民都是男性, 他 們在殖民地、 殖民統治地區、 租界的軍隊或警察部隊工作, 把大部 分薪酬都寄回了在旁遮普 (Punjab) 的老家。 錫克移民在合同期滿 后, 大多數人選擇了回國。 最後也是重要的一點, 錫克人移民, 跟亞洲其他移民一樣, 深受殖民帝國的影響, 尤其是英帝國的影響。19 世紀晚期, 中國人移民到東南亞, 因為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 群島對勞動力有大量需求, 華人移民就是對此的一個響應。1 印度 人移民, 無論是否身負契約, 都是英帝國自身發展造成的一個結 果, 同時, 印度人移民反過來也為英帝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帝國為錫克移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和工作機會, 反過來, 也正是錫克人包括錫克移民的勞動才幫助英帝國維持了它在全球 的殖民統治。
儘管亞洲移民都處於一個共同的全球背景下, 但是我們不應該簡化這些過程而想當然地認為, 印度移民、中國移民或者亞洲移民 都是千篇一律的。首先, 亞當·麥基翁注意到了中國移民的內部差 異: 在東南亞的中國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和海南等南方省份, 同一時期, 中國其他地區很少有人這樣長距離地徙居。其次, 來 自同一地區的移民, 通常待在一起, 從事同一行業, 比如, 以中國 移民在馬來西亞的情況為例, 檳城的鴉片農場全由廣東人耕種, 亞羅士達 (Alor Star) 的錫礦則由福建人開挖。從這個意義上說, 中國移民的跨國流動, 可以歸結為幾個跨地區的流動。
這種跨地區的方式, 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印度的移民。關於印度移民, 有不同的說法。 從泰米爾納德 (Tamil Nadu) 遷移 到模里西斯 (Mauritius) 在甘蔗地里工作的印度人, 應該與從孟加拉 (Bengal) 遷移到仰光 (Yangon) 從事手工業和商人的印度人有 所區別。 旁遮普的錫克教徒, 也有他們特定的目的地和職業傾向。
錫克人移民的特殊之處在於, 他們中的許多人實際上是在殖 民地、殖民統治地區、租界做警察, 而印度移民和中國移民則是 契約勞工、 礦工、 工匠或商人, 是警察監管的對象。從這個意 義上說, 錫克移民一方面是被殖民的臣民, 另一方面又是殖民地、殖民統治地區、租界法律制度的執行者。 錫克人被認為在 華人面前很有威懾力, 所以, 英國在大量華人居住的新加坡、 中 國香港和中國上海等, 徵召僱用了一批又一批的錫克警察, 這些 城市也因而成為錫克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20 世紀初, 隨著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發展, 錫克人移民與同時代的其他移民有所不同。 一方面, 殖民政府指望錫克警察 來遏制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鎮壓勞工罷工; 另一方面, 錫克人移民 也成為印度民族主義者拉攏的對象。 錫克人的軍事背景, 還有錫克 人在殖民地、 殖民統治地區、租界維持治安和防務等方面的重要地 位, 使得印度民族主義者們相信, 如果他們能讓僑居海外的錫克人 站在自己一邊, 他們的獨立鬥爭將會如虎添翼。
由於錫克僑民的這一特殊地位, 對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海外 錫克僑民的研究, 不僅有助於了解錫克移民, 還有助於了解更加 廣泛的一些問題, 如殖民地、 殖民統治地區、 租界的政治及彼此 間的互動、 印度民族主義的鬥爭及其引發的全球反殖民主義運動。 事實上, 這些不同的主題, 在某些相互交織的跨地區網路 (translocal networks) 中是相互關聯的。本研究旨在證明, 跨地區 網路的概念, 為我們研究錫克移民的特殊情況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跨地區網路中的上海
如今, 歷史學家們傾向於認為人類的歷史是彼此交織的。如此一來, 他們希望能夠超越國族史的界限和限制。跨國主義這個概念, 經常被用來分析不同地區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繫, 以及 人口、 商品、制度和思想的流通與傳播。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地 理學、文化研究、人類學等學科的學者們開始探討跨國移民中的地 方與地方的關係和本土化現象。他們逐漸發現, 跨國方法仍然主 要關注國界的超越和跨境交流, 所以, 跨國方法不能恰當地描述其他 地理尺度上涉及流動性、流通性和空間連通性的現象。例如, 余亨 利 (Henry Yu) 在研究 19 世紀後期加拿大的華人移民時發現, 當時 移民的主要群體是來自廣東省特定村莊的人群, 而他們的主要目的地 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British Columbia), 尤其是溫哥華。 余亨利認為, 使用跨國網路 (transnational network) 這個概念來調查人口從 一個地方往另一個地方的流動是不適當的, 跨地區網路這個概念可 以更清晰地解釋這一現象。
除了尺度問題外, 有學者認為, 跨國研究方法傾向於突出西方 「民族—國家」 在精英層面的互動與交流, 而基本上忽視了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各自內部與彼此之間在精英層面以下的聯繫。換 句話說, 跨國研究方法未能闡明在流動和運動中權力的分配和無權 者的經驗。
為了克服跨國研究這個方法的不足之處,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 期以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轉向了跨地區研究。到目前為止, 跨地區研究被用來描述社會空間動態。 從空間角度來看, 它提供 了另一種方式來理解跨越不同尺度邊界的流動性、 流通和相互聯 系。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它強調了底層人在這些跨境運動中的重 要性, 也就是說, 當地的底層人士不僅是跨地區流通的參与者, 也是支撐這些流通的社會結構的建造者和設計師。
本研究採用跨地區研究方法, 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 在 尺度方面, 本研究考察了移民、 殖民官員、 管理制度、 匯款和信息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新加坡、 中國香港、 中國上海和美國加州等 地之間的流通和交流。 這種流通, 不能解釋為一種跨國現象, 因為 這些空間實體都是城市或地區。 第二, 就行動者而言, 本研究是 關於普通錫克人的經歷, 以及他們作為移民、 警察和革命者的身 份流動。 跨地區的研究方法, 特別是以底層人的移居為重點的跨 地區研究方法, 是解釋這種移居的一個合適的起點。 需要指出的 是, 不同地區之間的空間流動和身份流動, 都發生在多向的、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