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英華-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 (精) (中國臺灣)王壽南 97873013396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博雅英華-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 (精)
ISBN:9787301339657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中國臺灣)王壽南
頁數:69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746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中文世界具有份量的唐代藩鎮研究著作之一,半個世紀以來在大陸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王壽南先生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為近代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王雲五及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全書共十章,對自唐睿宗景雲元年起至唐亡為止之節度使、觀察使、都防禦使、經略使等進行了詳細討論,敘述唐代中央政府對藩鎮控制力的演變。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雖距離初版已過半個世紀,但仍是唐代藩鎮研究領域的重要著作,尤其是作者為寫作本書所製作的唐代藩鎮總表,包含86鎮,藩鎮1333人,幾乎將唐代藩鎮網羅在內,內容詳盡,為全書的統計分析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也為後來研究者打下重要基礎。

作者簡介
王壽南:福建省武夷山市人,1935年出生於南京。知名歷史學者,專攻隋唐史、中國政治史、中國近現代史等研究領域。
學術經歷: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台灣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台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歷史學系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文理學院院長,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台灣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台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台灣中國歷史學會理事長,台灣中國唐代學會理事長。
重要著作:《天梯:王壽南談基督信仰》《改變人生的火種》《武則天傳》《隋唐史》《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中國歷代創業帝王》《唐代的宦官》《唐代人物與政治》《唐代政治史論集》等。

目錄
第一節藩鎮之意義與範圍/ 001
第二節藩鎮建置之目的/ 006
第三節方鎮建置沿革/ 013
第四節研究重點與方法/ 029第二章唐代藩鎮對中央態度之分類統計/ 032
第一節藩鎮對中央態度之分類/ 032
第二節藩鎮對中央態度之統計/ 034
第三節唐中央政府對藩鎮控制力的演變/ 039第三章藩鎮職權之廣泛及對所屬州縣之控制力/ 070
第一節府兵制度之破壞與藩鎮兵力之增強/ 071
第二節藩鎮職權之廣大/ 084
第三節藩鎮對州縣之控制/ 092第四章藩鎮武力之強大與其對中央之態度/ 105
第一節戰亂中藩鎮武力之增強及其對中央之離心力/ 105
第二節玄宗以後中央武力之薄弱與對藩鎮之遷就/ 119
第三節軍紀之不良與中央對藩鎮控制力之削弱/ 150
第四節藩鎮之間的勾結與跋扈叛逆之態度/ 173第五章唐末藩鎮之本質與其跋扈之態度/ 179
第一節吏治之敗壞與唐末盜賊之蜂起/ 179
第二節穆宗之銷兵政策與恭順藩鎮兵力之削弱/ 190
第三節唐末藩鎮之本質與其跋扈之態度/ 195第六章中央與藩鎮間之經濟關係/ 203
第一節玄宗以後中央經濟對江淮之依賴性與
中央對江淮藩鎮之選任/ 203
第二節中央經濟力量強弱與對藩鎮控制力之關係/ 213
第三節西北藩鎮對中央恭順之經濟因素/ 233第七章河北三鎮之獨立性在文化上的原因/ 237
第一節唐人之種族觀念/ 238
第二節唐代之重用蕃將/ 244
第三節唐中央政府輕河北重西北的態度/ 254
第四節河北三鎮與中央的文化脫節及其政治上
獨立性的關係/ 259第八章中央之策略措施與藩鎮對中央態度的關係/ 287
第一節黃巢起事前中央之策略措施與藩鎮對
中央態度的關係/ 287
第二節唐末中央政府駕馭藩鎮策略之錯誤與
藩鎮之離心/ 299
第三節宦官與藩鎮/ 305第九章唐代士人與藩鎮/ 318
第一節藩鎮對士人之重視/ 318
第二節士人對藩鎮之依附/ 326第十章結論/ 339
第一節中國古代專制政體下政治權力之爭取與唐代藩鎮對
中央各種不同態度之形成/ 339
第二節幾點綜合性的認識/ 348附錄一唐代藩鎮總表/ 357附錄二參考書目/ 663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附表目錄附表目錄表1安史亂前所置十節度使表/ 007
表2唐代方鎮建置沿革表/ 018
表3唐代藩鎮對中央之態度統計表/ 035
表4主要方鎮藩臣任期統計表/ 041
表5唐各帝朝主要方鎮在鎮十年以上之藩鎮統計表/ 043
表6唐代藩鎮受鎮原因統計表/ 054
表7唐代藩鎮未至鎮原因統計表/ 055
表8唐代藩鎮被貶被誅表/ 058
表9唐代藩鎮被貶被誅統計表/ 067
表10唐折衝府分置表/ 079
表11天寶元年邊鎮兵力表/ 080
表12節度使觀察使僚佐表/ 100
表13安史之亂、建中之亂及唐末之亂戰亂地區主要藩鎮出身之
文武職統計表/ 113
表14跋扈與叛逆之藩鎮出身文武職統計表/ 115
表15玄宗以後平定重要戰亂主要功臣表/ 128
表16藩鎮初加使相銜表/ 134
表17藩鎮初加使相銜原因及地區統計表/ 143
表18玄宗以後兵亂表/ 152
表19玄宗以後兵亂統計表/ 167
表20天祐三年時之強藩及其附庸藩鎮表/ 177
表21昭宗哀帝兩朝藩鎮出身統計表/ 197
表22僖宗乾符六年以前江淮藩鎮任前任后情形表/ 208
表23天寶、建中元年、元和二年歲入表/ 221
表24憲宗時討伐藩鎮用兵時間表/ 222
表25乾符元年以前西北藩鎮出身文武職統計表/ 233
表26唐初任用蕃將表/ 246
表27唐玄宗以後蕃將立功唐室表/ 249
表28安史之亂以後成德、魏博、幽州三鎮藩帥種族籍貫表/ 261
表29安史之亂以後成德、魏博、幽州三鎮藩帥種族籍貫
統計表/ 263
表30安史之亂以後成德、魏博、幽州三鎮藩帥受鎮憑藉表/ 272
表31安史之亂以後成德、魏博、幽州三鎮藩帥任前官職
統計表/ 279
表32安史之亂以後幽州節度使去鎮原因統計表/ 283
表33藩鎮任宰相統計表/ 330

精彩書摘
唐代藩鎮對本管州縣之控制力至強,州縣官對於節度觀察使無不俯首聽命,其原因主要由於前節所述藩鎮之職權太大,同時,也是由於州權太小,無法抗拒節度觀察使之控制。
唐代刺史之職權, 《唐六典》 卷三十載: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肅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撫和齊人,勸課農桑,敦諭五教,每歲一巡屬縣,觀風俗,問百姓,錄囚徒,恤鰥寡,閱丁口,務知百姓之疾苦,部內有篤學異能聞于鄉閭者,舉而進之,有不孝弟悖禮亂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繩之,其吏在官公廉正己、清直守節者必察之,其貪穢諂諛、求名徇私者,亦謹而察之,皆附於考課,以為褒貶,若善惡殊尤者,隨即奏聞。若獄訟之枉疑,兵甲之徵遣,興造之便宜,符瑞之尤異,亦以上聞,其常則申于尚書省而已,若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聞于鄉閭者,亦隨實申奏,表其門閭,若精誠感通,則加優賞,其孝悌力田者,考使集日,具以名聞。其所部有須改更,得以便宜從事。據仁井田陞雲 《六典》 此條為開元七年令,《唐令拾遺·戶令第九》。在開元初以前,藩鎮尚未在唐行政系統上佔一席之地,因此,刺史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對中央負責,其職權並不算小。但到玄宗以後,藩鎮之地位日漸重要,權勢日漸擴大,於是成為高於刺史之地方行政長官,雖然在理論上,迄至唐末刺史仍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且直屬中央,《舊唐書》 卷四十四 《職官志》 「刺史」 條其職權與六典略同,可見在理論上,刺史之職權前後相同。但事實上刺史事事受制於節度觀察使,甚至成為節度觀察使之部屬。李華謂: 「漢制:刺史部領郡國,遷為太守,太守課最,入為公卿。及魏晉以來,或稱州牧。國朝州刺史、郡太守更相為名,親賢如寧、岐,弼諧如狄、宋,皆拜焉,在部視侯伯,入朝亞卿尹。其車服皂蓋朱轓、華蟲七旒、進賢兩梁冠、玉佩青綬,古有銅獸竹使符,太守不假節,刺史臨兵則持節,今雖無事,亦稱使持節,戒不虞也。」 《全唐文》 卷三一六李華 《常州刺史廳壁記》。事實上,唐代刺史較之漢代太守,其權勢相差甚遠,故杜佑雲: 「今刺史皆使持節,按前代使持節,得戮二千石,其王公以下封國,皆南面臣人,分茅建社,其開府儀同三司,則禮教班秩,皆如三公,置府辟吏,今並豈有其實乎?」《通典》 卷二十二 《職官四》。唐代州權既小,藩鎮自易於控制。曾繁康先生 《中國政治制度史》 第五章第二節第一目,亦認為唐代州之權位卑微,於是虛級的 「道」 遂得統率道內諸州,而節度使之權遂重。
唐代州的區劃甚小,不論面積與人口,唐州均不如漢郡,漢唐疆域之比較,當開元天寶之時, 「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新唐書》 卷三十七 《地理志》。版圖至為相似。漢孝平時,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六百七十八,郡國一百三,《漢書》 二十八下 《地理志下》。縣道國邑共千五百八十七。《漢書》 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上》。唐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州)府三百二十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三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新唐書》 卷三十七 《地理志》。漢唐州郡比較,漢郡數目較唐為少,至於每一州郡所統縣、戶、口數平均比較:漢代每郡平均約有十五、六縣,戶一十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七,口五十七萬八千五百八十九;唐代每郡(州)平均約有四五縣,戶二萬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一十四萬六千七百七十九。可見漢郡面積較唐州大,戶口亦較多,因此漢太守之力量遠較唐刺史為大,錢賓四先生雲: 「唐制四萬戶以上為上州,二萬戶以上為中州,二萬戶以下為下州。西漢太守一郡戶口有多至二百萬以上者,西漢一縣戶口亦有四、五萬以上者,可見漢唐太守權位之迥乎不侔。」《國史大綱》 第五編第廿三章,頁289。唐代州郡區劃既小,刺史所能運用之人力、財力有限,一旦地方發生內憂外患,刺史實難應付,因此,睿宗、玄宗之時,為加強邊界之防禦力而設統轄數州之節度使,及安史之亂,為應付國內亂事,在內地亦並數州或數十州之地而設節度觀察使。藩鎮集數州乃至數十州之人力財力,足以霸居一方,抗拒朝命,刺史卻以地小人寡,無法擺脫藩鎮強力控制,因此,唐代藩鎮跋扈叛逆層出不窮,卻鮮有刺史能跋扈叛逆。
藩鎮控制州縣之方法甚多,一方面是中央授予藩鎮監督州縣之大權,同時藩鎮自己也設計控制州縣之辦法。唐制,州縣官吏有能政者,由觀察使呈報中央。 《全唐文》 卷四十七,代宗 《委觀察使安輯流亡詔》:如刺史縣令有能政字人民,使流亡日還,戶口歲益,宜委觀察使錄狀奏聞。 《文苑英華》 卷六二八,令狐楚 《薦昭州刺史張愻狀》 亦云:貞元六年十一月八日敕旨,自今以後,諸州刺史縣令以肆考,如理術尤異,實效可稱,考滿日,委觀察使錄事?以聞。州縣官有能政,由觀察使呈報中央,倘使州縣官有過失弊政,亦由觀察使呈報中央, 《文苑英華》 卷四三六 《賑救諸道百姓德音》 (大和九年三月三十二日):其有牧宰非才,貪殘為害,及承前積弊,須有條流,或冤獄留滯,速宜疏決者,並委觀察使糾察詳訪,具狀聞奏。 《全唐文》 卷五十五,德宗 《南郊赦文》:近日州縣官吏,專殺立威,杖或踰制,自今已后,有責情決罰致死者,宜令本道觀察使具事繇聞奏。固然,對州縣官之能政弊政,其獎懲決之於中央,然既須經觀察使呈報,州縣官自不能不儘力討好觀察使,以期觀察使代為 「隱惡揚善」,於是州縣官甚少敢於對觀察使倔強。如果刺史縣令敢違藩鎮之意願,為藩鎮所惡,即可能遭遇貶謫之命運,刺史為藩鎮所惡而被貶謫之例甚多,如鄧州刺史元洪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于所惡,奏貶洪吉州長史。(《舊唐書》 卷一五六 《于傳》)鳳州刺史馬勛為山南西道觀察使嚴礪所惡,礪奏貶勛賀州司戶參軍。(《新唐書》 卷一四四 《嚴礪傳》)甚至被殺。刺史忤藩鎮之意而被殺者,如本章第二節所舉劍南節度使嚴武殺梓州刺史章彝即是。另刺史不稟藩鎮節制而被殺者,如本章第二節所舉河南節度使張鎬殺濠州刺史閭丘曉即是。又 《冊府元龜》 卷一五○ 《帝王部》: 「李宗奭為滄州刺史,與本道節度鄭權不葉,不稟節制,權奏之,憲宗令中使追之,宗奭諷州留己,上言懼亂未敢離郡,滄州將吏懼,共逐宗奭,宗奭奔歸京師,詔以悖亂之罪斬于獨柳之下。」 《通鑒》 卷二二四(大曆三年九月): 「穎州刺史李岵,以事忤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彰使節度判官姚奭,按行潁州,因代岵領州事。且曰: 『岵不受代,即殺之。』岵知之,因激怒將士使殺奭,與奭同死者百餘人。岵走依河南節度使田神功于汴州,冬十月乙巳,彰表言其狀,岵亦上表自理,上命給事中賀若察往按之。(大曆四年正月)壬午,流李岵于夷州。辛卯,賜李岵死。」 亦是因違節度使命而導致之結果。德宗貞元時,令狐峘為吉州刺史,地屬江西, 「齊映廉察江西,行部過吉州,故事,刺史始見觀察使,皆戎服趨庭致禮。映雖嘗為宰相,然驟達後進,峘自恃前輩,有以過映,不欲以戎服謁,入告其妻韋氏,恥抹首趨庭,謂峘曰: 『卿自視何如人?白頭走小生前,卿如不以此禮見映,雖黜死,我亦無恨。』峘曰: 『諾。』即以客禮謁之。映雖不言,深以為憾。映至州,奏峘糾前政過失,鞠之無狀,不宜按部臨人。貶衛州別駕。」《舊唐書》 卷一四九 《令狐峘傳》。刺史對觀察使禮儀之小失,竟因而被貶,無怪乎刺史對觀察使畏懼如鬼神,莫敢逆命。高承簡為邢州刺史,觀察使責賦急,承簡竟代下戶數百輸租。《新唐書》 卷一七○ 《高承簡傳》。陽城為道州刺史, 「觀察使遣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