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漢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研究-形態學的考察 9787100225816 沈漢 王建娥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沈漢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研究-形態學的考察
ISBN:978710022581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沈漢 王建娥
頁數:51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75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讀者對象: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經濟史、世界史領域學者、學生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國際史學界關於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兩次大討論批評性學術審視的結果。這兩次大討論的局限性在於,在理論上受傳統的否認商業可以創造財富的觀念的影響,以及受上述理論的影響,設定資本主義起源於農業,在研究中限於從農業領域去探討歐洲如何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出現了研究觀點的片面性。本書從經濟制度、社會結構、國家制度和文化思想範疇四個部分對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中的轉型分別做了提綱挈領的概述,提出了過渡型形態的概念。

作者簡介
沈漢,男,1949年3月生,江蘇常熟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以英國史、歐洲史、農業史、資本主義史、中西近代思想比較為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代議和議會制度史委員會會員。有著作、譯著共22種印行。

目錄

再版序言
初版緒論
第一編 經濟
第一章 商業和市場
第二章 工業
第三章 農業
第四章 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形成中的諸維
第二編 社會結構
第一章 社會結構研究的術語問題
第二章 貴族
第三章 早期資產者
第四章 過渡型社會集團
第五章 掌權集團的社會構成
第六章 社會結構範式的演變
第三編 國家
第一章 軍事組織
第二章 國家行政機構(一)
第三章 國家行政機構(二)
第四章 國家的工商業政策
第五章 國家的財政職能
第六章 國家的社會和宗教職能
第七章 過渡型國家形態及其譜系
第四編 文化
第一章 封建法、羅馬法和近代法治觀念的形成
第二章 斯多葛主義的復興: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
第三章 民族觀念的形成
第四章 國家理論
第五章 自由民主觀念的形成
第六章 文化演變的結構透視
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著譯作

目錄

初版緒論
歐洲和整個世界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問題,是戰後國際史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學界專門以此為題的討論曾進行了兩次,而圍繞著封建主義的危機和資本主義興起等這個時期的有關問題展開的討論就更多了。關於資本主義興起問題的研究實際上在20世紀初便已在進行。戰後西方史學界關於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討論是由一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歷史和經濟研究著作引起的,隨後,在馬克思主義學者和非馬克思主義學者之間展開了爭論。當我們今天回過頭去看待這些討論時,似乎已不需要把圍繞這一課題的史學討論全然看作一場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非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之間的論戰。因為在對這個過渡時期的研究中所遇到的是紛繁複雜的歷史事實,其中有些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尚未來得及全面研究的。而且在今天,史學工作者對於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的理解比過去要開闊得多。因此,我們有可能在廣泛吸收各派學者有價值的嚴肅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以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並引入一些新的方法重新全面思考這一問題。
這十多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於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深化。人們在堅持經濟基礎對於上層建築決定性作用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同時,開始重視恩格斯晚年寫下的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信劄中關於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反作用的論述和上層建築領域內部發展規律的論述,並把這些觀點用於歷史研究中。就史學研究領域各分支而論,對政治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研究均有所加強。這對於我們從較高層次上來把握這一課題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國內對外國史的書籍資料收藏還很不夠,各國較系統的檔案資料在國內無法尋覓,基本的外文書籍也有缺門。所以,正如國內一位學者所說,我們實際上是在比較分析各種流派研究著作的基礎上來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判斷和看法。這樣一種研究條件使得我們的研究往往會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只好通過以後不斷地研究來彌補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處。
國外對於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系統研究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英國劍橋大學講師莫裡斯 多布出版了《資本主義發展之研究》一書。在多布之前,還沒有什麼歷史學家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系統地把封建主義以及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來看待。對於”封建主義”(feudalism)這個概念,多布把它定義為一種生產方式,而不是像過去西方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和法學家那樣集中描述它所包含的封君和封臣之間的司法關係。多布把封建主義看作一種財產制度,把它等同於農奴制即存在著超經濟的高壓強制。與此相對應,多布把”資本主義”(capitaltism)定義為以工資雇傭關係反映的生產關係而不是交換關係。多布的《資本主義發展之研究》出版後,引起了一場大討論。斯威齊是反對多布的觀點的代表人物,他側重從交換關係來定義資本主義。斯威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比利時歷史學家皮朗的觀點的影響,他把封建主義看作一種為使用而生產的制度,把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看作外力推動的結果,認為領主和農奴的衝突不足以導致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斯威齊強調城市和貿易在推動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中的作用。相應地,斯威齊較為重視和強調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對於過渡問題的論述。這次討論的文章 集中發表在美國雜誌《科學與社會》上,後於1976年由希爾頓編輯成集在倫敦出版。
在1976年,西方史學界圍繞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問題展開了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討論的文章 集中地發表在英國刊物《過去和現在》上。討論是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家羅伯特 布倫納1976年2月在該刊發表的文章 《前工業歐洲農村的階級結構和經濟發展》引起的。布倫納最初是在1974年美國史學會年會上提出這篇論文的。布倫納在文中用比較方法研究了歐洲國家主要是英國和法國農村的階級結構。他指出,英國和法國農村階級結構的不同決定了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不同結果。在英國,農民沒有能夠確保自己的財產權,這樣,有可能把土地集中于資本家和地主手中,”促進了經濟發展的開端”;而在法國,農民在確立完全自由方面取得成功,它卻成為經濟進步的不可克服的障礙,這”意味著貧窮和落後的自我持續的循環”。布倫納的文章 批評了英國經濟學家波斯坦和法國歷史學家勒羅拉杜裡解釋這個時期經濟發展時提出的人口決定論的觀點。
波斯坦認為,12世紀至15世紀之間人口與經濟的運動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2—13世紀,此期間貿易和人口都穩步增長,對糧食的要求造成對未開墾土地的使用,導致糧價上漲,地租上升。第二階段在14—15世紀,由於生產力下降、饑荒和疾病,需求和供給均下降,農村人口減少,勞動力也減少了,使得農業經濟衰落,為此領主放棄了控制農奴的權利,是人口的減少決定了農奴制的崩潰。而勒羅拉杜裡認為這一分析可運用於16世紀和17世紀。1450—1650年人口和地租都在上升,中等農民的持有地下降,大地產增強;而1650—1730年人口和地租以及生產力均處於下降趨勢。波斯坦和勒羅拉杜裡均認為人口導致農業發展出現起伏。批評者指責他們是新馬爾薩斯人口論。
希爾頓和吉 布瓦這兩位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批評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時候,強調要對整個封建主義的結構和中世紀後期週期性的封建主義危機進行研究。希爾頓在《封建主義的危機》一文中指出,中世紀晚期封建主義社會制度經歷著一場危機。他繼承了多布關於階級鬥爭和衝突對於農業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中作用的觀點。他特別強調農奴和地主的階級鬥爭在形成14世紀的歐洲危機中起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希爾頓提出了全面定義封建主義和概括封建主義結構的問題。他說,首先要確定這種制度在這個”既定時期的明顯的輪廓”,”而且要闡明其基本結構的定義”,”在給予這種結構以定義以後,我們就必須確定它的內部動力是什麼”,”如果我們能夠確定內部動力的話,那麼我們也能夠確定這種動力是如何崩潰的”。他認為,對封建主義的結構分析必須從農業基礎開始,但是中世紀封建經濟並不是單純的自給自足的”農民經濟”,對封建生產方式的解釋必須依賴於對封建地制的分析。人口銳減無疑是封建主義危機的表現形式之一,但是封建主義危機的中心特徵是封建社會兩個主要階級之間關係的危機。希爾頓較之布倫納、波斯坦和勒拉杜裡更強調要廣泛地從政治角度來討論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事實正是這樣,單純從農業勞動者人身束縛的解除和農業收益的增減是無法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宏大的社會形態轉變的歷史過程的。
吉 布瓦教授概述了作為農業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的封建經濟形態活動的三方面的特徵。第一,在封建制度下,領主的課稅率表現出一種下降的趨勢,它產生於小規模生產和大土地所有制結構上的矛盾。當經濟擴張趨於尾聲時,課稅率的下降造成領主收入趨於減少,釀成了封建主義的危機。第二,存在著封建經濟特有的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衰退之交替的,並且也是從封建主義結構產生的長期的運動。農產品價格的急劇上升與工業品價格、工資和生產力在上升運動中的相對下降,以及兩者相反方向的運動往復地發生。而每一次經濟的上升都創造出一些有利經濟發展的條件。第三,到16世紀上半葉,因為從農民份地所徵收的各種不同的租金的水平太低了而且這種情況長期以來一直是這樣,已經到了危急關頭。這樣,數世紀以來力圖把農民束縛在份地上的領主階級這時決定使農民喪失份地來增加雇主自用地並徵召雇工。結果便是土地財產積累的進一步增加。吉 布瓦批評了馬爾薩斯主義者過分強調人口作用的觀點,強調了在”中世紀向近代歐洲發展過程中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揭示了人口論的支持者在分析社會關係時遇到的困難。他同時也指出,布倫納批評人口決定論者模糊階級關係的論點是正確的,但是他的論點是從階級鬥爭起推動作用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現成理論出發,因此研究工作過於機械和簡單。布倫納研究的最大問題是他”剝奪了一切真正實體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即生產方式的基本概念”,”放棄了經濟實體領域”的研究,”在他的文章 裡完全看不到封建主義這個概念”。他把農奴制等同於”前工業”社會的特徵是不精確的。他指出,需要研究”什麼是構成封建主義特徵的諸生產方式”,需要研究”封建主義的結構”。
從第二次對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討論發表的文章 和著作來看,研究的重點仍然是經濟領域而且局限在農業中關於封建主義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興起的原因問題,而即使在經濟領域本身和農業領域本身,對於在這一歷史過渡過程中生產關係的整體模式的結構分析及其如何演變的問題並沒有很好地觸及,對於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政治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問題更沒有觸及,表現出一種脫離和忽視政治研究的傾向。而在過渡的經濟領域研究方面,又有過分強調農業,尤其是英國農業研究的傾向。這種研究視野具有片面性。艾琳 鮑爾給布瓦松納的著作寫的導言似乎是很有預見性地指出了這個問題。她指出,把中世紀英國經濟史孤立起來研究是不適當的。因為在西歐從蠻族入侵到文藝復興的10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整個中世紀,英國在經濟上還是一個落後的地區。而在中世紀,西歐基督教世界的商業中心最初是在拜占庭,後來是意大利、德意志以及法蘭西中部和尼德蘭各城市,而英格蘭離這個主流較遠。例如,英國史的研究不能揭示早期資本家、工人、罷工、勞動和資本諸方面的地位和情況。所以,單獨研究英國歷史,對歐洲經濟主要的發展路線只能提供一幅極不完整的圖畫,做出片面的解釋。對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研究的正確方法應當兼顧過渡時期歐洲社會整體的面貌和長時段的研究,切忌以偏概全,同時需要在研究中充分注意各地區在不同時期發展的差異,並包含從不同視角對過渡的探討。
如果說可以把布倫納、多布和希爾頓對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研究歸納為主要是從財產關係即所有權作為出發點進行研究的話,那麼沃勒斯坦則不同,他主要是從交換關係即資本的流通來研究資本主義是如何在封建主義條件下起源的。在這一點上,沃勒斯坦同斯威齊有些相似。沃勒斯坦反對把資本主義定義為在民族國家範圍內一系列成熟的生產關係,他也不認為資本主義有”成熟的”階段與前資本主義的”轉型期”或”原始積累期”這些”未成熟”的階段之分。他認為商業、工業和銀行業是三種不同的資本主義經營,它們並不存在著一定的時間次第關係。在資本主義形成過程中,成功的大資本家往往能夠同時介入三種經營。這樣,他們有可能獲得大的利潤、大量積累資本。從廣義上說,原始積累是通過非雇傭關係從他人身上榨取剩餘價值,積累和生產同時進行著。他不贊成把商業資本與產業資本截然分開,而把商業資本看作資本主義的異類。沃勒斯坦教授還認為,工資勞動制只是在資本主義體系的核心地區存在。在其他地方,各種各樣”不自由”的勞動力在積累中起作用,如17—19世紀美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種植園奴隸,同一時期東歐的容克和農奴勞動者,無論在上述什麼地區,它們都通過國際貿易和生產的專門化對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的發展起一種內在的作用。沃勒斯坦把資本主義看作一種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的擴張的交換關係的體系。相應地,他把封建主義看作一個為使用而生產的體系,一個”人口和生產率都增強得非常緩慢的一系列很小的經濟結”。沃勒斯坦在解釋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候,認為是外部力量在封建制度內部起作用的結果,例如在貿易城鎮與占統治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農業體系之間,或是領主和農奴之間圍繞著分配剩餘產品發生的封建社會內部的衝突。沃勒斯坦實際上認為資本主義有其前存在形式,而世界體系的出現把它們整合起來。沃勒斯坦還強調世界體系的出現不僅是市場力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