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衡史-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 楊天宏 978722013304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論世衡史-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
ISBN:9787220133046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楊天宏
頁數:44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6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歷史研究是歷史學者的心智活動,所憑藉者雖是「實」的史料,研究過程卻不能沒有「虛」的功夫。「歷史」並非有了史料便可「不證自明」,主觀的認識因素須參与其間。歷史學者應在研究中明確基本學術思想,詳盡而又嚴謹地展開論證過程,有立論, 有駁論,有推理,有臆斷,有演繹,有歸納,有想象,有虛構,有假設,有創製,有關聯性思考,有研究性結論,有時甚至需要陳寅恪所說的「神遊冥想」和「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實關係有如范縝在《神滅論》中闡釋的形神關係,兩相附麗,缺一不可。從方法論立場看,所謂「虛證」不是捕風捉影,不是憑空捏造,不是添字解經,而是梁啟超筆下與「實驗」對應的「冥證」,是指歷史研究中複雜的運思與抽象證明過程。

作者簡介
楊天宏,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學科領域跨越政治、法律、宗教、外交,成果豐碩。已出版學術著作9部,譯著2部,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發表32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

目錄
目 錄
序/001
上 編 史學理論與方法探討
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003
中國文化中的「形上」與蘭克史學中的「虛質」/026
人類學對歷史學的方法啟示/047
典範興替:桐城義法與桐城派的近代命運/075
系統性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之憂/121
政治史在民國史研究中的位置/142
日薄虞淵:「北洋軍閥史」研究之兩面觀/158
「無名藝術史」的概念與引喻/179
論雅俗:從一位青年學子的小書說起/205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城市史研究方法淺議/209
學術論文的選題原則與技術處理/219
博雅創新與學術誠信/230
讀書六法:朱熹讀書方法演繹/242
中 編 史學論著方法點評
邊政何以成「學」/257
地方性知識的發掘與超越/269
道與道台研究之道/279
民國醫患關係的社會史解讀/285
執兩用中與政治保守主義/290
中國地方議會政制研究的正奇之道/299
立足全境的區域毒品與禁毒史研究/309
走向川康地區的身體史研究/315
康區近代社會研究的域外視角/322
地方軍事史志撰述中的「內行說法」/333
下 編 史書序跋中的方法論提示
《基督教與民國知識分子》序與跋/343
《中國的近代轉型與傳統制約》序/355
《救贖與自救: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研究》序/373
《門羅宗派在中國》序/390
《晚明書風與碑學思想濫觴》序/402
附錄一 酒量與學術豪氣:紀念隗瀛濤先生/412
附錄二 我與龔書鐸先生的學緣/420

精彩書摘
《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序
過去十年,我出版了幾本研究民初及北洋時期政治、外交與法律史的著作,受到學界關注,書評不少,月旦各異。有可能是我的研究在方法上相對「另類」,與時下流行的研究方法比較,顯現出某種程度的人我之別,有朋友建議我寫一本有關歷史研究理論與方法的著作。考慮到史學理論高度抽象,方法講究頗多,非我的學術能力與知識儲備所能支撐勝任,未敢應承。
不久前朋友再提此議,且提示說,我近年來陸續發表不少討論史學理論方法的文論,散見各處,難窺全豹,若合為一卷,彙集成書,既可貢獻學界,對自己也不乏紀念意義。「貢獻學界」不敢奢望,有「紀念意義」卻暗合我心。從 1984年底研究生畢業到高校從事教學科研,不知不覺,已歷 38年。我自己也從當初的「學術青年」,到了習慣回首往事的古稀年歲。若能出版一本小書,將自己對史學理論方法的所思所想作一總結,對我至少有「留此存照」的意義。於是整理電腦,在存留的文稿中拾掇出有關史學理論方法的論文、學術講稿以及為師友著述寫的書評、書序等 30餘篇,近 30萬字,篇幅上已可湊成一本小書。恰好青年出版家譚徐鋒老弟正策劃「論世衡史」學術叢書,問我有無書稿,告以朋友的建議,得到首肯,這本小書,遂得面世。
最初為此書設想的書名是《心通意會:史學方法「門內譚」》,意謂書中文字系在相對狹小的師友範圍所作學術探討,尚不成熟,不足為他人道;同時暗示我對史學理論方法尚缺乏自信,試圖以「示弱」的方式尋求批評者緩頰。但轉念尋思,隱約感覺,所謂「門內譚」可能引來自詡「內行」之譏,未必妥帖。
中國文化從來都刻意區分門內與門外。古代有所謂「程門立雪」的掌故,說明要想成為學術上的「門內」人,除了心誠,學問的門檻也是很高的。相對中國固有的人文傳統,佛門講究更甚,常據呈偈者對「佛性」理解之深淺及是否見到「自性」,將禮拜佛祖之人作嚴格的門牆內外區處。慧能和尚在拜謁佛教五祖大師弘忍時,一度因所作之偈「未見本性」,被認為「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可見佛教門牆極高,即便修行很深的人,也難真正進入「門內」。
也許正因為如此,一般人都不敢輕言居處「門內」。就連堪稱「文豪」的魯迅,也曾放下身段,作狀謙虛,把討論文字的著作命名為《門外文談》。魯迅之後,黃裳有《門外談紅》,葛兆光有《門外談禪》,楊成凱有《人間詞話門外談》,錢理群有《語文教育門外談》,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有如此多高人的「門外談」,鄙人豈敢固執己見,以「門內譚」為拙著題名?最初設想,因此作罷。但究竟作何修改卻讓人犯難。由於是出版論文集,文各有旨,缺乏重心,很難確定主題。無奈之下,只好仿效時賢,以偏概全,用書中《心通意會:歷史研究中的「虛證」》一文的文題,權充書名。
好在這一書名並非不能統攝全書。這些年來,在實際研究中,我越發意識到形上思維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當初我寫《「虛證」》一文,是針對既有研究大多強調實證,而所謂實證,其實並未甚至無法落實,有感而發。而書中其他文論,也多少體現我對歷史研究中「務虛」一面的強調。
將這些文論匯聚成書並明示「虛證」主題,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因為近一個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主流都是傾向「實證」的。
然而鄙意以為,歷史研究路徑多元,方法因人而異,本不應拘泥一法。記得曾到新都寶光寺拜謁,在大雄寶殿前看到清代名士何元普撰寫的對聯:「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讀後感觸良多。下聯命意且不論,上聯卻可用來比附歷史研究的方法選擇。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史學有著數千年的學術積淀,作為現代學科,歷史學的發展也已遠逾百年。百余年來,新的理論方法層出不窮,研究者目迷五色,無所適從,近乎到了「非法法也」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一味株守舊法,崇尚實證,未必合宜。就我而言,儘管魯鈍,但相信「史無定法」,在認同「實證」價值的前提下,探索自己的路,別人「求實」,我偏「務虛」,或不失為合宜的選擇。
2022年仲夏于成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