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十八講 (美)約翰.杜威 97875104766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世界
NT$31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思維十八講
ISBN:9787510476648
出版社:新世界
著編譯者:(美)約翰.杜威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5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揭秘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的「思維」五大邏輯步驟:一發現困難情境 ;二找出問題所在 ;三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四推論各假設的結果,探明哪種假設可以解決問題;五驗證假設 。
2 我國著名教育家孟憲承、「民眾教育的保姆」俞慶棠攜手翻譯。
3 胡適、潘家洵、李小峰等推薦本書為「青年必讀書」。被邵元沖、楊四穆、羅德輝、許昂若等學者列入推薦書單。
4 北大校長蔣夢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南京大學校長郭秉文、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報業大王史量才等人一致推崇的思維方式。

內容簡介
《思維十八講》是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適終生佩服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觀點的影響。杜威認為教育必須以反省思維為目的。杜威在書中運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詳細闡述了我們進行思考時的不同過程。帶你真正了解思考的特性,理解思考的過程,並運用科學訓練方法以提高思考力,幫你重新塑造科學而完整的思維過程。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美國知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曾對20世紀前期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主要著作包括《民主與教育》《我的教育信條》《教育哲學》《明日之學校》《兒童與教材》等。
孟憲承,中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是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他在大學任教超過半個世紀,擔任大學教育專業的教授也近50年,在教育領域涉獵很廣。其一生出版著、編、譯二十多種,發表各種論文及通信約170篇,涉及文、史、哲、教育等學科領域。2006年入選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認定、教育報黨組同意的「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名單。
俞慶棠,著名教育家。原籍江蘇太倉,生於上海,后定居無錫。1919年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深造。學成歸國后,俞慶棠在繼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這一命題。

目錄
第一部分 思維訓練的問題
第一講 什麼是思維 / 003
第二講 反省思維的必要性 / 015
第三講 固有的知能與思維訓練 / 032
第四講 學校的情境與思維訓練 / 051
第二部分 論理的探討
第五講 反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 / 067
第六講 推論與試證 / 084
第七講 反省思維的分析 / 094
第八講 判斷在思維中的地位 / 109
第九講 理解——觀念與意義 / 121
第十講 理解——概念與定義 / 135
第十一講 系統的方法——事實與證據的控制 / 149
第十二講 系統的方法——推理與概念的控制 / 161
第十三講 經驗的與科學的思想 / 169
第三部分 思維的訓練
第十四講 活動與思維訓練 / 183
第十五講 從具體的到抽象的 / 198
第十六講 語言文字與思維訓練 / 208
第十七講 思維訓練中的觀察與知識 / 224
第十八講 教課與思維訓練 / 236
結論 / 252

精彩書摘
一 思維的各種意義
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告知別人應該怎樣思維,正如沒有人能夠告知別人應該怎樣呼吸或血液怎樣循環一樣。然而人們的思維方法,卻大致可以表述出來。有些方法是比較好的,為什麼好,理由是可以說明的。懂得好的思維方法與為什麼好的理由的人,如果他想,便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法,使它更有效能。本書所說的較好的思維方法,叫作「反省的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是對於問題反覆而嚴正地、持續地思考的一種過程。在未入主題之前,我們先略說別的有時也稱為「思想」的心理過程,作為比較。
在我們醒著,有時連睡著的時候,心裏有些事情往來著。如果是在睡眠中,我們叫它是夢。當然我們也有晝夢——幻想(如同空中的海市蜃樓),一切心慵意懶中的思緒。這種不控制的心理過程,尋常也稱為「思想」。孩子們有時試著要「不想」而不能。我們醒時的生活消磨于這種無端的心思、紛繁的意想、愉悅而無憑的希冀,倏忽而模糊的印象的時間,超過我們自己願意承認的程度。就像俗語所說,肯「給你錢而要知道你在思想著什麼」,他一定也得不到什麼。縈繞於你的心中的,過後沒有多少值得遺留的。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就連愚蠢的人也能有思想了。我曾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沒有很多智慧的人,想參選做一個委員,他對身邊人說:「你們不要以為我的知識不夠,而要知道我在這大部分的時間,總是思想著這樣那樣的事情。」所謂反省的思維,包含一串所想的事情,你可能認為這種思維和散漫的思想沒有兩樣,可是它絕不止於「這樣那樣的事情」偶然的、不規則的連續,和散漫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反省的思維,不止於觀念的「連續」(sequence),而要求它連續的「結果」(consequence)——它是一個持續的、有步驟的過程。前一步決定后一步的結果,后一步參照前一步的成因;一步一步,相因而發生,相輔而成立。不是胡亂地倏往倏來。每一步,術語上稱為思想的一個「名詞」(term),每一個名詞,遺留著在下一名詞里可以利用的成分,這全部過程成為一個連續。各個單位,這樣互相連貫,持續地向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前進。
尋常所謂「思想」的第二個意義,指非直接感知,不是見著、聽著、觸著、嗅著、嘗著的事物。我們問一個講著故事的人:「你看見那事情發生的嗎?」他答:「沒有,我只是想著的。」這就是意象的創造,而不是觀察的實錄。想象的情節,多少也以一條線索貫穿起來,這種「思想」是介於虛構的幻想與有意獲得結論的思維之間的。兒童們娓娓講談的想象故事,內含的配合性的程度很有參差,有的是斷斷續續的,有的是有聯絡結構的。如果是有聯絡結構的,它們便會引起反省的思維,而這也就是思維能力的表現了。兒童的這種想象,發展在嚴正的思維之前,而為它的準備,可是在想象里,觀念只是不直接感知事物的意象,而所謂思維,只是這些意象的連續罷了。
反省的思維不止於以意象為娛樂,而有著一個「目的」(purpose)。在反省的思維中,意象的連續,必求達到一個目的,獲取一個于意象以外可以證明的結論。
當作一個故事說,「巨人國」是有趣的,但是反省的結論,要說出這種巨人存在於何時何處,便非於意象以外有事實的證明不可了。我們口頭上所謂「要想得通」,這種思維只是感覺的綻放,目的是強化人們的心情或感受,其聯結的紐帶則是感情的連貫。尋常所謂「思想」的第三個意義,實際上便等於「信念」(belief)。說我想明天氣候會冷,說我想匈牙利比南斯拉夫要大,等於說我相信如此云云。前人想大地是平的,等於說前人相信是這樣。思想的這一意義比前述兩個意義更狹窄了。信念指超於事物以外而對這事物的判斷,它確定(肯定或否定)一個事實、一種原則或一項定律。信念的重要,不消多說。凡我們並無可靠的知識卻有充分的自信而決定的事情,都是信念。凡我們自認已有可靠的知識而將來或許證明只是偏見或謬誤的,也都是信念。
說思想等於信念,並不就是說那信念一定有根據。例如,人們同樣說,「我相信地球是圓的」。而其中有人當著別人提出問題的時候,並不能拿出他這樣相信的證據來,他只是從別人那裡拾來這樣一個觀念;他接受這個觀念,也只因這個觀念的流行,並不因為自己曾經思索過,也並不因為自己曾經自動地參与過這一信念的樹立。
所以這種思想是無意識地發生,是不知道怎樣得來的;從隱微的源頭,從不知不覺的蹊徑,潛入人們的心中,而成了人們思想結構的一部分。傳說、教訓、模仿這些靠著權威、私利或強烈的情緒都要負些責任。這種思想其實是成見,而不是從直接觀察、搜集和檢查證據等思維活動中所得來的結論。即使有正確的,它的正確性也只是偶然。
這樣,我們又回到反省的思維和尋常所謂思想的比較。前兩種意義上的思想,是有害於我們心智的,因為它們分散了我們對於現實的注意,也浪費了我們的時間。可是沉溺得如果不過分,卻也能帶給我們單純的娛樂和必要的消遣。不過無論怎樣,它們不能稱之為真理,不能要求人們必須接受。它們只有情緒的約束,而沒有理智的、事實的約束。至於第三個意義的信念,卻是理智的、事實的判斷,唯其如此,信念遲早會要求我們去考查它的根據。把一片白雲想作一匹駱駝或一條鯨魚,這是想象,這並不約束我們要採取騎那駱駝或取那鯨脂的結論。但是當哥倫布想著地球是圓的時候,這是信念,這就約束著他和他的朋友,去決定別的信念和行動,去試探印度的航線,去推想從大西洋一直西航的結果;正和前人相信地球是平的,而約束著他們相信環繞地球不可能是一樣的。
地球是平的信念,當初不算沒有一點證據,它是根據人們視覺限度內觀察到的。但這點證據,沒有繼續考查,沒有與別種證據核對,也沒有對更新的證據進行搜尋,那就使這種信念由於人們的怠惰和習慣缺乏繼續探究的勇氣。地球是圓的信念,卻根據縝密的探究和擴大的觀察、根據各種不同的臆說產生的不同結論的推測。
這種思維過程,區別於第一種所謂思想,是它有觀念的秩然的連貫;區別於第二種思想,是它有受著控制的目的;區別於第三種思想,是它出於個人主動的探究。

前言/序言
一部書的修改,有的只是對少許文字的訂正,有的竟是大部分的重寫。現在這書的新版,則是屬於后一類的修改了。
第一,原書的材料,在這裏雖有刪削,可是新增的材料卻很多,篇幅已比原書多出四分之一。
第二,這修改是為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和明白。凡讀者所感到困難的部分,都已竭力重寫過。這不僅指對文句的細微的改訂,也指對若干主要觀念的闡明,尤其是第二部分(即本書的理論部分)。在這一部分,思維的論理分析,全都重新寫述,比以前是簡明得多了。同時,原書以特異的性質提出的基本概念,則不但完全保存,而且更加充實。為求明白計,增加了許多新的例證;各講的次序也有所變更。
第三,關於教學部分的修改,也很顯著。這種修改,反映著自一九一?年原書出版之時迄現在的教學方法上的變動。原書所批判的當時流行的教學法,在現時優良的學校里幾乎已經消失了,被許多新的方法取代了。本書因應著這種變動,「教課」一講,實際上全是新作的。
許多教師,把他們應用本書的經驗充分供給我,使能成這新本,也是我所妄冀的較善之本:對於他們,我欣然表示我的感謝。
杜威 一九三三年五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