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重要學術成果叢書.專著-共同體、個體與友善 趙琦 978720818371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7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社會科學院重要學術成果叢書.專著-共同體、個體與友善
ISBN:9787208183711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趙琦
叢書名:上海社會科學院重要學術成果叢書·專著
頁數:25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99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何謂友善?何以友善?本書圍繞友善問題,通過釐清紛繁各異的哲學術語、思想體系、政治與社會背景,提取中西哲學史上較有代表性的五種友善概念的理論模式,幫助讀者把握它們各自對「何以友善」這一哲學問題的回答,並分析各自的特徵、利弊與經驗教訓,最終形成「友善」概念的系統理論和實踐借鑒。在此基礎上,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本書從「共同體-個體」的視域研究友善,即從共同體、個體及其兩者關係的角度研究友善。

作者簡介
趙琦,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倫理學研究室主任。主攻西歐中世紀與古典哲學、倫理學,以及中西比較哲學,尤其關注共同體與友愛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曾獲得上海社科新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完成與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代表作有論文《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西方共同體傳統的革新》《友誼與共同體:論亞里士多德友誼理論中的共同體觀念》《論友誼的正當性》,與英文論文Relation Centered Ethics Between Confucius and Aquinas等。代表著作為《回歸本真的交往方式:托馬斯·阿奎那論友誼》(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代表譯作有《亞歷山大·科耶夫:後現代政治的根源》等。

目錄
目 錄
總序1
序言1
導言1
第一章 古希臘的友善觀念11
第一節 《荷馬史詩》:希臘友善觀念的起源12
第二節 共同體的紐帶與公共善的保障:亞里士多德的友善觀念24
第三節 古希臘人觀念中的友愛與欲愛39
第四節 古希臘友善觀念的特徵及其經驗教訓56
第二章 西歐中世紀的友善觀念60
第一節 友善觀念的起源:一神教經典敘事中的普愛觀61
第二節 普遍的友善何以可能?道德心理學的闡釋66
第三節 以愛為紐帶的「理想共同體」與現實共同體71
第四節 中世紀友善觀念的特徵與遺產83
第三章 西方個體主義語境下的友善88
第一節 友善:近現代西方的公民道德89
第二節 基於義務的「友善」觀念98
第三節 作為道德情感的「友善」 107
第四節 西方現代友善觀念的特徵與利弊115
第四章 儒家的友善觀119
第一節 「友善」的內涵:從第四倫到天下共同體120
第二節 儒家「友善」觀念的理論基礎:「仁」 126
第三節 普遍友善的實現途徑:忠恕之道與教化138
第四節 當代學界對儒家的主要批評及其回應146
第五章 墨家與道家視域中的友善觀念155
第一節 墨家的「兼愛」學說及其當代意義156
第二節 道家的自然共同體與「無我利他」 165
第六章 繼往開來的當代中國友善觀念174
第一節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友善:指導原則與基本特徵174
第二節 從當代中國的友善觀念重估五種友善模式180
第三節 中國近代建構友善公德的嘗試及其當代評價192
第四節 繼往開來:當代中國的「友善」內涵與層次201
第七章 友善的形態及其實現211
第一節 當代中國的友善形態212
第二節 建構友善公德需要克服的困難223
第三節 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團結友善」及其實現途徑229
第四節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人民「團結友善」 239
參考文獻249

前言/序言
共同體與友善
本文節選自《共同體、個體與友善——中西友善觀念研究》
趙琦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
倫理學觸及的問題常常事關當下,這是一本非常有學術內涵的著作,從中我也學到許多,值得學界同仁認真對待。
雅斯貝斯在他的《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人類在軸心文明之前還曾有「古代歷史中的高度文化」,如蘇美爾巴比倫、埃及、前雅利安人的印度河文化以及中國的上古文化。這些古代文明都曾創造出輝煌的文化,在技術上也有很大突破,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商朝的青銅器等。對此雅斯貝斯做出總結:國家的形成、文字的發明、共同的文化、帝國的形態,以及某些技術的登場都是上古文明的重要特質。但這並沒有使所有這些古代文明都進入軸心時代,一些文明在歷史上明顯沒落了,沒有發生「精神突破」。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方面留下的歷史資料非常少,我們只能猜測。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早期文明都有非常殘酷的一面。去埃及訪問時,印象最深的是,在埃及巨大神廟和陵墓里都有一個鮮明的標記,就是法老用鎚子擊打俘虜的頭蓋骨,以示法老的權威。以現代眼光看,這是非常殘暴的做法。事實上,在殷墟遺?也出土了大量人祭與虐殺的遺骸。今天談中國文化傳統,大抵在殷周之際有一個轉化,孔子講「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代的人文傳統把殷商文化給替代掉了,周代文化實現了「精神突破」進入軸心文明。我們可以大?猜測,軸心文明之前,上古文明多半是建立在殘忍、恐怖和對敵對部落的暴力控制之上的,這樣的文明並不能長久地持續下去。
在這樣的文明演進背景下,「友善」就成為一個十分要緊的題目,如何對他人友善成為了文明延續的核心價值。在人類文明從上古早期文明向軸心文明過渡的進程中,如何形成一種穩健的「情理結構」,對於文明的持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情理結構」中,「愛的力量」從何而來,將扮演怎樣一個重要角色,這些都是根本性問題。趙琦的著作雖以「友善」為書名,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人類軸心文明以之為基礎的欲愛、友愛、聖愛、親親之愛都有涉及。從某種角度講,友善正是從各文明「愛的原型」中延伸出來的。這是理解人類文明持存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趙琦在書中梳理了中西文明傳統中五種「友善」的模式,分別是中國的儒家、道家墨家,西方的古希臘傳統、基督教傳統,以及近代以來的個體主義傳統。這些思想傳統都是文明性的、根基性的模式。無論哪種模式,核心問題都是要解決人類生存的基礎性問題:一個本能自愛的人如何成為友愛他人的共同體成員?這一問題貫徹始終,是全書論述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趙琦還從「友善」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責任性與情感性的張力出發,進一步拓展了對於這一問題的認識深度。
全書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於,趙琦深切地認識到,對於「友善」問題的理解,是從「個體」出發,還是從「共同體」出發,是破解這個問題的核心要點。這一重要視角在書名中也特別標識出來。儘管趙琦在更寬泛的意義上使用「個體」概念,並希望建構一種共同體與個體並重的「友善」理論。從書中的內容看,趙琦的學術貢獻還是在於復活了共同體視角。事實上,「個體」完全是一個現代社會的主導概念,身處現代社會我們常會不自覺地以個體主義眼光來理解周遭世界,「個體主義」已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對「友善」的理解也是如此。在趙琦的論述中,特別重視「友善」的共同體屬性,這觸及了問題的根本。事實上,無論欲愛、友愛、聖愛以及親親之愛,本質上都預設了一個在先的「共同體」,即便男女之愛是一個去形成的情感共同體,也需要在神話中先假設一個兩者結合的整體。正是從「共同體」中分離出來的成員,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匱乏」,因此對於「共同體」或者「共同體成員」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深厚情感,「共同體」生活是「愛」的真正根源。
在不同的文明傳統中,構建的「共同體」有所不同,友善的基礎也不一樣。在古希臘,以亞里士多德為例,他認為人生來就是匱乏的,城邦才是使人獲得自足狀態的共同體,亞里士多德的「友愛」(philia)觀念由此而展開,但亞里士多德關於友愛的論述離不開古希臘對於「欲愛」(eros)的理解。當亞里士多德說「朋友是另一個自身」時,是把朋友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接受的,在這個意義上,古希臘的「友愛」與「欲愛」密切相關,人與生俱來的不足正是人追求善,並同他人建立「友愛」的真正出發點。
在基督教文明中,發展出一種神的聖愛(agape),一種對於人類普遍的、無條件的、無私的愛。當然,這種愛基於基督教的教義,上帝道成肉身,降生為人,為人類的罪主動犧牲自己,完成救贖,從而為人確立起一種「聖愛」的標尺。基督教傳統的「友善」觀念同樣脫胎于「聖愛」。伊甸園神人關係的和諧被原罪所破壞,愛就是對神人關係複合的追求,而達到這一點需要通過愛鄰人來實現。
就我而言,更關心中國文化傳統中對於「友善」的論述。不同於希臘的「欲愛」和基督教的「聖愛」,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愛的原型是「親親之愛」,「愛由親始」。「友愛」直接是從兄弟之愛中延伸出來的,發展為朋友間的愛,並進而發展為一種普遍的「友善」,「四海之內皆兄弟」。家就是一個天然的共同體,其成員天然地會將其他人看作自己的一部分,父母是本根,子女是枝葉,兄弟姊妹之間也因為血肉相連而成為「一體」;「親親之愛」是基礎,是原型,從而幫助人們把朋友視為一個共同體的成員。
無論中西,就傳統而言,在談論「友善」時,都會預設某種共同體,無論這個共同體是男女、是家庭、是城邦,還是神人關係,在這個預設的共同體中,其成員天然地有其「匱乏」,這便形成一種愛的力量。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友善」的理解有一個根本性的顛倒,不再從「共同體」,而是從「個體」去理解「友善」。無論是從康德式的個體理性出發,還是從休謨式的個體情感出發,都會把「友善」看作是出於個體的善意而對他人的尊重,於是「友善」成了某種個體性的道德義務或道德情感。在這樣的論述中,傳統社會對於「友善」理解的大前提消失了,與他人的共同體關係被還原為個人的道德選擇。這是現代「友善」理論很大的一個缺失。
基於中西的比較視野,趙琦對「友善」理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希望建構一種「共同體屬性」與「個體性」相統一,責任與情感相統一的「友善」理念,這種基於相互尊重、進而關愛幫助他人,最終能夠捨己為人的「友善」觀念,究竟如何能夠紮根生活世界的大地,依然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相信這個論題在趙琦著作的推動下會在學界取得更大的進展。
趙琦是我最早的學生之一,還在她本科生時就給她上過課,以後又跟著我讀碩士,之後無論她在義大利,還是在美國學習,都跟她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趙琦的特點就在於學習非常認真,做事非常紮實,研究非常投入,這對於學術工作是難能而可貴的。看到她在學術上不斷取得進步,我為之感到十分驕傲。
孫向晨
2023年7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