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中的生態環境安全法治 莫菲 97875197792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法律
NT$2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國際視野中的生態環境安全法治
ISBN:9787519779214
出版社:法律
著編譯者:莫菲
叢書名:環境法之樹文叢
頁數:27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00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在風險社會和人類世的場景之中,對生態環境安全以及與之相關的風險進行界定,並對生態環境安全法的範圍和體系進行探討。本書以生態安全法的時代背景為統領,以理論創新編和制度創新編為節 點,分別從理念、原則、主體、行為、程序、救濟、問責等多個維度討論生態環境安全法的基本理論,並對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和水安全等四個生態環境安全法領域的具體問題和制度創新進行考察,最後對環境安全法治前瞻性展望,著力建設我國生態環境安全法治。

作者簡介
莫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學院講師,美國紐約州註冊律師。北京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法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環境資源法學博士後研究工作,曾任職國際著名律師事務所。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資源法、國際法與比較法、行政法、國際組織、全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

目錄

目 錄
緒論: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視野中的生態環境安全法
理論創新編
第一章 生態環境安全法的理念
第一節 主體之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生
第二節 價值之辨:環境正義在科學不確定性下的轉向
第三節 認識之辨:風險知識的合作生產
第二章 生態環境安全法的原則
第一節 人類宜居原則
第二節 風險預防原則
第三節 不倒退原則
第四節 合作治理原則
第三章 生態環境安全法的主體
第一節 傳統主體:國家
第二節 新型主體:公民、企業和社會組織
第三節 新型主體:國際組織
制度創新編
第四章 氣候安全法治創新
第一節 氣候安全的要義
第二節 氣候安全法基礎問題:氣候緊急狀態
第三節 氣候緊急狀態的域外經驗
第四節 氣候安全法治發展
第五章 生態安全法治創新
第一節 生態安全的要義
第二節 生態安全法具體化:生態保護紅線
第三節 生態保護紅線的域外經驗
第四節 生態安全法治發展
第六章 生物安全法治創新
第一節 生物安全的要義
第二節 生物安全法特別問題:實驗後動物處置
第三節 實驗動物法治的域外經驗
第四節 生物安全法治發展
第七章 水安全法治創新
第一節 水安全的要義
第二節 水安全法新問題:海水淡化立法
第三節 海水淡化法的域外經驗
第四節 水安全法治發展
結語:生態環境安全法治前瞻——安全與韌性的結合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獨木不成林
時間在生命的遷徙中留下足跡。2015年,調令到達時,拎著隨身行李踏上單程火車,不回頭地投入另一種忙碌中去。失去,還是獲得?是個問題。
50歲開始的”北漂”生活,被學術活動填充了幾乎所有的空餘,不曾感受到孤獨。
北京的環境法學人,以連續舉辦專題講座的格調,表達了對一個新來者的接納。一場又一場暢所欲言的學術討論、其樂融融的師生交流,一度多一度的溫暖對流在每個人心間。
北京的法學圈,以邀請參加學術交流的方式,傳遞著對一個”業餘”學者的關注。為中國法學會三大論壇發言或主持,一次又一次的觀點碰撞、不同法域的思維紛呈,一刻深一刻的啟迪激蕩著每個人的腦海。
還有,在國家環境與健康論壇上與環境醫學學者一起訪談;在排汙許可證制度改革國際研討會上與環境執法者探討;在全國環境保護工業協會”治霾在行動”年會上呼籲環境保護須強化法治思維與法治方法、主持學生模擬環保法庭大賽、參加環境立法修改論證會、主持環境司法研究中心會議一處又一處的跨學科對話、多種方法的全景觀察,一分寬一分的視野提升著每個人的境界。
這就是曾經嚮往的氛圍吧!有來自不同學校的學術聯盟,有多方發起的理論研討,有多種觀點也多了關愛,有爭論交鋒也多了同舟共濟。學術觀點一直都可能不同,當質疑、辯論、分歧在催化著學者之間的感情時,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對環境法學科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每個人都始終是別人思想的擴音器和放大器,正如別人——這個學術共同體中的每個人——也始終是這個人思想的擴音器和放大器一樣。
只是,在北京的夜晚,環境法樹會時常浮現在眼前,揮之不去。那棵慢慢成長著的小樹,秋風落葉,雪雨冰霜,真的是在不經意間得到,在戀戀不捨中失去嗎?也許,我欠下的不僅是一個告別。
離開武漢後,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提出了辭去學術職務的申請,將湖北省環境資源法學會的職務做了交接,也不再擔任湖北經濟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一心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業餘學者”,保持一份真正的學術興趣,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也是為了告別,我將七年前為”環境法之樹文叢”寫的總序——”小樹慢慢長”放到微信上,請大家和我一起,重溫一棵環境法小樹的成長。
春節 時,有學生在微信朋友圈內放了一張他們種下的”環境法樹”照片:白梅盛開、春意盎然。在”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悠然中,驚覺”獨木不成林,一花難成春”的落寂,心底湧起的潮濕阻滯了”點贊”的手指。
偉大的思想不如偉大的行為,無須吹擂;若是無法成就偉大的事,就用偉大的方法,去做微小的事!我能做的,是帶上”環境法之樹文叢”繼續前行,讓這棵樹上的枝葉與果實融入環境法森林;讓”風景這邊獨好”的淡然與環境法花園的錦繡相互依偎,燦爛環境保護的春天。
於是,有了現在變臉但不變心的”環境法之樹文叢”。希望從今以後,能夠有更寬的選稿範圍,發現更多的優秀作者,培養更多的學科團隊,成為更多環境法研習者的選擇。
感謝這半年的收穫,這是學者之交當之無愧的獎賞;感謝這半年的活動,這是學問之路不可或缺的閱歷;感謝這半年的尚不如願,這是學術之岸必須奮力前行的理由。
呂忠梅
2016年2月26日於北京
小樹慢慢長
(代總序)
時間是一把篩子,漏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回憶。
二十多年前,還不知道目標總是在不確定的未來時,埋下了一粒環境法的種子,在期待著環境法樹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日子裡,撥開重重阻礙與瑣碎,一直朝著目標前行。回望時才知道:時間曾經以各種方式來過又走了,一切看上去都平靜如水,波瀾不驚。
水是千年的風,風是千年的水。
環境法樹在晝夜了無痕跡的交替中漸漸生長,靜坐在時光的懷裡,感覺著根須前行時不屈的努力,覬覦著新枝抽出時專注的神情,觸摸著樹幹伸展時細微的歎息。風吹過,留下一片絮語;雨打來,帶走一點落寂。每當我走進課堂,站在講臺上,望著眼前一張張充滿著朝氣的臉,驕傲與自豪油然而起:因為有你們,環境法才長成了一棵樹,一棵有枝枝蔓蔓、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與動力的樹,而不是一根無本之木的電線杆,一根沒有枝葉、沒有生長的活力與動力的電線杆。於是,總在講述環境法樹的故事,告訴大家,在我的心中,每一個人、每一點進步、每一份成績都可能成為這棵樹上的一片葉子、一朵小花、一顆果實。其實,自從有了環境法,從來不缺少快樂、喜悅和欣慰,也少了煩惱、皺紋和白髮。
從1985年兩個人的環境法教研室,到現在的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有了自己的碩士點、博士點;從四處找人、找錢編一本簡明環境法辭典,到目前承擔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地方立法研究項目,有了自己的網站、刊物;從四處尋找合作夥伴,到當下國際與國內的邀請不斷、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有了自己的特點、成就。環境法樹的年輪清晰可見:1989年,第一個環境法教授受聘;1993年,增加了一名環境法副教授;1997年,在經濟法專業內開始招收環境法方向碩士研究生;2000年,環境法碩士點成立;2001年,獨立招生;2004年,開始在民商法專業招收環境民法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環境法博士點成立;2006年,獨立招生。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一項又一項的課題,一年又一年的辛勤,環境法樹根深了、枝繁了、葉茂了,伸展的枝幹有力了,垂下的綠蔭成片了,吸收的養分充足了。
小樹慢慢在長大,成長的日子充滿著不確定。
一些曾經的環境法人如今已經遠離,一些滿懷夢想的淘金者來了又失望而去,一些拔苗助長者成了環境法園地裡經常的遊客,一些堅守者從來不曾放棄。當今世界,到處充滿著誘惑、機遇隨時出現在左右、信息以秒為速度在更新,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裡,實在是既萬幸也不幸。瞬息萬變的機遇、鋪天蓋地的信息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我們可以站在寂寞的前人肩頭而不必忍受前人的寂寞,卻也遭遇了前人絕對不可能想像的喧鬧與浮躁,可能成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到處碰壁的無頭蒼蠅,在被誤導、被蒙蔽、被扭曲、被拋棄的猶豫、恐懼與彷徨中迷失,與目標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這個時代,面對經常的南轅北轍,要找准目標並且不停前行,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神經與堅韌的毅力。
歷史一直都掩藏在現實之中,從事環境法研究和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樣,最需要的是定位。學術研究領域,是一個典型的由認知控制的世界,認知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定位的價值不在於完成了多少環境法論著,而在於決定是做學問還是寫文章,或者說是為什麼寫文章 。學者與寫手的最根本區別與其說是性格,不如說是抱負,畢竟人各有志。在中國目前的情形下,環境問題備受關注,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從政治家到黎民百姓最經常談論的話題,寫一些應景的文章 、做一點庸醫開藥方的事情、出一兩部人云亦云的書十分容易。但是,如果要做學問,就必須捫心自問:你的文章 是寫給誰看的,它的壽命應該有多長?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是否還會有人參讀,文章 中的思想是否還能給後人帶來啟迪?只有想清楚並回答了這些問題,才會有不計得失的勇氣,突破思想、情緒、身體的層層包圍,讓大腦始終保持與真我的聯繫,不被浮塵、面具所蒙蔽。環境法內功的修煉,就是學術品質、素養、能力、精神的凝聚,選擇學界喧鬧中的沉靜,一心只為環境法的發展,就必須經受住誘惑。
做暫時的還是永久的勝者,是一個選擇。
每一個進入或者準備進入環境法研究領域的人都面臨這種選擇,選擇本身即是一種態度。做暫時的事情,只要善於抓住一時一事便可,是機會主義者;做階段性的事情,只要能夠看到眼前就行,是實用主義者;做永久的事情,卻需要在捨棄中獲取,執著於某一件事情,是理想主義者。其實,暫時性的勝利是有限的,因為機會永遠公平,你在得到一個機會的同時也失去了另一個機會。階段性的成功是不可靠的,因為實用的功能總會被時間淘汰。因此,你應該做永久的事情,成為永久的勝利者。學術的辭典中不應該有泡沫,研究的領地裡當然要拒絕炒作。
我知道,自己遠不足以成為戰略領袖,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做得完美。但我明白,可以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培養人才,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他們養成領袖之風、成為棟樑之材。畢竟,人生無輪回,事業有輪回。一個學科的發展、一種學術理論從產生到完善,絕非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年或者幾年就能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像環境法這樣的充滿革命性、交叉性、互動性的新興學科,有許多理論需要探索,有許多途徑需要開闢,有許多方法需要踐行,更需要多人的努力、合作與傳承。
一個人在黑暗中行走是孤獨的,手拉著手一起走才會快樂。
有些事情似乎不容選擇,而是宿命,只有時間擔當著主角,而命運中的當事者卻渾然無知。環境法樹上的枝條與葉子連在一起,成就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在這裡,無論先後、不管大小,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集中奮發向上的精神,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雖然並不是每一步都那麼美好,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合適,但其中的成員都有著一樣的熱情與信念,願意參與這份堅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滿熱愛,都在努力地學習、認真地思考、踏實地工作、積極地爭取。我不斷地在提醒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是經歷而不是成績。
每一次課題申報,每一次學術會議,每一次論文答辯,同事和學生的投入與熱情,時常讓我感動。但我卻總是不動聲色地將表揚藏在心裡,毫不留情地把批評告訴他們。只有不斷發現問題,才能進步,不致被暫時的、階段性的成果而衝昏頭腦,沉湎於自己的興奮與成就感不能自拔。課題成果完成、畢業論文答辯通過都只是一小步,離目標還有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環境法樹掛果了,等待收穫的喜悅掩藏不了也無須掩藏。也許這些果實還有點青澀,尚待成熟;也許它的養分還不夠充足,還須汲取。我只想採擷一部分來請大家品評,其中有近年來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承擔的課題成果,有博士學位論文和優秀的碩士學位論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思想試驗的結果只有經過眾人的評判才可能被認同或被唾棄。環境法樹只有在與相關學科和法學各學科不斷的交流與相互啟迪中,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營養,生長得更加茂盛。
推開初冬的窗戶,環境法樹在夜空裡熠熠生輝,我舉起心中的希望,邀明月,共皎潔!
呂忠梅
2007年11月22日於宜昌
生態環境安全法治新視野
(代序)
在法價值體系中,安全是作為目的價值的存在。個人需要安全的社會環境安身立命,社會需要安全的國家環境發展經濟,國家需要人民安全與社會安全穩固政權。在當代社會中,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一些可能導致人類生存和發展受到威脅的資源危險、能源危險和環境危險等非傳統風險,已成為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同等重要的國家安全風險,關乎國家、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也關乎人民的生命健康與尊嚴生活。如何”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必然成為生態文明時代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我們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來觀察世界,便不難發現”生態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