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本書收集繼《文心雕龍美學思想體系初探》(以下簡稱《初探》)之後研究《文心雕龍》以及有關問題的論文三十來篇。感謝老天爺讓我活到八十多歲。當初《初探》作為「敲門磚」(提升職稱的硬體)倉促而成,回想起來未免汗顏。自然,該書並非一無是處。如:提出應把劉勰的文學思想與儒家傳統文道觀區別對待;首次提出《辨騷》篇的「博徒」和「四異」應為褒義;具體論述《文心》的理論體系應屬樸素唯物論。但有些確屬濫竽充數之作。現在有機會出版《再探》彌補,多少有些安慰。書中關於《文心雕龍》的主要內容及其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後世的影響,本書大體都接觸到了。其內容大體如下: 首篇討論《文心雕龍》「文德」說的意蘊和價值,提出:劉勰視「文」(通「紋」)不離「道」和「德」(「德」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依存),而「道」和「德」也有賴於「文(紋)」才能得以顯現,從而充分肯定「文」的意義和價值。而人類社會出現后處於宇宙的中心地位,經過人類的傑出代表——「聖人」的努力探索創造出人文的光輝偉業。在西方美學史上,康德把審美判斷視為從認識主體性走向倫理主體性的和諧中介。這與劉勰的「文德」說肯定「聖人」的作用可謂異曲同工。《初探》把劉勰的文學美學思想與黑格爾的美(藝術)是「理念感性顯現」說作比較,與此同旨。由此可一窺劉勰在世界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接著便是依「樞紐」五篇的次序評介《文心》的理論體系。首先關於《文心》之「道」,筆者贊同學界主流的意見,認為義近道家自然之道:視「道」為宇宙本體,道之用是自然如此,故劉勰文學理論可稱「文道自然」說,意蘊豐富,意義重大。「樞紐」繼有《徵聖》《宗經》兩篇,筆者贊同牟世金先生之說:其旨首先樹立「儒家經典這個標」,不過為其建構其理論體系服務。一些學者的理解不同,故細辨析。其後便是《正緯》《辨騷》,筆者認為:前者論述應該吸收緯書的「事豐奇偉,辭富膏腴」;後者通過辨析經、騷異同,指出屈騷為文學發展的榜樣。由此構成劉勰文學理論的總綱。筆者對《辨騷》篇的「博徒」「四異」略有心得,反覆辨析。眾家均從範文瀾之說,訓釋該篇的「博徒」為賭博之徒或引申義浪子、賤者,不少學者對「四異」亦持貶義。筆者經反覆探索,認為該篇是論述文學的繼承發展的,與賭博無涉,「博徒」應訓「博通之徒」「博學之徒」;且「四異」也不應視為貶義。早在二十世紀《初探》已作闡述,但沒有引起注意,於是舊事重提,重申己見,以引起學壇注意。筆者先後提交《再辨》《三辨》《四辨》等論文,反覆辨析。貶義論者稱「博徒」沒有訓褒義的實例,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筆者首次舉《知音》篇稱樓護為「博徒」,並引《漢書.遊俠傳》稱其博誦醫經、本草、方術,並無賭博行為,且曾為京兆吏「甚得名譽」,可證樓護的確是「博學之徒」。筆者還仔細審視「四異」的「荒淫之意」訓貶義實為望文生義,並引史學家範文瀾讚揚屈原對融合我國古代南北巫史文化的重大貢獻,以及當代美學家李澤厚、劉綱紀高度評價屈騷的特色及其在我國美學史的偉大成就,足證「四異」不應視為貶義。 再接著三篇是接《初探》的話題繼續探討《文心雕龍》理論體系的性質。《再論》申述其樸素唯物主義性質:《原道》篇首稱自有天地便有萬物,其生長變化自然如此。不應把它與魏晉玄學的「無」即主宰宇宙變化、帶有神秘性質的「絕對精神」等同。該篇稱「聖人」對「道」的探索,從伏羲到孔子莫不「原道心」「研神理」,經歷了長期艱苦探索,可見「聖人」並非天生就知「道」。至於把一些尚未認識的事物變化統稱為「神理」即「神妙的道理」,可以理解,不應視為「荒誕」。辨析《文心》理論體系的總論與分論,不存在體與用的矛盾。另一篇文章則進一步指出:由質文相稱→情采相符→執正馭奇→風情氣骨與奇文壯采相統一是劉勰總結的文學發展規律,貫穿於全書的整個理論體系,《文心雕龍》不愧為我國古代獨一無二的體大、思深、慮周的文學理論巨著。再有一篇是針對有論者稱《文心雕龍》為「心道二元」的理論體系,辨析其混淆概念,不能成立。 繼其後是一組五篇探索《文心雕龍》生命美學思想的文章。目前學術界對此少有論述探討。先是《略論》和《再論》,前者首先指出:《文心雕龍》的「樞紐」源於華夏遠古的「北斗崇拜」,「樞紐」即作為宇宙天體的「天樞」化生宇宙萬物並呈現為千姿百態之美,由此形成了把文學作品比喻為生命有機體的思想。中西美學均有此傳統,俗稱「生命之喻」,其要義是有美的感性形式和體內蘊含生氣的灌注。《文心雕龍》不但以人體各個部分如神、氣、體、骨等比喻文藝作品構成部分,並強調它們有如「百節成體,共資榮衛」而構成生命有機體,還從上述要義的兩方面探討《文心》如何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的傳統思想,從而構建其理論體系,足見其在世界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接著兩篇是闡述《文心雕龍》如何繼承和發展遠古華夏的生命美學思想。先是《(文心雕龍)之「道」溯源》指出《文心雕龍》之「道」繼承老子思想而來。《文心》之「道」與老子之「道」一脈相承,源自遠古華夏的生命意識。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