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塞外之文 殊族之學-孔源學術論文選 ISBN:9787301341278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孔源 著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338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呼倫貝爾是地道的邊郡,從這裏向西、向北是俄羅斯、蒙古國,向東是大興安嶺與它屏蔽的松嫩平原、松遼平原,生活在這裏的有達斡爾族人、滿族人、蒙古族人、漢族人,還有俄羅斯移民,他們將自己的生活注入在這片土地,從卡倫到商道,從寺廟到牧場,鮮活而生動。孔源的研究,將我們帶入一百多年前,也許更早的呼倫貝爾土地上。 作者孔源善於用不同語言文字的記載,去捕捉那片土地上的信息,並通過那裡的人和事,勾畫出遠方的過往。孔源的文章,用他的視角觀察到了呼倫貝爾草原極具魅力的時刻,並抓住了圍繞寺廟構成的商業網路,將彙集在草原上的各個文化人群,蒙古族人、滿族人以及俄羅斯人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記述的歷史,呈現在他的文章之中,他希望用更多的證據找到這塊土地的本色,並探尋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匯入到中國母體之中,並完成國家認同的歷程。 孔源的文章深沉而凝重,落筆之處從不隨俗,在歷史宏大的幕布下,追尋邊郡留下的足跡,又從這裏向西伸向西伯利亞、蒙古高原的腹心,討論的問題如同問題所在的地域,寬廣而遼遠。作者簡介 孔源,北京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和理學(歷史地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生前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從事早期近代歐亞史、早期中俄關係史、內亞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在《史學月刊》《社會科學》《俄羅斯研究》《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國際政治研究》等雜誌上發表論文十余篇,主要有《清代至20世紀30年代達斡爾族跨興安嶺貿易及其地理基礎》《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移民文化區發展與地理格局》《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17世紀蒙古高原巴爾虎蒙古族的遷徙及其歷史意義》等。2021年11月13日,因病在睡夢中辭世,時年36歲。目錄 代序一 韓茂莉代序二 查曉燕 第一章 歷史地理視角下的呼倫貝爾研究 發現「最後的」邊疆——1732—1932年間呼倫貝爾的地區認識史 近代草原絲綢之路東北端的文化景觀、經濟網路和文化認同——19世紀呼倫貝爾的社會商業網路和認同變遷 清代至20世紀30年代達斡爾族跨興安嶺貿易及其地理基礎 近代呼倫貝爾地區俄羅斯移民文化區發展與地理格局 晚清中俄東部邊界安全形勢變化與呼倫貝爾新政 清末民初呼倫貝爾治邊政策的轉型 第二章 中俄(蘇)交流研究 佩特林使團訪華問題新探——基於民族史材料的考證 地理大發現視角下看佩特林使華報告的傳播與影響 蒙古高原局勢影響下早期中俄關係與《尼布楚條約》 從《尼布楚條約》到《朔方備乘》——康熙至咸豐年間清朝關於俄國知識的形成和固化 從清末民初中國時局看1917年俄國革命的地緣政治影響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大眾文藝里的「蘇修」形象 第三章 文化史視域下的亞洲研究 自我意識之鏡——俄羅斯文學里的高加索 俄羅斯人認知中穆斯林概念的缺失 從「dergi」一詞看歷史上滿族政權崇尚東方的觀念 內亞視角下的「跪」「拜」與東西之間的禮儀衝突 附錄 孔源文章存目 編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