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院222:諾蘭變奏曲 (精) (英)湯姆·肖恩 978751394288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NT$1,70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電影學院222:諾蘭變奏曲 (精)
ISBN:9787513942881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著編譯者:(英)湯姆·肖恩
頁數:3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474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電影學院222:諾蘭變奏曲《奧本海默》導演諾蘭完整回顧創作生涯揭秘之作含未公開珍貴照片附註釋別冊
唯一一本諾蘭獨家授權、親身參與、當面受訪,全方位完整回顧創作生涯的深度揭秘之作諾蘭本人首度親自解說11部長片+4部短片包含未公開珍貴照片,附贈超詳細註釋別冊

編輯推薦
如果你曾去過電影放映間,
看到放映時膠片從轉盤裡滑出來,落到地板上,
那你就會對時間流逝之無情和可怖有一種非常真切具象的體會,
而我們都活在這樣的時間里。
——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的影片,易進卻極其難出,
看完之後,它就像墨汁滴入水中,在你腦海中不斷擴散開來。
我們沒法從腦海中抹除剛剛看過的電影。它甚至還沒有真正結束。
在諸多方面,其實它才剛剛開始。
——湯姆·肖恩
克里斯托弗·諾蘭——當今世界*受矚目、*具話題性的電影創作者之一,他的名字就是電影質量的保證,作品每次上映總能引發媒體爭相報道、觀眾熱情撰寫上萬字的解謎長文,圍繞他本人的軼事也常為影迷津津樂道。「燒腦鬼才」「實拍狂魔」「膠片死忠」我們零零碎碎地聽過一些導演追求極致的幕後傳說,而諾蘭本人從未面向公眾完整深入地回顧過個人成長故事與創作生涯。幸運的是,本書作者終於等到了機會,在諾蘭的授權許可下,首度叩開了這扇大門:從諾蘭早期的家庭生活、寄宿經歷,到自學成才、業界崛起、在好萊塢穩佔一席之地,再聊到手握話語權、不斷刷新各項紀錄可謂巨細無遺,是全球影迷及諾蘭粉絲期待已久的重磅之作。
◎ 與諾蘭相識20餘年的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湯姆·肖恩,對諾蘭進行了跨越3年、高含金量的獨家深度專訪。本書由對話訪談和肖恩的論述交織而成,前所未有的親近視角與海量的一手資料殊為珍貴,可謂理解諾蘭及其電影的必讀之書。
◎ 各章以諾蘭著迷的母題(「時間」「空間」「幻象」「夢境」等)結構成文,由導演親自解說其11部長片與4部短片的靈感來源和幕後故事,深入挖掘劇作、配樂、美術、攝影、剪輯等各環節的匠心,為你答疑解惑,刷新對電影的認知。
◎ 收錄近300幅劇照、片場照、故事板及諾蘭親筆繪製的概念手稿(含新作《信條》的手稿),包括未公開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全方位回顧創作生涯。
◎ 特邀作者題贈「致中國讀者」手寫信;諾蘭老友羅科·貝利奇授權封面照片。新銳設計師操刀裝幀設計,精裝雙封覆啞膜,雅緻耐磨,適合珍藏。
◎ 全書全彩印刷,開本、版式設計復刻原版。內文紙選用120g東方雅韻(微塗超感紙),厚實不透頁,文字不反光,極富色彩表現力。
◎ 隨書附贈註釋別冊,對作者旁徵博引的作品、術語、典故、趣聞等進行延伸介紹。

內容簡介
克里斯托弗·諾蘭——當今世界*受矚目、*具話題性的電影導演之一,憑藉《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極具個人風格的大片,屢屢創造口碑、票房雙收的神話,他本身已然自成一個品牌。
本書將深入探索他的作品、他受到的影響,以及他神秘的成長經歷。哪些作家、導演和藝術家曾帶給他啟發?他迷戀何種獨特的主題與形象?每部作品有著怎樣的靈感來源和幕後製作故事?他如何解讀自己那些燒腦大作的謎底,又怎樣面對業界、媒體和觀眾的反應?
資深影評人湯姆·肖恩與諾蘭相識逾20載,獲得了這一空前機會,對後者進行跨越3年的獨家深度專訪,試圖解答以上問題。本書由對話訪談和肖恩的論述交織而成,得到了諾蘭本人的全力支持配合,以罕見的親近視角回顧了諾蘭的個人生活,梳理其電影生涯的發展軌跡,探尋其傑作背後的魔力所在。各章以諾蘭著迷的母題(「時間」「空間」「幻象」「夢境」等)結構成文,由導演親自解說其11部長片與4部短片,深入挖掘劇作、配樂、美術、攝影、剪輯等各個環節的匠心。諾蘭也前所未有地將自己的筆記、故事板、概念手稿(包括新作《信條》的手稿)以及片場照、生活照公之於眾,首度如此徹底地敞開心扉。
這是一幅層次豐富、信息量驚人的「導演畫像」,是一次潛入21世紀zui耀眼的夢想家之天才頭腦的迷人旅程。總之,這是理解諾蘭及其電影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湯姆·肖恩(Tom Shone),著名影評人,曾供職于《星期日泰晤士報》。文章亦曾發表于《紐約客》《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經濟學人》《Vogue服飾與美容》等報刊。其他已出版著作有《馬丁·斯科塞斯:電影人生》(Martin Scorsese: A Retrospective)、《大片:好萊塢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暑期檔》(Blockbuster: How Hollywood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Summer)等。現居布魯克林。
Twitter:@Tom_Shone
Instagram:@shonetom

譯者簡介
李思雪,影視文化方面記者兼自由撰稿人,青年電影學者,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電影策展專業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士。現於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精彩書評
《諾蘭變奏曲》實屬罕見。它是講述諾蘭這位當代電影人的絕佳寶典,博學、複雜,宛若迷宮,並將拓寬你的心智。
——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1917》《007:大破天幕殺機》導演
本書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眾多崇拜者期待已久的著作肖恩在3年多的時間里與諾蘭進行了海量對話,共同探索了諾蘭的創作過程、其受到的廣泛影響和他的電影作品肖恩把這些對話無縫編織進了一路的講述中,從諾蘭在英國寄宿學校的成長歲月一直延伸到其職業生涯和創作的演變這是一幅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肖像。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都會是關於諾蘭zui權威的著作,也是影迷的必讀之書。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在一個個由主題和母題(「時間」「混亂」「夢境」等)引領的章節中,我們得以用前所未有的親近視角去觀察這位導演。肖恩探尋了諾蘭的靈感之源、他的洞見、他神秘的童年過往還有他的電影。從故事情節、情感連結,到身份認同、感知體驗,肖恩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解讀,一直講述到諾蘭的新作大片《信條》。
——《綜藝》(Variety)

目錄
引言 INTRODUCTION
第1章 結構 STRUCTURE
第2章 方向 ORIENTATION
第3章 時間 TIME
第4章 感知 PERCEPTION
第5章 空間 SPACE
第6章 幻象 ILLUSION
第7章 混亂 CHAOS
第8章 夢境 DREAMS
第9章 革命 REVOLUTION
第10章 情感 EMOTION
第11章 生還 SURVIVAL
第12章 知道 KNOWLEDGE
第13章 結局 ENDINGS
致謝
諾蘭電影作品年表
參考書目
插圖來源
出版後記

精彩書摘
引言 INTRODUCTION
儘管本書的開頭記述了諾蘭的早期生活,隨後以時間順序梳理他的電影,但這並不是一部傳記。這是諾蘭首度樂於談論他跨越大西洋兩岸的成長經歷、他的寄宿學校歲月,以及在拿起攝影機拍電影之前,所有對他造成影響的事物、他的涉獵積累和靈感來源。但他仍然近乎生理性地討厭別人從生平傳記的角度來解讀自己的作品。「我不想自比希區柯克,但是我認為,我遭受著被同樣誤解的風險,因為我的作品之間有很多非常明顯的關聯,我真的不否認這點,但這更多出自一個匠人(craftsman)的視角,而非一種內在的執念。我也是這樣看待希區柯克的。他是一個極為出色的匠人,其電影里不存在什麼弗洛伊德式的潛文本。是的,你可以在更深的層次上分析他的電影,但這樣做的問題是,你會忽視其作品中更為明顯的驅動力。我感覺我的創作,更多是基於技*手法、抽象概念和戲劇性。說真的,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匠人,而非藝術家。我這樣講不是在假裝謙虛。我認為有些電影人是藝術家,比如特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就是一位藝術家。也許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你是運用電影來表達純粹個人的、發自肺腑的、不吐不快的東西;還是說,你是在努力和觀眾對話、交流,連通他們的期待和經驗。與大家所以為的情況相比,我的作品更多關注製作電影的實務(filmmaking)。」
諾蘭的這番自我評價最令人驚訝的地方,可能在於它與諾蘭的猛烈批評者的觀點竟如出一轍。後者認為他不過是個有潔癖的演藝人,搞些電影版的「魔術眼」(Magic Eye)式解謎遊戲——那是精於工藝但空洞無物的奇技淫巧,對於創造性表達的使命全無熱情,完美的玻璃切面之外毫無生氣。諾蘭和其批評者之間唯一的不同,在於他們如何評價這種玻璃般的質感。批評者感覺缺乏個性的部分,諾蘭卻如魔術師一般,為這種「自我消失」的技*而自豪。我寫這本書的原因,就在於我認為兩者都不對。諾蘭電影的自傳性或許不像《窮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甚或《E T 外星人》(E 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那般,但它們都具有個人色彩。他的作品在拍攝過程中所使用的代號經常源於他的孩子們——《黑暗騎士》是「羅里的初吻」(Rory's First Kiss),《盜夢空間》是「奧利弗的箭」(Oliver's Arrow),《黑暗騎士崛起》是「馬格努斯王」(Magnus Rex),《星際穿越》是「弗洛拉的信」(Flora's Letter)。諾蘭電影構建的景觀與神話,對於這位創作者而言,其一點一滴的個人色彩,不亞於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廉價酒吧,或者斯皮爾伯格的城郊小區。這些電影以諾蘭生活過的城市和國家為背景,呼應那些他居住或研究過的樓宇建築,借鑒那些塑造了他的書籍和電影,把他成年之路上遇到過的主題打亂重排:放逐、記憶、時間、身份、父職。他的電影是極為個人化的幻想,應其創造者之需,這些幻想被賦予一種緊迫感和說服力,讓人不把幻想視為現實的二流版本,而是將兩者等量齊觀,幻想就如氧氣般不可或缺。他睜著眼睛做夢,並要我們同他一起。
這本書也不是諾蘭的訪談合集,儘管它是數十小時訪談的成果。訪談在他位於好萊塢的家中進行,前後用了三年時間。在這期間,諾蘭編劇、籌備、拍攝並剪輯了他的最新作品《信條》(Tenet,2020)。他有什麼準則?一個了不起的劇情反轉和一個「還行」的反轉差別在哪兒?他的電影究竟有多個人化?什麼能打動他?什麼讓他害怕?他認為理想的情節時間跨度應該有多長,幾周、幾天還是幾小時?他的政治觀點是什麼?採訪諾蘭時,你很快了解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若直截了當地問他那些獨特的主題和迷戀源於何處,你是得不到什麼答案的。比如,你問他最初怎樣對迷宮產生興趣,過不了多久,你自己也會陷於迷宮之中。「我真的不太記得了,並不是我不願透露。我覺得我是在開始講故事、開始拍電影的同時,逐漸對迷宮和其他事產生明確興趣的。」多問幾句某個他迷戀的事物,反而得到更多的迷戀之物,它們形成了一條長長的遞歸鏈。「我想,我對身份的痴迷,可能真的源於我對敘事主觀性的痴迷。」他會這麼說,或者:「我想,我對時間的痴迷,其實源於我對電影的痴迷。」他想要遵從生活與電影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於是有了這種修辭習慣。他的迷戀(obsession),或者我稱之為「痴迷」(fascination),如同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動態雕塑一般飄浮在半空中,每一部分都互相連接,最終回歸到原初的痴迷——電影(cinema)本身。條條大路通羅馬。
採訪中你了解到的第二件事,是他經常用「迷人」(fascinating)這個詞。以下列出了一些他在訪談過程中提到的「迷人」事物: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畫作中那些模糊頭顱的形象
◎ 大衛·里恩(David Lean)執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中英雄氣概的缺失
◎ 霍華德·休斯成為孤兒
◎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在《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中對微縮模型(miniature)的運用
◎ 《盜火線》中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一伙人劃破裝錢的真空袋的時刻
◎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作品
◎ 在《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的結尾處,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吟誦T S 艾略特(T S Eliot)的《空心人》(「The Hollow Man」)
◎ 《平克·弗洛伊德:迷牆》(Pink Floyd: The Wall,1982,以下簡稱為《迷牆》)
◎ 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的作品
◎ 諾蘭父親為雷德利·斯科特所做的廣告作品
◎ 電影中的空間錯覺
◎ 哥特式建築
◎ 愛因斯坦(Einstein)有關「分離雙胞胎」的思想實驗
◎ 大英帝國和俄國在中亞地區的「大博弈」(Great Game)
◎ 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