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蘇-三蘇家風家教-初中版 陳仲文 翟曉楠 978754088605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教育
NT$1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有三蘇-三蘇家風家教-初中版
ISBN:9787540886059
出版社:四川教育
著編譯者:陳仲文 翟曉楠
頁數:8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50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世界中,家與國休戚與共,個體生命與國家、民族息息相關。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人們對國家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匯和系統集成,是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密碼。從修身到齊家到治國平天下,是路徑也是歸宿。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三蘇父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奇?,他們以其在文學、政治、思想、史學、藝術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崇高地位而聞名於世,彪炳千秋。「是父是子」,探究其成才之道,良好的家風家教應是重要原因。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三蘇的家風家教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孕育,又在三蘇的實踐中彰顯,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說,是蘇門良好的家風家教系好了三蘇父子人生的「第1粒扣子」,築牢了他們安身立命的根基。他們一生的所選所好、所言所為,無不折射出蘇門家風的延續和家教的貫徹執行。他們為後世樹立了一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典範,構建了一個家庭融入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標杆。南宋宰相周必大評價李燾父子時就說:「父子才名震蜀都,家風人道似三蘇。」
三蘇祠里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后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下聯是「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鍊,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我們相信,三蘇父子的器識文章連同他們的家風家教所承載的價值理念、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將歷久彌新,薪火相傳,澤及當代,潤及今人。

精彩書評
★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三蘇的家風家教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孕育,又在三蘇的實踐中彰顯,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館長,陳仲文

目錄
三蘇家風
個人品質
來自包拯的點贊
蘇軾的自勵自省
家庭關係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兼愛天下
好生之德,洽於民心
仁心惻饑寒
至誠為道
家國情懷
使某不言,誰當言者?
剛正不阿的為官作風
文章學術

前言/序言
有人曾經問蘇轍的兒子蘇遲:「為什麼你們家的人既精於讀書又善於種田?」蘇轍聽說此事後,寫了一首詩給自己的兒子們,最後一句是:「裕人約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意思是教導子孫、約束自己是我們眉山蘇家一貫的家風,到現在已經傳承百年了。
蘇轍所說的已經傳承百年的蘇家的家風究竟是什麼呢?寫作本書,就是為了回答這一問題。
三蘇父子生活在北宋這個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一個普通男性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方式就是讀書、科舉、從政。三蘇父子自幼就沿著當時社會的主流道路前行。恰巧,三蘇父子的故鄉眉山是人文鼎盛之邦。在這裏,世家大族熱衷於藏書,雕版印刷技術發達,書院、鄉校林立,在百姓普遍知識水平不高的時代,眉山的小商小販甚至也精通詩書。
當時,反映一個區域文化發達程度的重要依據就是進士人數。蘇軾、蘇轍參加科舉的嘉祐二年(1057),眉山登科13人,是全國平均數的40倍左右。這片孕奇蓄秀的土地,孕育出蘇家一門三位大文豪並非偶然。
根據蘇洵的記載,眉山蘇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初唐時期的宰相蘇味道,他的兒子蘇份留在了眉山。之後蘇氏一門數代或者湮沒無聞,或者僅存姓名,直到蘇軾的天祖(五世祖)蘇釿才有事?流傳,但也僅是隻言片語。從蘇軾的曾祖(三世祖)蘇杲開始,蘇氏族人的形象趨於豐滿。隨著代代積累,眉山蘇氏形成了共同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文化氣質,也就是蘇家的家風。
家風的典型特點是「傳」,就是傳承、沿襲。就像蘇軾、蘇轍兄弟一生無論遇到什麼危難,都彼此扶持、共同進退,蘇軾去世后,蘇轍不遺餘力照拂蘇軾的兒子,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們的先輩蘇玩面臨牢獄之災時把孩子託付給兄長蘇杲的故事。其實,蘇杲、蘇玩早在蘇軾、蘇轍出生前就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們的兄弟情誼卻被後代蘇軾、蘇轍繼承、復刻。這就是家風,它無須長輩耳提面命,而是依賴於口口相傳的家族歷史或者後代承襲家族前輩的行事作風,在家族中延續下去。
家教與家風不同,家教是家中長輩對晚輩的教育事實,存在明確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優秀的家教往往立竿見影,體現在晚輩的成長道路上。
三蘇家風家教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是大多數人只知道蘇軾、蘇轍名字背後的故事,程夫人對兒子的教導等。誠然,這些故事直觀、真切地展示了眉山蘇氏家風家教的一些方面,但三蘇家風家教一旦被簡化成幾個說教性的道德倫理故事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厚度與分量。
如果把家風家教或者家庭教育比喻成一粒種子,這些故事就是這粒種子的原始形態,這粒種子從種下之後,生根、抽芽、開花、結果才是有始有終的全部過程。本書就是循著這個思路,把三蘇家風家教的種子從種下直至長成參天大樹的歷程完整反映出來,既揭示三蘇家風家教的因,也呈現三蘇家風家教的果。比如,程夫人的「不發宿藏」,到了蘇軾做官之後就成了「不貪為我寶」;又比如,程夫人的「不殘鳥雀」,後來成就蘇軾「灑涕循城拾棄孩」的悲憫仁愛等。
教育常以嚴肅、莊重的面目出現,但家風家教卻或有形或無形地出現在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里。三蘇家風家教就是如此,並不是長輩以俯視的姿態義正詞嚴地教育晚輩,而往往表現為日常、溫暖、動人的細節,哪怕跨越近千年,現代的我們讀了他們的故事依然會為之動容。
三蘇父子是我國歷史上彪炳千古的人物,他們創造了卓絕群倫的文化遺產,但他們並非高不可攀。相反,他們的家庭生活與我們沒有太大區別,他們的家風家教隱寓著人類普遍的道德、情感與理性,是人類社會共通的優秀品質與價值追求。
不少蘇軾的傳記標題用「天才」標榜蘇軾,但是一個天才對於普通人的成長和教育的意義有限。如果了解長輩如何教育蘇軾及蘇軾本人是如何讀書的,就會發現眉山蘇氏的家庭教育並不存在什麼深不可測的獨門秘籍,而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效仿、練就的基本功。
為便於中小學生閱讀,本書在選取文獻時略去了議論性文本,以故事為主,古文、詩歌翻譯也儘可能做到通俗、有趣,旨在讓小朋友們讀懂、樂讀。
三蘇祠博物館有一個亭子叫作百坡亭,其名出自蘇軾《泛潁》中的「散為百東坡」。興建者以「百坡」命名就是期待蘇軾後繼有人,能夠再出許多像蘇軾一樣的賢人。希望本書能夠從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方面給未來的「百東坡」切實可行的學習、成長方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