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敘事十講 陳霖 978756724434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蘇州大學
NT$3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數字敘事十講
ISBN:9787567244344
出版社:蘇州大學
著編譯者:陳霖
頁數:19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62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數字敘事十講》是為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教學而編寫的教材,旨在系統介紹數字敘事研究的基本概念、知識體系和研究現狀。全書貫穿了從經典敘事學到數字敘事研究的理論演變脈絡,並充分結合傳播和媒介研究,對數字敘事、數字敘事主體、數字敘事時空、數字敘事視角、數字敘事聲音、數字敘事結構等,在厘清其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吸納並融匯敘事研究和媒介研究的新成果,選取豐富多樣的案例展開具體分析和闡述。全書勾勒了數字敘事研究的廣闊空間,有助於學習者瞭解這一領域,進入研究前沿。除碩士研究生以外,對數字敘事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也可以利用其中的相關理論資源,獲得研究方法、研究問題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啟示。

作者簡介
陳霖,安徽宣城人,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江蘇省學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蘇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與藝術傳播、文學與文化批評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交往理論視閾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傳播研究”,擔任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網絡亞文化傳播機制與引導研究”子項目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字城市共同體研究:媒介視角下的新都市文明”子項目負責人。著有《生命的擺渡:中國當代作家訪談錄》《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事實的魔方:新敘事學視野下的新聞文本》《迷族:被神召喚的塵粒》《粉絲媒體:越界與展演的空間》《因疏離而貼近:跨世紀文學的個人印象》等。

目錄

第一講 敘事 敘事學 數字敘事
一、何謂敘事
二、敘事學:從單數到複數
三、數字敘事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二講 數字敘事文本
一、敘事文本
二、超文本和賽博文本
三、副文本敘事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三講 數字敘事主體
一、經典敘事學中的敘事主體
二、敘事主體的”分身”
三、數字敘事主體的複合性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四講 數字敘事的媒介思維
一、敘事,作為一種媒介實踐
二、數字媒介的敘事可供性
三、跨媒介敘事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五講 數字互動敘事
一、互動與敘事的關係
二、虛擬現實與互動敘事
三、互動敘事的參與者行為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六講 數字敘事時空
一、非線性敘事
二、模塊化敘事
三、屏幕敘事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七講 數字敘事視角
一、敘事視角決定呈現
二、敘事視角建構觀看
三、數字敘事視角:疊合與沉浸
本講小結
延伸閱讀書目
思考題
第八講 數字敘事聲音
一、敘事聲音:作為敘事文本分析的概念
二、聲音作為敘事的媒介
三、數字藝術的聲音敘事
本講小結
第九講 數字敘事結構
第十講 數字文化視野下的數字敘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敘事是人類特有的交流活動,對敘事的研究古已有之,歷史漫長,但將敘事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領域卻不過六七十年。然而,即便是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敘事學也經歷了從勃興到衰落複又新生的過程。在這樣的潮起潮落中,數字敘事及其研究逐漸從深水浮出地表。
20世紀60年代,在結構主義敘事學興盛之際,在以計算機科學為動力、以”控制論”思想為導引的數字文化先聲中,就已經出現對敘事問題的關切。至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數字技術廣泛進入各種領域,深入日常生活,敘事活動的活力被激發,產生出無數新的敘事形態:從在線寫作到網絡遊戲,從數字光盤到電子郵件這時,數字敘事研究以”超文本”概念為核心,伴隨計算機科學步入了人文學科的殿堂,呈現出一派生機和活力。當Web 2 0、智媒、媒介融合、移動互聯、5G等概念接踵而至時,我們已然身處數字時代,數字技術不僅構築了我們生活的基礎環境,還成為大眾實現視聽閱覽、書寫表達的基本條件。網絡遊戲、虛擬現實、媒介互動、媒介沉浸、媒介參與,直到”元宇宙”,等等,無不與數字敘事相關。與此相應,進入21世紀以後,數字敘事研究在與各種敘事研究及其他學科研究的連接、對話和互相滲透中,開疆拓土,成果豐碩,成為我們理解數字時代文化的一種重要的學術思想資源。
數字敘事在兩個方面與新聞傳播學的關聯尤為密切:一是敘事作為人類的交流實踐亙古未變,二是媒介技術的不斷演變而且演變速度越來越快。在這變與不變之間,潛藏著人類交往的無數故事和秘密,蘊含著媒介傳播在社會、技術和審美之間的調節 中形成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因此,要站在數字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的前沿,就不能忽視數字敘事及其研究。但是,在新聞傳播學科中,至今鮮有系統介紹數字敘事研究的教材。12年前我與陳一教授合著的《事實的魔方:新敘事學視野下的新聞文本》一書問世之後,我將原來面向碩士研究生開設的”新聞敘事研究”課程的名稱改為”媒介敘事研究”,側重於從媒介角度探討敘事問題,如此一來,自然少不了對數字媒介技術與敘事的關係以及這方面研究的關注,也就有了點滴積累。於是,當陳龍教授發起這套”數字傳媒研究前沿叢書”的動議時,我便不揣冒昧,主動請纓編寫這本《數字敘事十講》,希望為介紹這一蓬勃發展的學科領域的前沿狀況盡綿薄之力。為此,我確立了編寫的指導思想:以對國內外現有相關研究的引述和介紹為主,通過對具有影響力、啟示性的理論觀點和研究發現的整理,建構起一個有關數字敘事研究的知識網絡,為學生在這方面的自主學習鋪路搭橋,提供線索。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本教材主要著眼於數字敘事研究與經典敘事研究,以及與後經典(後現代)敘事研究之間的關係。首先,從核心概念”敘事”與”數字敘事”入手,引入敘事學研究的脈絡,並將其作為貫穿全書的線索;其次,從數字敘事文本、數字敘事主體、數字敘事的媒介思維等基本層面展開闡述;再次,對數字互動敘事、數字敘事時空、數字敘事視角、數字敘事聲音、數字敘事結構等具體數字敘事問題的研究加以評述;最後,將數字敘事置於數字文化視野中加以考察,為前述具體問題提供一個更宏觀、更具本土性的理解背景,同時也試圖由此為數字敘事研究作為方法提示一點方向。本書十講的具體內容即按這一思路進行安排。
這樣的安排,如果說有什麼特點的話,可能顯示了如下方面的努力:其一,厘清學理脈絡。數字敘事無論是作為媒介實踐,還是作為研究對象,都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其來有自。因此,對於數字敘事分析和研究的一些關鍵概念,本書均追溯到經典敘事學的源頭,並描述其或不變、或轉變、或轉化的情況。其二,在案例或現象的選擇方面,除了注重典型性之外,還特別強調數字敘事本身的跨界特性,而不局限于單一的領域,所以,藝術、新聞、遊戲、影視、文學、日常生活中的數字敘事,都會出現在闡述和分析的視野之中,並且對此前敘事研究中相對被忽略的藝術敘事有意識地加以凸顯。其三,突出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充分關注媒介(技術)在數字敘事中的作用,將媒介(技術)研究的相關最新成果運用於數字敘事的分析和研究中。實際上,敘事分析也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字媒介。因此,這不只是為了體現傳播學與敘事學的學科交叉,更是為了揭示二者之間的”通感”與”共情”。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參與寫作的我的學生們。我擬出全書思路和編寫提綱之後,2020級碩士研究生孔一諾、陸佳歡、任雨寒,2021級碩士研究生何青穎、郭炅煜、熊沁琬、湯斯燚、胡逸凡、鄭佳幫助查找了相關資料。孔一諾完成了第三講的初稿,任雨寒完成了第五講第三節 的初稿,湯斯燚完成了第四講的初稿,熊沁琬完成了第二講的初稿,何青穎完成了第九講第三節 的初稿。2019級碩士研究生曹瑞寒(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完成了第十講的初稿。郭炅煜提供了書中有關遊戲的部分案例資料。2019級本科生李若溪為我提供了第十講中有關Unheard案例的資料。2018級碩士研究生1、陽芳、2019級碩士研究生鄭欣的畢業論文,部分被改編後分別作為第九講第二節 和第六講第三節 的內容。全書最後由我改定和統稿。
寫作本書的主體部分時,正值蘇州和上海先後遭遇疫情,繼而又是漫長的酷暑,多虧我的妻子齊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給予我照顧和支持,使我能夠克服諸多影響而專注于此項工作。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紀錄片導演黎小鋒教授,電影編劇陳驥,我的同事杜丹副教授,2016級本科生、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陳炳宇,都帶給我思想的啟發,他們的經驗分享和支持,讓我每每想起,心中都充滿美好和感念。
對我來說,編寫本書是一次艱難的嘗試,錯誤和粗陋之處在所難免,引用和評述也存在未盡妥帖之處,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評指正。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還要特別感謝叢書主編陳龍教授的信任,感謝張可副教授的關心,感謝叢書策劃和出版負責人的鼓勵,感謝責任編輯為此書付出的辛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