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 (1911-1949) 呂周聚 97871080753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 (1911-1949)
ISBN:9787108075321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呂周聚
頁數:41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6910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在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美國文學是一匹異軍突起的黑馬,對中國新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均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新文學史上300多位作家中,有150多位曾在海外留學,其中30多位留學美國,加之美國文學作品的引入與譯介,中國新文學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文學的影響。本書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現代作家對美國文學的接受與借鑒。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美國文學是一匹異軍突起的黑馬,對中國新文學的誕生與發展均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新文學史上300多位作家中,有150多位曾在海外留學,其中30多位留學美國,加之美國文學作品的引入與譯介,中國新文學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文學的影響。本書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現代作家對美國文學的接受與借鑒。

作者簡介
呂周聚,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東京大學訪問學者,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兼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山東省魯迅研究會會長等職。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出版《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現代中國文學沉思錄》等著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1911—1949)”、”百年中國文學思潮中的美國因素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詩歌文體的多維透視”、山東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中國新詩審美範式的歷史轉型”等多項;榮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多項。

精彩書評
民國肇造,文化界風起雲湧,文學、文字改革之聲此起彼落,歐美文學的譯介蔚為風潮。不僅美國文學的影響與日劇增,更重要的,”美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政教資源——也對中國學者文人帶來一波又一波衝擊。時至今日,美國文學,以及”美國”作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景,不論褒貶,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比較文學課題。
這正是呂周聚教授新書《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研究(1911—1949)》用力所在。
——王德威

目錄

目錄

序 王德威 1
緒 論 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 1
第一章 現代民主意識與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37
第一節 美國式民主對中國現代社會轉型的影響 38
第二節 新文學對美國式民主的認同 49
第三節 民主意識與平民文學 55
第二章 個性自由與文學創新 70
第一節 中國人對美國自由的體驗與認知 72
第二節 張揚個性與表現自我 80
第三節 張揚個性與文學創新 89
第三章 實驗主義與中國新文學革命 104
第一節 實驗主義的懷疑論和工具論 106
第二節 歷史的文學觀念與文學革命 113
第三節 實驗主義——科學的實驗室的態度 118
第四章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美國因素 134
第一節 美國小說觀念與中國小說觀念之轉型 140
第二節 心理現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146
第三節 馬克 吐溫與中國現代諷刺幽默小說 169
第四節 美國現代主義小說與中國現代派小說 174
第五章 美國戲劇對中國現代戲劇的影響 189
第一節 中國現代戲劇體制中的美國因素 198
第二節 美國小劇場與中國現代戲劇 230
第三節 奧尼爾與中國現代戲劇 247
第六章 中國現代詩歌中的美國因素 278
第一節 白話入詩——中美新詩運動的共同起點 281
第二節 詩體解放的共同追求 291
第三節 張揚自由個性意識 306
第四節 現代主義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 314
第七章 旅美散文中的美國書寫 331
第一節 呈現美國人的國民性特點 332
第二節 考察現代化的美國社會 361
第三節 展現美國亮麗的風景名勝 372
第四節 旅美散文遊記的藝術特點 386
主要參考文獻 403
後 記 415

精彩書摘
王德威 序
談中國與西方文學的互動,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歐洲文學,但美國文學的影響一樣源遠流長。美國文學進入中國文人及知識分子的視野始自清末。1891年《萬國公報》傳教士李提摩太翻譯、愛德華 貝拉米(Edward Bellamy)著的烏托邦小說《百年一覺》(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可為濫觴之一。1907年旅日學生公演《黑奴籲天錄》,轟動一時,所根據的正是斯托夫人(Mrs Stowe) 的暢銷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與此同時,林紓翻譯華盛頓 歐文(Washington Irving)的小說《拊掌錄》(收有《睡洞》《李迫大夢》等)也一紙風行。
民國肇造,文化界風起雲湧,文學、文字改革之聲此起彼伏,歐美文學的譯介風潮蔚為大觀。不僅美國文學的影響與日俱增,更重要的,”美國”——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政教資源——也對中國學者、文人帶來一波又一波衝擊。時至今日,美國文學,以及”美國”作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景,不論褒貶,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比較文學課題。
這正是呂周聚教授新書《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1911—1949)》用力所在。呂教授開宗明義指出,中國新文學史上300余位作家中,有150多位曾在海外留學,其中30多位留學美國,如張彭春、胡適、趙元任、胡先驌、陳衡哲、任叔永、梅光迪、吳宓、冰心、劉半農、張聞天、羅家倫、汪敬熙、朱湘、康白情、梁實秋、聞一多、楊振聲、林徽因、洪深、方令孺、顧毓琇、餘上沅、熊佛西、趙太侔、高士其、林同濟、孫大雨、王文顯、張駿祥、姚克、林語堂、陳銓、穆旦、鄭敏等。換句話說,現代文學具有留學背景作家的五分之一曾有美國因緣。這些作家赴美留學或遊歷,見證美國社會、文化的形形色色,發為文章,自然留下印記。另一方面,20世紀上半葉大量美國文學作品譯為中文,也對中國現代作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新文學的發生為例。1910年胡適留美,先後就讀于康奈爾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他不僅對當時美國各種文學運動深感興趣,也深深嚮往美國文化,甚至發展出浪漫情緣。1915年以後他與梅光迪、任叔永等辯論白話文與新文學的關係,提出《文學改良芻議》,為現代文學開了先河。在文學改良號召之後的,是胡適等人對美國自由主義理念的拳拳服膺:”美國”與”新文學”之間形成微妙的互喻關係。同樣地,新文學第一位女作家陳衡哲也是留美學生。陳衡哲先後在瓦莎女子學院、芝加哥大學學習西洋史和西洋文學。”一戰”前後美國社會經歷劇變,陳衡哲耳濡目染,下筆也有了新的氣象。
美國及美國文學也不只是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溫床。呂教授指出,陳獨秀曾翻譯塞繆爾 史密斯(Samuel F Smith)的詩歌《亞美利加》(America),發表于《青年雜誌》第1卷第2號。全詩第一節 寫道:
愛吾土兮自由鄉,
祖宗之所埋骨,
先民之所誇張。
頌聲作兮邦家光,
群山之隈相低昂,
自由之歌聲抑揚!
我們不難想像美國革命的訴求,以及南北戰爭對平等人權的追求、對中國革命者所帶來的啟示。
對”五四”前衛分子而言,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歌及人格影響巨大。郭沫若曾經頌贊惠特曼《草葉集》所透露的濃郁自我意識及反抗精神,譽之為中國求新求變的靈感。田漢更明確提出要以惠特曼詩歌所唱頌的”美國精神”作為借鏡,”我們因為我們的‘中國精神’(Chung-Hwaism)——就是平和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還沒有十分發生,就要紀念惠特曼,把他所高歌的美國精神(Americanism)做我們的借鏡。”他甚至認為當世界左翼文學被蘇聯理論套牢時,美國由惠特曼、辛克萊 劉易斯(Sinclair Lewis)等所代表的自由獨立及批判寫實精神反而成為教條主義的解藥。
呂教授還注意到美國文學對中國現代主義的影響。1934年,《現代》刊出”現代美國文學專號”,主編施蟄存獨具慧眼,將美國文學的”現代性”與”民族性”“獨立性”“創造性”聯繫成一氣,形成巧妙的嫁接論述。他甚至宣稱:”在各民族的現代文學中,除了蘇聯之外,便只有美國是可以十足的被稱為‘現代’的。被英國的傳統所糾纏住的美國是已經過去了;現在的美國,是在供給著到二十世紀還可能發展出一個獨立的民族文學來的例子了。這例子,對於我們的這個割斷了一切過去的傳統,而在獨立創造中的新文學,應該是怎樣有力的一個鼓勵啊!”
現代派曾一度左右逢源,或者更希望在日趨分化的文壇上開闢”第三種”途徑。最耐人尋味的是約翰 多斯 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的”美國”(America)三部曲所帶來的影響。”美國”由四種體裁——小說虛構、新聞報道、人物小傳記、攝影鏡頭特寫——構成,各部分之間互相交錯投射,恰巧照映出美國社會如萬花筒般的斷裂與重組景象。這樣的作品既饒富實驗風格,也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曾經廣受矚目,被認為是蘇聯社會寫實主義之外另闢蹊徑的傑作。趙家璧將其中一部——《一九一九年》推薦給”新感覺派”健將穆時英,後者大受啟發,糅合自身經歷和社會見聞寫成長篇小說《中國行進》。
呂教授筆下的美國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因此是多音複調的。在他看來,文學之于美國與其立國精神息息相關。對於中國的追隨者,美國可以是一種”現代”經驗的場域、民主自由願景的投射、新世界的啟蒙之地,還有更重要的,是革命者的試練所。誠如施蟄存所說:”在現代美國的文壇上,我們看到各種傾向的理論,各種傾向的作品都同時並存著;它們一方面是自由的辯難,另一方面又各自自由地發展著。它們之中任何一種都沒有得到統治的勢力,而企圖把文壇包辦了去,它們也任何一種都沒有用政治的或社會的勢力來壓制敵對或不同的傾向。美國的文學,如前所述,是由於它的創造精神而可能發展的,而它的創造精神卻又以自由的精神為其最主要的條件。在我們看到美國現代文壇上的那種活潑的青春氣象的時候,飲水思源,我們便不得不把作為一切發展之基礎的自由主義精神特別提供出來。”
基於這樣的認識,呂教授展開他對個案的研究。從馬克 吐溫(Mark Twain) 到亨利 詹姆斯(Henry James),從威廉 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到厄內斯特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從尤金 奧尼爾(Eugene O’Neill)到田納西 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美國經驗從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各種文體滲入中國文學的肌理,不論是現代主體的欲望追求,還是芸芸眾生的社會剪影,不論是地方風土的勾勒,還是國家精神的訴求,這些作品所構成的”美國”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讀者心嚮往之。
呂教授的論述洋洋灑灑,巨細靡遺,讓我們理解美中文學、文化交流的綿密和多元面向,而呂教授自己何嘗不是這樣的中美交流下的受惠者?2007年他有機會到哈佛大學訪學,親身見證美國學院訓練的豐富與嚴謹,同時也融入美國社會生活的春夏秋冬。我們有幸在哈佛結識,共同探討美中文學、文化的異同。許多年後,呂教授將他的研究發展成為專著,不僅勾勒現代早期美國文化東來的線索,也注記個人閱讀美國——文學的也是文化的——的心路歷程。《中國新文學中的美國因素(1911—1949)》資料豐富,議論懇切,架構儼然。我樂見呂教授的專著出版,也從中分享他的發現和心得。是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