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光的書寫-詩歌 地域與抒情 楊湯琛 97875360995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花城
NT$34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趨光的書寫-詩歌 地域與抒情
ISBN:9787536099548
出版社:花城
著編譯者:楊湯琛
頁數:2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887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趨光的書寫:詩歌、地域與抒情》從地方路徑出發,對廣東當代詩歌及其詩論展開觀察與細描,兼及廣東地域之外的重要詩歌現象與詩人詩作;其書寫多為沉潛入內的文本細讀,試圖勾勒伏藏於字裡行間的詩心文脈,捕捉姿態各異的抒情聲音,並將文本始終置放于當代詩歌的整體發展態勢之中,期冀尋繹其如何自我嬗變、擴充的重要經驗,從而更為深入、細緻地理解中國新詩的複雜面向。

作者簡介
楊湯琛,文學博士,教授,現供職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美國聖母大學訪問學者,兼任廣東秦牧創作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長期從事當代詩歌批評與詩歌理論研究,已在《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文藝報》等發表各類詩歌評論文章多篇,出版學術專著兩部。

目錄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詩歌批評
漂泊的詩神,或浮起的橡實:當代海外詩歌的漂流詩學
從時間的方向看:論第三代詩歌的時間詩學
意象與節奏:論《野草》的詩體構成
「大海撈針」的力與美:東盪子詩歌閱讀筆記
「新」與朝向未來的傳統:對新時代詩歌的一點思考
黃禮孩詩歌論
南方有嘉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新詩觀察
消費時代的抒情:論楊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都市抒情詩
新世紀中國女性詩歌嬗變的幾種向度
抒情的秘術及其風度:馮娜詩歌論
南方詩歌的另類符號:世兵詩歌論
逝水邊的尤利西斯:
黃金明《時間與河流》的時間書寫與抒情方式分析
從不懈怠的敏感:鄭小瓊詩歌的過去與現在
帶一把可變的鑰匙:林馥娜詩歌小論
讓詩歌自由呼吸:
評俄羅斯當代女詩人英娜·麗斯年斯卡婭的詩集《孤獨的饋贈》
整合與超越——評張桃洲的《聲音的意味:20世紀新詩格律探索》
徒勞的復讎:魯迅的散文詩《復讎》及其周邊文本的再解讀
從「打工」到「勞動」:詩歌嬗變與時代邏輯
作為行動與異己的「自我」:談喻言的「自我」詩學
遠視的詩學:讀世賓的詩集《交叉路口》
幾則廣東詩人詩作的速寫

精彩書摘
《趨光的書寫:詩歌、地域與抒情》:
作為一名懷疑論者,我常常自忖,詩歌批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柏拉圖指認詩歌是影子的影子,那麼,詩歌批評豈不是更為虛弱的幻影?如許稀薄、動蕩,搖曳于意義與虛無之間。更讓人煩惱的是,較之擁有穩固闡釋體系與美學趣味的古典詩詞,尚在路上的現代詩一直身處如何為自我正名的旋渦之內,不僅各路評論者言人人殊,詩人內部也聚訟紛紜,普羅大眾更多以不懂敬而遠之,尤其自20世紀90年代消費時代啟幕始,詩歌的邊緣化已無須置喙,其中,詩歌批評的混亂與無能亦為之推波助瀾。我還沮喪地看到,在學術界,由於現代詩歌批評缺乏小說、戲劇評論所能依仗的圖解模式與研究術語,而予人以印象式、主觀化的負面感受,諸多迫於學術壓力的批評者就此紛紛轉向小說研究,抑或埋首于似乎更具學理性的詩歌史書寫與材料考釋,有關現代詩的歷史研究宛然于搖擺不定的價值游移間找到了一條穩妥的道路。然而,這不過是自欺欺人。事實上,無論詩歌史研究的園地多麼豐饒而高產,這仍是一種外部的眺望,他們迴避了對有關價值構成的判斷,史料的繁榮無法掩蓋現代詩批評日益貧乏、意義趨於消歇的事實。正是源於這份意義折磨,當我讀到凌越新近出版的批評集《汗淋淋走過這些詞》,我彷彿有了為批評辯護的理由,尋求到了現代詩批評擁有意義的可能性。譬如,在這個日益技術化、格式化的世界,可望通過批評來穩固現代詩的批判性力量;譬如,在嘈雜、混亂的詩歌現場,通過真誠的詩歌批評來敞開現代詩隱匿的美與德,擦亮現代詩的評價標尺。
記得奧登在評述愛倫·坡時,對其關注了過多無聊作家而深感遺憾,在他看來,才華會湮沒于對無聊作家的評論之中,顯然,他強調批評的對象往往決定批評的高度,乃至批評的生命力;同樣,韋勒克在《批評的諸種概念》中強調批評的決斷,指出人文科學的災難在於它們在要求與法律和真理同樣的權利時顯得畏畏縮縮。這類諍言顯然很難對當下的中國詩評界起當頭棒喝的作用,我看到太多優秀的批評者陷身於一個又一個平庸的詩人論間氣喘吁吁,不敢做出高下判斷,他們絞盡腦汁,以高妙的言說對那些註定被文學浪潮所吞噬的作品進行過度闡釋、高度表揚,在敗壞自我詩歌胃口的同時,也污染了詩歌風氣,攪亂了批評的秩序。然而,他們(包括我)也是值得同情的,現實需要、人情關係、圈子文化,抑或友情提攜、不忍之心等,都會產生這種並不純粹的批評關係。正是從這個意義而言,凌越是勇敢而超脫的,他以近乎隱逸的姿態遊離于當代詩歌各種圈子之外,廣州各類喧囂的詩歌活動中,極少覓見他的身影,這雖然讓他很難進入虛榮的閃亮旋渦,但保證了他能鬆弛地釋放批評的自由,因而,他盡可以率性地對某些詩歌現象和詩作發出不祥的鶚鳴。《經典的慣性》中,他調侃當代「三十年詩歌經典」乃為微型的經典,是米粒上雕刻的恢宏意象,比喻之妙讓人噴飯;行至文末,他又毫不避諱地顯金剛怒目之態,「最近十幾年第三代詩人幾乎集體啞火,當年的某些代表詩人近年的作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麼率直又尖銳的行文多麼痛快淋漓,它即刻激起我的閱讀快感,放眼望去,周邊潮水般的諛辭多麼虛偽而泛濫呀。在批評對象的擇取方面,凌越嚴格秉持了龐德所言的「批評即選擇」的原則,有著固執的潔癖,多涉筆能經得住時光考驗的優質詩人,如狄金森、策蘭、俄羅斯白銀時代的眾詩人,以及與國內詩壇保持若即若離關係的黃燦然、藍藍等。一流的詩歌本身就是奇?,而經過凌越專業目光的凝視,詩作與評論因美好摩擦而迸發的隱匿之光足以讓讀者目眩神迷。
現代詩本身具有批評性,因而,它先天保有德性,長了一副批評的牙齒。就如波德萊爾說的,詩人體內天生攜帶批評器官。在我看來,這並非說詩人是天然的文學評論家,而是指現代詩人必然是現實壓力的反對者,是一種針對規訓表達置疑的不滿力量,一如波德萊爾筆下遊盪的波西米亞人,現代詩人始終是現代性籠子無法馴服的反抗者。凌越信奉這麼一種詩人的德性,相信詞語的能量,他偏愛與時代形成緊繃張力的俄羅斯白銀時代的眾詩人,曼德爾施塔姆、帕斯捷爾納克、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等,他們那喑啞又澄澈的聲音是人性在高壓氣候下如何捍衛自由的極致形態,頑強的詞語要戳破形而上的總體謊言,美與德要在文明廢墟上掙扎著綻放。或許,在凌越看來,透過俄羅斯詩人的命運與詩歌的三稜鏡,詩歌那批評喉嚨發出的呼嘯聲會變得更為清越有力,更能穿透當下詩歌德性趨於崩散的技術化世界。

前言/序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學批評是文藝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工作的重要一環,是文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具有引導文學創作生產、提高作品質量、提升審美情趣、擴大社會影響等積極作用。溯本追源,「粵派批評」歷來是廣東文學的一大品牌。晚清時期,黃遵憲、梁啟超倡導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曾經引領時代潮流,對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影響至深。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鍾敬文研究民間文學推動了這一文學門類的發展,是20世紀中國民間文化界的學術巨匠。新中國成立后,蕭殷、黃秋耘、樓棲等在全國評論界佔有重要地位,饒芃子、黃樹森、黃偉宗、謝望新、李鐘聲、程文超、蔣述卓、林崗、謝有順、陳劍暉、賀仲明等也建樹頗豐,樹立了「粵派批評家」的集體形象,也形成了「粵派批評」的獨特風格,即堅持批評立場、批評觀念,立足本土經驗,面向時代和生活,感受文藝風潮脈動,又高度重視審美中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傳承,既追求批評的理論性、科學性和體系建構,注重文學史的梳理闡釋,又強調批評的實踐性,注重感性與詩性的個性呈現。
新時代以來,廣東省作家協會加強和改進文學批評工作,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文學批評,建設有影響力的文學批評陣地,營造良好的文學批評生態,在全國文學批評領域發出廣東強音。10年間,積極組織文學批評家跟蹤研究評析當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思潮和現象,旗幟鮮明地回應當代文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召開了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研討會。高度重視對老一輩作家文學創作回顧研究與宣傳,組織了廣東文學名家系列學術研討會,樹立標杆,引領後人。創辦了「文學·現場」論壇,定期組織作家、評論家面對面暢談文學話題,為批評家介入文學現場搭建平台。接棒《網路文學評論》雜誌,創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雜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同志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題詞:「祝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創刊,希望這份雜誌在建設大灣區的宏偉實踐中,在多元文化的匯流激蕩中,以充沛的活力和創造力,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創新、觀念變革的前沿。」聯合南方日報社、羊城晚報社等實施了「廣東文藝評論提升計劃」。推行兩屆文學批評家「簽約制」,聘定我省22位著名文學批評家,著力從整體上打造骨幹文學評論隊伍,提升「粵派批評」影響力。總的來說,廣東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思想活躍,秉持學術良知,循乎為文正道,在學院批評、理論研究、理論聯繫社會現實和創作實踐方面,在探索文學規律、鼓勵新生力量、評論推介廣東優秀作家作品方面,在批評錯誤傾向、形成文學創作的良好氛圍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為繁榮我省文學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2021年,為發現和培養廣東優秀青年批評人才,促進廣東文學理論評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推動新時代廣東文學評論工作創新發展,廣東省作協經公開徵集、評審,確定扶持「『廣東青年批評家叢書』出版項目」10部作品,具體為楊湯琛《趨光的書寫:詩歌、地域與抒情》、徐詩穎《跨界融合:灣區文學的多元審視》、賀江《深圳文學的十二副面孔》、楊璐臨《灣區的瞻望》、王金芝《網路文學:媒介、文本和敘事》、包瑩《時代的雙面——重讀革命與文學》、陳勁松《尋美的批評》、朱郁文《在灣區寫作——粵港澳文學論叢》、徐威《文學的輕與重》、馮娜《時差和異質時間——當代詩歌觀察》。入選者都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以紮實的專業素養、開闊的文學視野形成獨到的文學品味、合理的價值判斷。歷經兩年,這套「廣東青年批評家叢書」如期面世。這批青年批評家從創作主題、作品結構、敘事方式等文學內部問題探討作品的得失,從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出發,從不同的審美傾向和美學旨趣出發,探討現當代文學為漢語所積累的新美學經驗,堅持以理立論、以理服人,敢於褒優貶劣、激濁揚清,有效展現了「粵派批評」的公正性、權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