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與尺度 朱自清 97875194735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明日報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標準與尺度
ISBN:9787519473501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朱自清
叢書名:朱自清別集
頁數:25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903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一套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朱自清風格特色和思想精華的作品集
以權威版本為底本,閱讀原汁原味的朱自清
精巧小開本,方便攜帶,隨時隨地感受閱讀的快樂

內容簡介
《標準與尺度》收集的是朱自清先生複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後寫的。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聖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並漫遊歐洲數國,著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回國。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並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陳武,江蘇東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一級作家。長、中、短篇小說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作家》《十月》《鐘山》《花城》《天涯》等雜誌發表,共計500餘萬字。多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等選載。出版各類文學作品三十余部。多次獲得紫金山文學獎、花果山文學獎等文學獎項。策劃了「紫金文庫」「回望汪曾祺」「名人與生活」「朱自清自編文集」「回望蕭紅」「回望巴金」等叢書。

精彩書評
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愛可敬處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誠中有嫵媚,外隨和而內耿介,這種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作人方面比文章還重要。經傳中稱的聖賢,應當是個什麼樣子,話很難說。但歷史中所稱許的純粹君子,佩弦先生為人實已十分相近。
——沈從文
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閑談的樂趣,古今中外,海闊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他還能表達得恰如其分,或濃或淡,味道極正而且醇厚。
——葉聖陶
我們都知道他是感情極豐富的一個人。讀了他的《背影》和《給亡婦》,沒有不被感動的。
——鄭振鐸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動亂時代 001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006
回來雜記 012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 019
論嚴肅 029
論通俗化 035
論標語口號 040
論氣節 045
論吃飯 052
什麼是文學? 059
什麼是文學的「生路」? 064
低級趣味 069語文學常談 072
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 076
誦讀教學 081
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 085
論誦讀 090
論國語教育 098
古文學的欣賞 105
現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紹郭沫若著《十批判書》 113
什麼是中國文學史的主潮?
——林庚著《中國文學史》序 122
日常生活的詩——蕭望卿《陶淵明批評》序 127
民眾文學談 130
民眾文學的討論 138
文藝的真實性 149
文藝之力 163
論青年讀書風氣 178
論說話的多少 183
文言白話雜論 188
論別字 195
什麼是散文? 200
文學與新聞 203
中學生與文藝 212
文學的嚴肅性 218
論學術的空氣 222
青年與文學 230
論不滿現狀 232
論且顧眼前 237
論意義 243
論白話 249

精彩書摘
動亂時代
這是一個動亂時代。一切都在搖蕩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隨時變化之中。人們很難計算他們的將來,即使是最短的將來。這使一般人苦悶,這種苦悶或深或淺的籠罩著全中國,也或厚或薄的瀰漫著全世界。在這一回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兩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到了大戰結束后這一年,更顯著了;在我們中國尤其如此。
中國經過八年艱苦的抗戰,一般人都掙扎的生活著。勝利到來的當時,我們喘一口氣,情不自禁的在心頭描畫著三五年後可能實現的一個小康時代。我們也明白太平時代還遙遠,所以先只希望一個小康時代。但是勝利的歡呼閃電似的過去了,接著是一陣陣悶雷響著。這個變化太快了,幻滅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餘,不由得感到眼前的
002 003
動亂的局勢好像比抗戰期中還要動亂些。再說這動亂是世界性的,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國家,大概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控制這動亂,我們不能計算,甚至也難以估計,這動亂將到何時安定,何時才會出現一個小康時代。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滅了。
中國向來有一治一亂相循環的歷史哲學。機械的循環論,現代大概很少人相信了,然而廣義的看來,相對的看來,治亂的起伏似乎可以說是史實。所謂廣義的,是說不限於政治,如經濟恐慌,也正是一種動亂的局勢;所謂相對的,是說有大治大亂,有小治小亂,各個國家,各個社會的情形不同,卻都有它們的治亂的起伏。這裏說治亂的起伏,表示人類是在走著曲折的路,雖然走著曲折的路,但是總在向著目標走上前去。我相信人類有目標,因此也有進步。每一回治亂的起伏,清算起來,這裏那裡多多少少總有些進展的。
但是人們一般都望治而不好亂。動亂時代望小康時代,小康時代望太平時代——真正的「太平」時代,其實只是一種理想。人類向著這個理想曲折的走著,其實只是一種理想。人類向著這個理想曲折的走著,所以曲折,便因為現實與理想的衝突。現實與理想都是人類的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不免試驗與錯誤,也就不免衝突。現實與現實衝突,現實與理想衝突,理想與理想衝突,樣樣有。從一方面看,人生充滿了矛盾;從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卻也有一致的地方。人類在種種衝突中進展。
動亂時代中衝突更多,人們感覺不安,彷徨,失望,於是乎幻滅。幻滅雖然幻滅,可還得活下去。雖然活下去,可是厭倦著,詛咒著。於是搖頭,皺眉毛,「沒辦法!沒辦法!」的說著,一天天混過去。可是,這如果是一個常態的中年人,他還有相當的精力,他不會甘心老是這樣混過去,他要活得有意思些。他於是頹廢——煙,賭,酒,女人,盡情的享樂自己。一面獻身於投機事業,不顧一切原則,只要于自己有利就干。反正一切原則都在動搖,誰還怕誰?只要抓住現在,抓住自己,管什麼社會國家!古詩道:「我躬不閱,遑恤我后!」可以用來形容這些人。
有些人也在幻滅之餘活下去,可是憎惡著,憤怒著。他們不怕幻滅,卻在幻滅的遺?上建立起一個新的理想。他們要改造這個國家,要改造這個世界。這些人大概是青年多,青年人精力足,顧慮少,他們討厭傳統,討厭原則,而現在這些傳統這些原則既在動搖之中,他們簡直想一腳踢開去。他們要創造新傳統,新原則,新中國,新世界。
004 005
他們也是不顧一切,卻不是只為自己。他們自然也免不了試驗與錯誤。試驗與錯誤的結果,將延續動亂的局勢,還是將結束動亂局勢?這就要看社會上矯正的力量和安定的力量,也就是說看他們到底抓得住現實還是抓不住。
還有些人也在幻滅之餘活下去,可是對現實認識著,適應著。他們漸漸能夠認識這個動亂時代,並接受這個動亂時代。他們大概是些中年人,他們的精力和膽量只夠守住自己的崗位,進行自己的工作。這些人不甘頹廢,可也不能擔負改造的任務,只是大時代一些小人物。但是他們謹慎的調整著種種傳統和原則,忠誠的保持著那些。那些傳統和原則,雖然有些人要踢開去,然而其中主要的部分自有它們存在的理由。因為社會是聯貫的,歷史是聯貫的。一個新社會不能憑空從天上掉下,它得從歷來的土壤里長出。社會的安定力固然在基層的衣食住,在中國尤其是農民的衣食住,可是這些小人物對於社會上層機構的安定,也多少有點貢獻。他們也許抵不住時代潮流的衝擊而終於失掉自己的崗位甚至生命,但是他們所抱持的一些東西還是會存在的。
以上三類人,只是就筆者自己常見到的並且相當知道的說,自然不能包羅一切。但這三類人似乎都是這動亂時代的主要分子。筆者希望由於描寫這三類人可以多少說明了這時代的局勢。他們或多或少的認識了現實,也或多或少的抓住了現實,那后兩類人一方面又都有著或近或遠或小或大的理想。有用的是這兩類人。那頹廢者只是消耗,只是浪費,對於自己,對於社會都如此。那投機者擾害了社會的秩序,而終於也歸到消耗和浪費一路上。到處搖頭苦臉說著「沒辦法!」的人不過無益,這些人簡直是有害了。改造者自然是時代的領導人,但希望他們不至於操之過切,欲速不達。調整者原來可以與改造者相輔為用,但希望他們不至於保守太過,抱殘守闕。這樣維持著活的平衡,我們可以希望比較快的走入一個小康時代。
(南京《中央日報》,三十五年)

前言/序言
自 序
這裏收集的是去年複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後寫的。其中從《什麼是文學?》到《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七篇,原是北平《新生報》的《語言與文學》副刊上的「周話」,沒有題目,題目在編這本書的時候才加上去。這《語言與文學》副刊,每周一出,是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主編的,我原定每期寫一段兒關於文學和語言的雜話,叫做「周話」。寫了四回,就覺得忙不過來,於是休息一周;等到第二次該休息的時候,索性請了長假,不寫了。該是八篇,第一篇實際上是發刊詞,沒有收在這裏。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也許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抗戰期中也寫過這種短文,起先討論語文的意義,想寫成一部《語文影》,後來討論生活的片段,又想寫成一部《人生一角》,但是都只寫了三五篇就擱了筆。葉聖陶先生曾經寫信給我,說這些文章青年人不容易看懂。聞一多先生也和我說過那些討論生活片段的文章,作法有些像詩。我那時寫這種短文,的確很用心在節省字句上。複員以來,事情忙了,心情也變了,我得多寫些,寫得快些,隨便些,容易懂些。特別是那幾篇「周話」,差不多都是在百忙裡逼著趕出來的。還有《論誦讀》那篇,寫好了寄給沈從文先生,隔了幾天他寫信來說稿子好像未完,讓我去看看。我去看,發見缺了末半葉。沈先生當天就要發稿,讓我在他書房裡補寫那半葉,說寫完了就在他家吃午飯。這更是逼著趕了。等我寫完,卻在沈先生的窗台上發見那缺了的末半葉!沈先生笑著抱歉說,「真折磨了你!」但是補稿居然比原稿詳明些,我就用了補稿。可見逼著趕雖然折磨人,也能訓練人。經過這一年來的訓練,我的筆也許放開了些。不久以前一位青年向我說,他覺得我的文章還是簡省字句,不過不難懂。訓練大概是有些效驗的。
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里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但是這裏只是討論一些舊的標準和新的尺度而已,決非自命在立標準,定尺度。說起《文學的標準和尺度》這篇文,那「標準和尺度」的意念是從叫做《種種標準》(Standards)一本小書來的。我偶然從一位同事的書桌上抓了這本書來讀,這是美國勃朗耐爾(W C Brownell)作的,一九二五年出版。書里分別的用著「尺度」(Criteria)和「標準」兩個詞,啟發了我,並且給了我自己的這本小書的名字。這也算是「無巧不成書」了。
謝謝原來登載這些短文的刊物,我將這些刊物的名字分別的記在每篇篇尾。謝謝文光書店的陸夢生先生,他肯在這紙荒工貴的時候印出這本書!
朱自清,三十六年十二月,北平清華大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