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 (日)永田英正 97872031305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山西人民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項羽
ISBN:9787203130529
出版社:山西人民
著編譯者:(日)永田英正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953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項羽及其時代的歷史通識讀物,是由日本秦漢史名家永田英正撰寫的「大家小書」。書中根據《史記》《漢書》等史籍中的記載,全面敘述了項羽激蕩的人生。項羽二十四歲起兵反秦,叱吒風雲,卻在楚漢之爭中,錯失誅殺敵手的良機,最終走上了垓下慘敗的不歸路,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三十一歲。在秦漢之際的歷史舞台上,項羽如一顆橫掃天際的彗星,留下了多少輝煌和迷案。
本書生動展現了項羽在秦漢之際戰爭中的勇猛形象,對項羽的性格及其失敗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也討論了項羽在後世文學和戲劇作品中的形象。書中還描寫了劉邦、韓信等秦漢之際與項羽關係密切的重要人物,展示出當時的整個歷史圖景。本書採用了中日對比的視角,史料功底紮實,語言生動流暢,可讀性較高,有助於讀者了解項羽的個性與風姿以及秦漢之際的歷史。

作者簡介
永田英正,1933年生,著名歷史學家,日本京都學派研究秦漢簡牘的代表人物,在秦漢史和簡牘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1957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名學專業,1962年京都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修滿后,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1974年後歷任富山大學教授、滋賀大學教授,1990年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1997年退休後任京都女子大學教授,今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有《居延漢簡研究》《漢代石刻集成》《漢代史研究》等。
譯者:童嶺,1981年生,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碩士、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留學。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江蘇省古代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六朝隋唐時代的學術、思想與文學。

精彩書評
《項羽》是永田英正先生在1966年寫成的作品。在此之後,永田先生撰寫了大量運用居延漢簡的重要論文,確立了簡牘古文書學的研究方法,成為日本研究中國簡牘學的重要人物。永田先生在撰寫《項羽》時方才33歲,當時是日本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少壯派。這本書,雖然是為了面向日本的愛好中國文化的讀者簡單易懂地進行撰寫,但卻摒棄了在小說中被改編的項羽的人物形象,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永田先生根據史書來描寫了項羽的一生。這種嚴謹的態度與他後來確立的簡牘學研究手法有共通之處。另一方面,不愧是永田先生年輕時的著作,它用氣勢磅?的文章生動地描寫了項羽激蕩的人生。現在,本書被童嶺教授翻譯成中文,能和中國的朋友們分享永田先生所描繪的項羽的英姿,我感到非常高興。
——宮宅潔(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永田先生是我留學期間的導師。雖然我自己的專業方向是魏晉隋唐史,但有兩年的時間,我一次不落地聆聽了先生每周一次在自己研究室開設的「簡牘研究」課程。雖冠以「研究」之名,但學習內容卻是逐條釋讀「居延新簡」。先生研究室里有個卡片櫃,兩萬余枚居延漢簡的照片和釋文被他做成了一張一張的卡片,需要核對時,對坐在卡片櫃旁的同學說:「請把第幾櫃順數大概第幾張的卡片抽出來。」抽出來的卡片幾乎分毫不差。出土文獻既然如此,傳世的先秦秦漢典籍就更不在話下。在如此熟稔的資料基礎上展開的研究,哪怕是寫給大眾閱讀的《項羽》這樣的人物傳記,也充分顯示出了「永田流」的真髓。
——張學鋒(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
司馬遷說,「秦楚之際」是「憤發其所為天下雄」的年月,而「滅秦,自項氏」(《史記》卷一六《秦楚之際月表》)。郭嵩燾《史記札記》寫道,「項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於是「《項羽傳》中聚精會神」,于記述中「自顯神通」。青年毛澤東《〈倫理學原理〉批註》中多有關於歷史意識的表達,其中寫道,讀史時對有的時段往往「讚歎」,例如「劉項相爭之時」,即「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日本著名秦漢史研究大家永田英正早年的作品《項羽》,由童嶺完成漢譯,承山西人民出版社看重,列入「溯源」系列推出。我認為,《項羽》中譯本面世,對於秦漢史的認識和理解或將產生啟示性的作用。對於秦漢史具有普及意義的說明,也會有所激勵。作者在《〈項羽〉中譯本序》中說,「此書畢竟是我京都大學畢業不久后的年輕時期的作品,所以有著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文氣和文勢」,因此,此書數次再版,「我依舊都很珍惜自己當年的那種文氣和文勢」。這種「文氣和文勢」,在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與項羽的品性、氣質、處世風格和人生道路有一定關係。永田英正寫道:「如今,這部少作會得到中國讀者們怎樣的評價呢?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對此非常期待。」「中國讀者們」的「評價」現在當然尚不能貿然預測,但是我們非常理解作者對初版時「那個時代青年特有的文氣和文勢」的「珍惜」,也會通過這種「文氣和文勢」親近英雄項羽,同時準確體會司馬遷的相關筆墨,認真讀懂太史公寫述項羽事?時的深切心思。
——王子今(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以研究中國簡牘和漢代歷史而著名於世的日本學者永田英正教授的早年著作《項羽》,即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中譯本。這絕對是值得額手慶幸的文化佳音,我願意向讀者推薦這部很有看點的歷史讀物。所謂的「很有看點」,有以下三層內涵:傳主項羽,是千古雄傑「楚霸王」;作者永田英正是日本「東洋史」研究的泰斗級大牌學者;本書以「個案」的形式折射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
項羽的一生,由四個最重要的「歷史場景」構成:起兵、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戰。司馬遷的《史記》苦心設計的「十二本紀」,寫得最好的無疑就是《項羽本紀》,原因之一就是對上述四個歷史關鍵場合,做了濃墨重彩的描寫,有驚心動魄之效。當代學者不論用什麼體例、何種文字來塑造「楚霸王」項羽的形象,其努力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依然要看對這四個歷史場景的內涵所作的發掘、詮釋如何。永田英正教授的這部《項羽》,對這四個歷史過程的重點描寫,都有引人入勝之處。而且,在其《前言》中,還有一句話說明他的寫作追求:「本書,固然是爭鬥雙雄之一的項羽的傳記,然而,並不是僅僅只有項羽的事?我希望本書遵從《史記》的記載,儘可能地以史實為主,再現當時的人間諸態,並試著去描繪出這位個性極其強烈的項羽的風姿。」看到此處,讀者難免要產生儘快閱讀全書的衝動了。
——孫家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目錄
第一章 豪爽男兒項羽
第一節 戒嚴令下的吳地街道
第二節 懷王的悲劇
第三節 項羽的氣魄
第二章 秦的始皇帝
第一節 出生的秘密
第二節 大地上的絕對王者
第三節 始皇帝之死與趙高之陰謀
第三章 反亂軍的蜂起
第一節 陳勝與吳廣的反亂
第二節 項梁、項羽的舉兵
第三節 劉邦的舉兵
第四章 正義的旗幟
第一節 陳王之死
第二節 擁立懷王
第三節 懷王的約定
第四節 鉅鹿之戰
第五節 章邯投降
第六節 新安的大屠殺
第五章 鴻門之會
第一節 劉邦的西征
第二節 張良
第三節 秦王投降
第四節 項羽入關
第五節 霸上與鴻門
第六節 前夜
第七節 優柔不斷
第六章 西楚霸王
第一節 秦的滅亡
第二節 論功行賞
第三節 項羽的失策
第七章 反楚勢力的結集
第一節 劉邦進駐漢中
第二節 韓信
第三節 田榮與陳余的叛亂
第四節 劉邦的進擊
第五節 項羽的出陣
第六節 彭城的爭奪戰
第八章 力量與智慧之戰
第一節 滎陽的攻防戰
第二節 黥布的倒戈
第三節 范增之死
第四節 項羽之怒
第五節 勇武的「游擊隊長」彭越
第六節 背水之陣
第七節 東奔西走的項羽
第八節 韓信破齊
第九節 廣武山的對決
第九章 四面楚歌
第一節 韓信的去就
第二節 項羽陷入困境
第三節 垓下之圍
第十章 英雄項羽之死
第一節 虎與龍
第二節 天命之下
第三節 諸將的末路
再版後記
文庫版後記
項羽關係年表
譯後記

精彩書摘
項羽的失策
從秦帝國覆滅之後,到項羽凱旋迴到彭城之間的這段時間,項羽做了三件無法挽回的重大失策之舉。
第一,違反義帝(楚懷王)的約定,沒有立劉邦為關中王。不僅如此,在論功行賞時也存在不公平。項羽在論功行賞時遵循的原則,顧名思義就是:有無軍功。當然,這其中也含有作戰過程中是否協助過他。譬如:黥布、張耳、申陽、司馬卬、吳芮、共敖、臧荼、田都、田安等人,之所以都被選為新的王,是因為他們的軍功以及協助項羽的態度。相反,原來的魏王豹、趙王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等人被遷出故國,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恩賞,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軍功,同時被判定沒有協助過項羽。
項羽的這一原則,大體上也合乎情理。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其判定的基準與實際恩賞的對比。以張耳和陳余為例,他倆在陳勝起兵之初就加入了義軍,尤其在趙國立下了不可小覷的功績。但是在鉅鹿之戰後,他倆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張耳跟隨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而陳余卻沒有入關。因此,張耳被封為一國之王,而陳余只不過被封為三個縣的侯爵而已。
論功行賞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特別是項羽的龐大軍隊,是由舊六國的混合人員所組成的聯合軍,彼此之間充滿了慾望與猜疑。戰後的恩賞如果不謹慎進行,恐怕很容易會招致大家的不滿。項羽在這一點上,缺乏細心。由於其立場過於主觀,有一點從「利己」的立場出發,因此整體上難免有不公平的譏諷。那些對論功行賞不滿的人們,不久就會向項羽舉起反旗。
第二個失策是暗殺義帝。自從秦帝國滅亡之後,對於項羽來說,義帝就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存在。聽說義帝有反抗的跡象之後,項羽就決定殺了他。但是,不管理由是什麼,原初都是在為了打倒秦政權,再興楚國這一大義名分下而擁戴義帝成為盟主的。因此,暗殺義帝這一行為,是毫無辯解餘地的不義之舉。項羽勢必在道義上要被追究責任,自己製造了讓別人攻擊自己的絕好借口。對於道義心極強的項羽來說,這是無法挽回的巨大失敗。
第三個失策是放棄了易守難攻,有得天獨厚地利的關中,而返回彭城。雖然同樣都是中國的地名,但提起彭城,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在哪裡。但如果說到現代的名字徐州,很多讀者就都知道了。
徐州位於江蘇省的西北部,現今的津浦(天津—浦口)、隴海(蘭州—連雲港)兩大鐵路線在此匯合,是一個交通的要衝之地。作為農產品的集散地,也是東部地區的經濟中心。地勢上,西部小山、丘陵逐漸逼近,東部因為黃河的泥沙而生成的丘陵也是起伏不斷,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再怎麼稱徐州為險要之地,如果與被稱為「金城千里」的關中之地相比的話,就完全處於下風了。位於一望無際的平原中央的這座彭城,東南西北,四面都暴露在敵人可能的攻擊之下。更何況彭城的位置,過於偏在東方,難以號令天下。項羽從關中離開,建都彭城,顯然就是戰略上的失敗。
於是,不滿恩賞的人,以劉邦為中心,組成了一支反抗楚國的聯軍,打著為義帝復讎的旗幟,一步一步把項羽逼入絕境。

前言/序言
《項羽》譯後記
永田英正先生,1933年生於日本鳥取縣,京都大學文學博士。永田先生在京大求學時,受教於宮崎市定、貝冢茂樹、吉川幸次郎等京都學派的文史大家,可謂「家法純正」。他在簡牘學與秦漢史兩方面,都是國際著名的一流學者。
據?谷至教授介紹,二戰後的京都學派簡牘研究有「三代」。「第一代」是戰後50年代,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森鹿三、藤枝晃為代表,採取讀書班的形式在日本京都首先唱響了真正意義上的漢簡研究。在他們的讀書班上,也產生了為中國學人所熟知的「第二代」——大庭修和永田英正。「第三代」則以?谷至及?山明為代表(童嶺《漢簡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載《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
永田英正先生以兩部勢大力沉的「集成」性著作蜚聲海內外。一部是簡牘文書學集大成之作《居延漢簡研究》(同朋舍,1989年), 另一部是漢代碑銘研究集大成之作《漢代石刻集成》(同朋舍,1994年)。如果我們僅僅從這兩部大作,以及他退休后多年方才出版的著名論文集《漢代史研究》(汲古書院,2018年)來考察永田英正先生的學風,毋庸置疑會對這種繼承了清代考據學的日本京都學風倍加讚賞。
其實,永田英正先生還有一部風靡日本讀書界的「小書」——《項羽》,該書充分展示了他舉重若輕的史料處理能力,以及辭藻華美、洞察人心的文字把握能力。《項羽》初版於1966年(日本人物往來社),1981年出版了同書的修訂版,2003年改題為《項羽:秦帝國?打倒??剛力無雙?英雄》由PHP文庫出版了最新增訂版。增訂版是永田知之師兄幫我在京都的舊書店購得。
整體來看,《項羽》一書共分為十章(附《項羽關係年表》),從第一章《豪爽男兒項羽》到最後一章《英雄項羽之死》,展示了項羽以及秦漢之間諸多人物的風雲際會。關於本書的特點,用永田英正先生《前言》中自己的話說,就是「儘可能地以史實為主,再現當時的人間諸態」。
十幾年前,我在京都大學文學部留學時,特別在?谷至教授的講讀課上,就拜讀過永田英正先生的諸多論文,但即便如此,翻譯這本《項羽》還是讓我重新認識了那個熟悉但又陌生的「永田流」(借用張學鋒老師《居延漢簡研究·譯後記》語)。
譬如在論及秦始皇(書稿正文遵照日本學術界稱「始皇帝」)行事風格時,永田英正先生認為秦始皇從一出生,就背負了陰謀論與政治交易論,從而被卷進了不幸宿命的漩渦之中。但是,正因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