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唐詩風雲》目光所及,從開元盛世到牛李黨爭,大唐政壇風起雲湧,無數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得不周旋于軍閥、權臣、朋黨、宦官之間,他們寫下詩篇,也記錄下大唐歷史的多重面向。李白的才華、豪邁與天真,遭遇李璘「三分天下」的荒誕野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史」,與唐朝大張旗鼓的軍事擴張形成鮮明對照;杜牧寫下許多風流詩篇,靠政治與軍事才能勉強立足;元稹和白居易真摯唱和,他們的友誼也經受了黨爭亂局的考驗。書中講述了詩人們在動蕩年代的生平遭遇與創作心境,還原千古詩篇的寫作情境,再現真實立體的詩人生命。「故事里的中國」叢書簡介:「故事里的中國」叢書一套共7本,分7個主題,講了近400個故事。書中故事的講述以《吳越春秋》《史記》《左傳》《資治通鑒》及幾種「紀事本末」為依據,佐以《孫子兵法》《搜神記》《列女傳》《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水經注》《三國演義》《世說新語》及「敦煌變文」等多種典籍。故事講述、典籍節選與精妙評析穿插,補充歷史課堂未盡的視角和細節。讓讀者在快意閱讀的過程中,熟悉傳統文化、重溫歷史脈絡、提升語文能力。公孫策致力於「講故事」已經許多年,講故事絲絲入扣,講道理鞭辟入裡。就算是初涉歷史的年輕學生,或忙碌的社會人,也能在碎片時間里輕鬆讀完這四百個故事。讀懂中國歷史,讀懂典籍。
作者簡介公孫策,本名陳哲明,台灣知名專欄作家,喜歡以史為鑒。曾任「中時報系」記者、主任、副總編輯,台灣《新新聞周刊》總經理、副總編輯。代表作有《公孫策說名句故事》《公孫策說唐詩故事》《史記經典100句》《戰國策經典100句》等。
精彩書評歷史故事常讀常新、常講常新。「故事里的中國」這套書講中國的歷史故事,作者公孫策先生立志把歷史講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為本,也不忽視正史之外的野史軼聞,著眼人物的成敗因果和心理活動,力圖講出大歷史的大視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說的人情味,希望在歷史故事中找尋國人的文化基因。——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方誌遠把史書中的故事提取出來,很方便作文時當案例庫。台灣作者的舊文章,文字是平順的,個別詞句帶些古意,而絕未受網文風格熏染,也正適合課餘閱讀。——文史作者劉勃
目錄序·帝國巨變中的詩人心境第一篇 ·安史之亂1 開元盛世·雄心日千里2 張九齡·今我游冥冥3 李林甫重用蕃將·天子非常賜顏色4 白手還山·天子呼來不上船5 野無遺賢·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6 范陽兵變·漁陽鼙鼓動地來7 雙城忠烈·睢陽齒,常山舌8 潼關失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9 馬嵬兵變·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10 太子即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11 李泌與房琯·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12 上皇回京·百官何日再朝天13 流放獲赦·輕舟已過萬重山14 生死見真情·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15 老驥伏櫪·孤鳳向西海,飛鴻辭北溟16 大亂平定·青春作伴好還鄉17 落花時節·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第二篇·藩鎮割據18 逼反僕固懷恩·殿前兵馬破汝時19 河北諸鎮·紅線盜合20 涇原兵變·聶隱娘21 李錡與杜秋·勸君莫惜金縷衣22 宰相遇刺·還君明珠雙淚垂23 雪夜入蔡州·四夷聞風失匕箸24 碑文惹風波·雪擁藍關馬不前第三篇·牛李黨爭25 臨江之麋柳宗元·江流曲似九迴腸26 元稹身不由主·曾經滄海難為水27 杜牧瀟洒不羈·十年一覺揚州夢28 白居易左右不是·江州司馬青衫濕29 劉禹錫我行我素·前度劉郎今又來30 李商隱懷才不遇·一生襟抱未曾開尾聲·落花流水
精彩書摘這裏選的兩個故事,就真的是「故事」,不是歷史,故事主角都是虛構的,分別是兩位女俠:紅線和聶隱娘。故事里還有些神鬼法術的元素,情節都很好看,也常被現代人改編稱電影電視作品。如果拿現在的通俗文學作比,應該可以說是「爽文」吧,都是比較憋屈的一方,藉助會法術的女子令強勢的一方拜服。而這兩位展現神通的人士都是妙齡女性,也很有趣。——編者按大唐女俠:藩鎮割據下的文人想象紅線盜合僕固懷恩先被逼反,再被剿滅,引起各藩鎮的寒心,尤其是安史舊部的河北四鎮。所謂河北四鎮,包括:昭義節度使薛嵩,治所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治所在幽州;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治所在魏州;成德節度使張忠志(后改名李寶臣),治所在恆州(今河北正定縣)。薛嵩、李懷仙、田承嗣、張忠志都是安史降將,他們心知肚明,僕固懷恩是朝廷「剿賊功臣」尚且有此下場,何況自己是「賊人餘孽」!自己的存在全靠武力支持,所以對擴充軍隊不遺餘力。精銳健卒選為衛士,稱「牙兵」;最精銳的蓄為「養子」,名稱不一,這些軍士只效忠主帥,心中沒有國家。而藩帥之所以這麼做,另一個原因是害怕被刺殺。藩帥相互刺殺,最有名的一個故事是「紅線盜合」。河北四鎮中,最囂張的是田承嗣,兵力最弱的是薛嵩。薛嵩為求奧援,只好跟左近鎮帥結親,薛嵩的女兒嫁給田承嗣的兒子,薛嵩的兒子娶了滑亳節度使(治所滑州,今河南滑縣)令狐彰的女兒。田承嗣患了「熱毒風」的病,每到熱天就發作,因此經常自言自語:「如果能夠調到太行山的東邊鎮守,一定可以多活幾年。」目標就是并吞薛嵩的地盤—如此一位親家,比敵人還危險。田承嗣在牙兵中挑選武藝高強的三千人,稱之為「外宅男」——「男」就是兒子,親生兒子在內宅,「外宅男」就是養子,他們的任務就是守衛內宅,每晚派三百人值班。薛嵩知道這個親家不懷好意,日夜憂悶,經常唉聲嘆氣,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一天晚上,轅門已關,將要起更,薛嵩仍無法入睡,拄著手杖在庭心踱步,跟隨在身邊的是個名叫紅線的婢女。紅線問主人為何心煩?薛嵩嘆了口氣說:「此事關係本州安危,不是你能管得了的。」紅線說:「我雖然地位低微,卻自信能夠替主人消愁解憂。」於是薛嵩將情況告訴了紅線。紅線說:「這件事不難處理,主人不必憂愁。請允許我走一趟魏州,此刻一更天動身,五更天就可以回來複命。請大人準備好一封問候信、一個官差、一匹快馬,其他的事等我回來再說。」薛嵩聞言,大吃一驚,說:「想不到你是位奇人,我居然都不知道!可是,萬一事情弄僵了,會不會反而更加速致禍?」紅線說:「我此行必定成功,請主公放心。」說完,紅線回房整裝,出來只見她頭上梳個烏蠻髻,插一支金雀釵,身穿紫色繡花短襖,系一條青絲腰帶,足下穿一雙快靴,胸前掛一柄龍紋匕首,額上書寫太乙神名,向薛嵩拜了兩下,倏忽就不見了。薛嵩回到書房,一個人喝酒等候。平時他酒量不過幾杯,這夜卻連喝數十杯不醉(緊張啊!)。忽然聽到軍營中破曉的號角聲響起,又聽到窗外有一片樹葉飄落(緊張啊!)。卻只見人影一閃,原來是紅線回來了。薛嵩執起她的手,問:「事情成功了嗎?」紅線說:「不敢辱命。」薛嵩:「沒有殺傷人吧?」紅線:「不至於那樣,我只帶回田親家翁床頭一隻『金合』(用來裝東西的有蓋容器)而已。」薛嵩詢問經過情形。紅線描述:「夜半子時前三刻到了魏州城,穿過好幾重門崗,進入田親家翁寢室,只聽到外宅男鼾聲如雷,看見士兵在庭心巡邏。我一直進到床帳跟前,田親家翁睡得正熟,頭靠犀皮枕,枕邊露出一柄七星劍,劍的前面有一隻打開的金合,金合里有紙寫著他的生辰八字和北斗神的名字,上面覆蓋著香料和珍珠。我從睡著的侍女們的頭上,將簪子、耳環都拔下來,再把她們的短襖、長衣都繫結在一起,她們如病如昏,沒有一個人驚醒過來。我便取了金合回來。」薛嵩聽完,立刻修書,派人送去給田承嗣,說:「昨夜有客人自魏州來,說他在田大帥的床頭拿了一個金合。我不敢留下,恭敬地封起來,送還給您,望請收下。」使者賓士一整天,入夜才趕到魏州,敲開城門,請求接見。田承嗣很快就出來,拿到金合,膽戰心驚,差點跌倒在地。第二天,田承嗣派出使者,帶了三萬匹絹、三百匹名馬,還有其他珍貴禮品,送給薛嵩。並且回信說:「我的腦袋蒙您厚恩才得保留,從今以後,我會改過自新,不再自招災禍,為您奉轂(車后隨侍)揮鞭(車前駕御)。那些外宅男,已經讓他們解甲歸田了!」消息傳出,一兩個月內,河北、河南各節度使紛紛派使者來與薛嵩修好。而紅線在任務完成不久,就向薛嵩請求「歸山」。薛嵩設宴為紅線餞行,席間節度從事(中高級的幕僚)冷朝陽作歌,薛嵩親自唱歌送別。送紅線冷朝陽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銷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冷朝陽其實就是《紅線傳》的作者,紅線盜合是杜撰的故事,但可以體會冷朝陽身處薛嵩幕府的心情—多麼期待能讓田承嗣「膽戰心驚,為薛嵩奉轂揮鞭」啊!實際的發展卻是,薛嵩死後,昭義軍內部分裂,最後被田承嗣并吞,之後就只剩「河北三鎮」了。聶隱娘田承嗣吞併了昭義軍,唐代宗遣使奏問,田承嗣置之不理。代宗生氣了,動員河北、河南九路節度使,加上淮西諸鎮,會討魏博。田承嗣一面分道抵禦,一面上表請罪,再用計離間各路人馬,造成成德軍與幽州軍互攻,諸鎮圍攻魏博不了了之。平盧節度使(治所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李正己掠得魏博一部分地盤,乃上表為田承嗣說項。唐代宗無心追究,只想息事寧人,乃詔復田承嗣官爵。但是如此姑息養奸作風,反而使得各藩帥愈發驕縱。代宗駕崩,太子李適繼位為唐德宗,在位第三個年號用「貞元」—口氣很大,意在重建貞觀與開元盛世。但事實上,他不但沒能振衰起弊,且因本身不具實力卻妄圖削藩,而逼反諸鎮,一度在朝廷之外,出現「四王」「二帝」,他本人更狼狽逃出長安。事情的起因,是幾位藩帥相繼去世,他們的子、侄自立為節度使。包括前文提及的田承嗣去世,其侄田悅繼任;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卒,其子李惟岳自命為「留後」(代理節度使)要求朝廷任命,德宗不準。於是田悅與李正己聯合李惟岳公然造反,但李正己不久即病卒,其子李納乾脆不理朝廷,任命自己為平盧節度使。德宗聞變,決定大舉討伐,派李晟率領神策軍進討,並詔令各鎮出兵,聯合進剿。官兵剿亂初期成果輝煌,可是各鎮打了勝仗后,都想要領有新地盤,德宗不準所請,由朝廷另派節度使,卻逼反了幾個原本支持朝廷的藩帥。局勢逆轉,叛軍擊退政府軍,四鎮會盟,一齊稱王: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共推朱滔為盟主。德宗徵調駐防在西北的涇原(今甘肅涇川縣與寧夏固原市一帶)兵馬,增援前線。這些邊兵經過京師長安,原本滿懷期待會得到朝廷賞賜,不料當時國庫空虛,竟一無所給。負責供應軍糧的京兆尹王翃,提供的食米中甚至摻有沙子,這下子軍隊嘩然,開罵:「吾等將赴戰場效死,吃都吃不飽,如何以微軀拒白刃!聽說宮中瓊林、大盈兩庫充滿金銀布帛,我們何不取之,以圖富貴!」兵眾鼓噪吶喊,回頭攻向長安。長安城防措手不及,亂兵湧入,一片大亂,唐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亂兵在長安城內找到一位老長官,曾任涇原節度使的太尉朱泚,朱泚正是叛軍盟主朱滔的哥哥,當天就進入皇宮即位稱帝,國號「秦」,後來又改為「漢」,並派出使節,封朱滔為皇太弟。朱泚親自領軍攻打在奉天的唐德宗,不能取勝;在東方作戰的李懷光、李晟率軍西歸勤王,朱泚不敵,退回長安。唐德宗這時下了一道歷史上著稱的《罪己詔》,除了深自檢討(自責「朕實不君」),並赦免東方叛軍(四王)。罪己詔頒下后,王武俊、田悅、李納三人主動取消王號,上表謝罪。只有中途加入叛軍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不奉旨,反而在汴州稱帝,國號「大楚」—這時候,天下有三個皇帝:大唐皇帝李適、大秦皇帝朱泚、大楚皇帝李希烈。唐德宗寵信的權臣盧杞與李懷光不睦,使得李懷光一度跟朱泚聯合。但朱泚與李懷光旋即翻臉,李懷光一怒而走,渡河襲據河中。形勢再度逆轉,神策軍李晟與渾瑊克複長安,朱泚逃走,被部將誅殺,人頭獻至長安,德宗也回到京城。不久之後,李懷光也兵敗自殺。唐德宗問宰相陸贄:「東方之賊該怎麼辦?」陸贄說:「諸藩氣奪勢窮,必有內變,可以不戰而屈。」於是政府軍採取穩紮穩打戰略,下令四方州鎮「合圍封鎖」,不積極迫進。果然,李希烈眾叛親離,被部將陳仙奇毒殺。德宗回過神來,開始秋後算賬。在德宗流亡奉天期間,長安城內的士人有對朱泚諂媚拍馬屁的,也有心向故主卻不敢明言的。最忠烈的一位是太常少卿樊系之,他受命起草朱泚的即位冊文,心裏不想寫,可是又不敢不寫,怕連累親族。結果他在寫完以後,仰藥自盡。樊系之的朋友嚴巨川為此感慨作詩:建中四年十月感事嚴巨州煙塵忽起犯中原,自古臨危道貴存。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落日胡笳吟上苑,通宵虜將醉西園。傳烽萬里無師至,累代何人受漢恩。當時有一位「風情女子」李季蘭,上了很多詩給朱泚,全是阿諛之辭。德宗將她抓來,責備她說:「你怎麼不學學嚴巨川的詩呢?」下令當庭撲殺。這就是「有心振作」的唐德宗作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