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ISBN:9787218167220 出版社:廣東人民 著編譯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8000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數十位國內文化名家、歷史學者深度推薦 陳波、馮玉軍、賀照田、呂一民、江曉原、孫歌、王緝思、許紀霖、張楊、張蘊嶺等四十餘位國內核能、國際關係、冷戰史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聯袂推薦! 2022年亞馬遜最佳科技圖書,《大國的崩潰》《歐洲之門》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災難史傑作 哈佛大學歷史系烏克蘭史講席教授、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 浦洛基繼《切爾諾貝利》之後,再度叩問核安全問題,並試圖回答:切爾諾貝利這樣的事故,是否只會出現在蘇聯?浦洛基教授從歷史中尋找核事故發生的深刻原因,並迫使我們正視核能可能存在的危險,積極思考核安全的可行方案。 國際關係視角,解讀核工業發展背後的國際政治博弈 核能的開發與時代背景緊密聯繫,既有國際的合作互利、相互影響,也存在以核能為工具的激烈競爭。在論述福島事件時,作者由切爾諾貝利事件對國際核工業的影響切入,追溯冷戰背景下日本核工業的起步,通過對比蘇、美、法等國的技術水平,以及日本合作對象的轉變,勾勒出日本核工業發展中潛藏的隱患。 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分析與文學的筆法,再現影響時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記錄史上六起標誌性的核事故,涉及三處軍事核設施和三座民用核電站。作者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一貫流暢優美的敘事手法,將六起事故的成因、過程及其影響娓娓道來;以清晰簡潔的語言,解讀複雜深奧的技術細節 ;以史學家的敏銳與深刻,探尋事故本身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希望借此找出核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為人類安全使用核能尋求優解。 深入歷史情境,從當事人的行為動機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回到歷史現場,分析特定時代背景下,事件當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領導層為何要求項目倉促上馬?操作人員為何失誤?事故處理過程中決策者為何一再延誤?媒體的行為如何擴大了事故的危害?從歷史的教訓中,尋找共性,尋找核災難發生的真正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過是同樣的故事重複了六次 六起類型不同、成因各異的事故背後,我們能看到幾乎雷同的事故緣由:為了維繫發展的神話,無視技術上可能存在的缺陷;為了趕進度忽視安全與質量,將效率置於最高優先級,將安全系於”這不一定會發生”的僥倖中;同樣混亂的監管體系、延宕的決策過程,以及事後對事故嚴重程度的掩飾和美化。 為理解當下的核能危機,提供歷史與現實的參考 從日本傾倒核污染水事件,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核事故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永遠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當下研讀歷史,從這六次殘酷的教訓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高效使用核能的良策。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精彩書評 精彩書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