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書話 朱自清 978751947347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明日報
NT$2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朱自清書話
ISBN:9787519473471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朱自清
叢書名:朱自清別集
頁數:19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903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朱自清書話》是朱自清先生所寫序跋與讀書錄的結集,包括《跋》《山野掇拾》《代序》《跋》《葉聖陶的短篇小說》《讀》等豐富的內容。朱自清先生生前對序跋和讀書錄的寫作十分認真,認為序跋要具嚴肅性但又不能為講究正經說教而失了藝術性,所以他的序跋和讀書錄讀起來令人感到富有「至情和風趣」,同時也有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實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父定居揚州。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成為「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與葉聖陶等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次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當時詩壇廣泛注意,繼而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1924年,詩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應清華大學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同時致力於古典文學研究。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學英國,並漫遊歐洲數國,著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1932年回國。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南遷,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為中國現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並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陳武,江蘇東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一級作家。長、中、短篇小說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作家》《十月》《鐘山》《花城》《天涯》等雜誌發表,共計500餘萬字。多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等選載。出版各類文學作品三十余部。多次獲得紫金山文學獎、花果山文學獎等文學獎項。策劃了「紫金文庫」「回望汪曾祺」「名人與生活」「朱自清自編文集」「回望蕭紅」「回望巴金」等叢書。

精彩書評
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愛可敬處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誠中有嫵媚,外隨和而內耿介,這種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作人方面比文章還重要。經傳中稱的聖賢,應當是個什麼樣子,話很難說。但歷史中所稱許的純粹君子,佩弦先生為人實已十分相近。
——沈從文
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閑談的樂趣,古今中外,海闊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他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他還能表達得恰如其分,或濃或淡,味道極正而且醇厚。
——葉聖陶
我們都知道他是感情極豐富的一個人。讀了他的《背影》和《給亡婦》,沒有不被感動的。
——鄭振鐸

目錄
《憶》跋
《山野掇拾》
《子愷漫畫》代序
《白採的詩》
《萍因遺稿》跋
《子愷畫集》跋
《粵東之風》序
給《一個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
《燕知草》序
《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
葉聖陶的短篇小說
《談美》序
論白話——讀《南北極》與《小彼得》的感想
《子夜》
讀《心病》
《文心》序
《冬夜》序
《蕙的風》序
讀《湖畔》詩集
《梅花》的序
《水上》
《吳稚暉先生文存》
近來的幾篇小說
一 茅盾先生的《幻滅》
二 桂山先生的《夜》
三 魯彥先生的《一個危險的人物》
《文藝心理學》序
茅盾的近作(《三人行》《路》)
《倫敦竹枝詞》
《三秋草》
《新詩歌》旬刊
《春蠶》
《談美》
《行雲流水》
《解放者》
《這時代》
鍾明《嘔心苦唇錄》序
《聞一多全集》編後記

精彩書摘
《憶》跋
小燕子其實也無所愛,
只是沉浸在朦朧而飄忽的夏夜夢裡罷了。
——《憶》第三十六首——
人生若真如一場大夢,這個夢倒也很有趣的。在這個大夢裡,一定還有長長短短、深深淺淺、肥肥瘦瘦、甜甜苦苦、無數無數的小夢。有些已經隨著日影飛去;有些還遠著哩。飛去的夢便是飛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們心裏。人們往往從「現在的夢」里走出,追尋舊夢的蹤跡,正如追尋舊日的戀人一樣;他越過了千重山、萬重水,一直地追尋去。這便是「憶的路」。「憶的路」是愈過愈廣闊的,是愈過愈平坦的;曲曲折折的路旁,隱現著幾多的驛站,是行客們休止的地方。最後的驛站,在白板上寫著朱紅的大字:「兒時」。這便是「憶的路」的起點,平伯君所徘徊而不忍去的。
飛去的夢因為飛去的緣故,一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這便合成了別一種滋味,就是所謂惆悵。而「兒時的夢」和現在差了一世界,那醞釀著的惆悵的味兒,更其肥腴得可以,真膩得人沒法兒!你想那顆一絲不掛卻又愛著一切的童心,眼見得在那隱約的朝霧裡,憑你怎樣招著你的手兒,總是不回到腔子里來;這是多麼「缺」呢?於是平伯君覺著悶得慌,便老老實實地,象春日的輕風在綠樹間微語一般,低低地、密密地將他的可憶而不可捉的「兒時」訴給你。他雖然不能長住在那「兒時」里,但若能多招呼幾個伴侶去徘徊幾番,也可略減他的空虛之感,那惆悵的味兒,便不至老在他的舌本上膩著了。這是他的聊以解嘲的法門,我們都多少能默喻的。
在朦朧的他兒時的夢裡,有象紅蠟燭的光一跳一跳的,便是愛。他愛故事講得好的姊姊,他愛唱沙軟而重的眠歌的乳母,他愛流蘇帽兒的她。他也愛翠竹叢里一萬的金點子和小枕頭邊一雙小紅橘子;也愛紅綠色的蠟淚和爸爸的頂大的斗篷;也愛翦啊翦啊的燕子和躲在楊柳里的月亮他有著純真的、爛漫的心;凡和他接觸的,他都與他們稔熟、親密——他一例地擁抱了他們。所以他是自然(人也在內)的真朋友!a
他所愛的還有一件,也得給你提明的,便是黃昏與夜。他說他將象小燕子一樣,沉浸在夏夜夢裡,便是分明的自白。在他的「憶的路」上,在他的「兒時」里,滿布著黃昏與夜的顏色。夏夜是銀白色的,帶著梔子花兒的香;秋夜是鐵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盞火的微芒;春夜最熱鬧的是上燈節,有各色燈的輝煌,小燭的搖蕩;冬夜是數除夕了,紅的、綠的、淡黃的顏色,便是年的衣裳。在這些夜裡,他那生活的模樣兒啊,短短兒的身材,肥肥兒的個兒,甜甜兒的面孔,有著淺淺的笑渦;這就是他的夢,也正是多麼可愛的一個孩子!至於那黃昏,都籠罩著銀紅衫兒,流蘇帽兒的她的朦朧影,自然也是可愛的!——但是,他為甚麼愛夜呢?聰明的你得問了。我說夜是渾融的,夜是神秘的,夜張開了她無長不長的兩臂,擁抱著所有的所有的,但你卻瞅不著她的面目,摸不著她的下巴;這便因可驚而覺著十三分的可愛。堂堂的白日,界畫分明的白日,分割了愛的白日,豈能如她的系著孩子的心呢?夜之國,夢之國,正是孩子的國呀,正是那時的平伯君的國呀!
平伯君說他的憶中所有的即使是薄薄的影,只要它們歷歷而可畫,他便搖動了那風魔了的眷念。他說「歷歷而可畫」,原是一句綺語;誰知後來真有為他「歷歷畫出」的子愷君呢?他說「薄薄的影」,自是謙的話;但這一個「影」字卻是以實道實,確切可靠的。子愷君便在影子上著了顏色——若根據平伯君的話推演起來,子愷君可說是厚其所薄了。影子上著了顏色,確乎格外分明——我們不但能用我們的心眼看見平伯君的夢,更能用我們的肉眼看見那些夢,於是更動搖了平伯君以外的我們的風魔了的眷念了。而夢的顏色加添了夢的滋味;便是平伯君自己,因這一畫啊,只怕也要重落到那悶人的、膩膩的惆悵之中而難以自解了!至於我,我呢,在這雙美之前,只能重複我的那句老話:「我的光榮啊,我若有光榮啊!」
我的兒時現在真只剩了「薄薄的影」。我的「憶的路」幾乎是直如矢的;象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的程度!這大約因為我的兒時實在太單調了;沙漠般展伸著,自然沒有我的「依戀」迴翔的餘地了。平伯君有他的好時光,而以不能重行佔領為恨;我是並沒有好時光,說不上佔領,我的空虛之感是兩重的!但人生畢竟是可以相通的;平伯君訴給我們他的「兒時」,子愷君又畫出了它的輪廓,我們深深領受的時候,就當是我們自己所有的好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豈止「慰情聊勝無」呢?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在另一意義上,你容我說吧,這本小小的書確已使我充實了!
1924年8月17日,溫州。

前言/序言
前 言
朱自清出生於1898年11月2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時因家庭發生變故而被紹興同鄉朱姓領養,遂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後和江蘇漣水花園庄富戶喬姓人家的女兒成婚並定居於花園庄,兒子出生時,為紀念祖先而起名朱則余。朱則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當地吳氏女生子朱鴻鈞。朱則余在海州做承審官時,朱鴻鈞一家隨父親在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生的第四年,即1901年,朱鴻鈞到高郵邵伯(后歸江都)做一名負責收鹽稅的小官,朱自清隨同母親一起到邵伯生活。1903年,朱則余從海州任上退休,朱鴻鈞在揚州賃屋迎養,從此便定居揚州。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一年後轉讀本科哲學系,並於1920年5月畢業。大學讀書期間,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啟發和鼓舞,積极參加文學社團,從事文學創作,並全程參与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大學畢業后的五年時間里,朱自清一直在江南各地從事中學教學和文學創作,結交了葉聖陶、俞平伯、鄭振鐸、豐子愷、朱光潛等好友,創作了大量的白話詩、散文和教學隨筆,為開闢、發展新文學創作的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績和貢獻。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任清華大學教授,從此開始了一生服務於清華的道路。朱自清的學生季鎮淮在紀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談會上說:「清華園確實是先生喜愛的勝地。新的環境安排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由於教學的需要,先生開展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對漢字、漢語語法、經史子集、詩文評、小說、歌謠之類,以及外國歷史文學,無所不讀,無不涉獵研究,『注重新舊文學與中外文學的融合』。而比較集中於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和當代文學評論。」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個節點,隨著清華大學的南遷,朱自清也一路遷徙,從長沙到南嶽,再到蒙自,再到昆明,一家人分居幾處,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隨著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國民黨統治區的物價持續飛漲,朱自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貧困,朱自清的身體健康水平日益惡化。但朱自清在寫作、教學和研究中,依然一絲不苟,奮力拚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文章不斷見諸報刊,一本本新書不斷出版,表現了一個中國作家、學者的韌勁和自覺。
抗日戰爭勝利后,朱自清於1946年隨著清華大學複員而回到北平,朱自清自覺地加入民主運動中去,在研究和寫作中體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立場。在貧病交加中,由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成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簽名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朱自清在「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了起來」,表現了有骨氣的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和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所處的時代,是近代中國人民覺醒的時代,也是中國社會發展巨大轉折的時代,朱自清沒有迷失自我,堅定自己的創作、研究和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建設人才,留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為中國文化的巨大財富。
在「朱自清別集」編輯過程中,我們以1983年三聯書店出版的《論雅俗共賞》、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陸續出版的《朱自清全集》、2011年嶽麓書社出版的《語文零拾》《詩言志辨》《標準與尺度》中的部分篇目為底本,對於朱自清文章中的一些異體字和通假字以及原標點等予以照原樣保留,比如,「象」「底」「勒」「意」「那」「氣分」「甚麼」「暈黃」等,特此說明。由於編者能力有限,有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2022年8月
編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