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蔣方舟首次面向公眾談論文學。追溯作家命運流向,目擊經典誕生過程,探究大師的寫作秘密,以此重新堅定「寫下去」的信念。文字版的「作家紀錄片」。卡夫卡、伍爾夫、馬爾克斯、納博科夫、勃朗特姐妹20位大師,40餘部經典,復活昨日世界,喚醒作家們的情感、心靈和頭腦,揭示他們的隱秘生活和心靈嬗變如何促成了經典的誕生。內在視角,獨家解讀。為什麼卡夫卡的文學世界暗無天日,無因無果?瑪麗·雪萊真正想借《弗蘭肯斯坦》表達什麼?為什麼說《洛麗塔》是一部非常道德的小說?塞萬提斯創造出「堂吉訶德」這個荒誕人物的深意何在?從作家的「經驗與心靈」這一內部視角出發,再探經典內核,做出個性化的解讀,回答大眾普遍關注的文學問題。學慣用「文學的目光」穿透現象,去偽存真,當小說主人公忽然醒悟,從作家筆下掙脫出來,看清了一切事物,也啟發了讀小說的我們,開始思考自己所經歷的真實生活,這就是文學贈予我們的「主人公時刻」。貫穿全書的女性視角。發現隱於書後的女作家、妻子和女兒們,看見她們不為所知的人生悲喜劇。私人書影單大公開。分享觀后感受,種草好書好劇,伴隨走進經典。《紐約時報》畫師操刀封面繪製,20幅水彩風作家肖像,大量隨文註釋,向普通讀者敞開精彩紛呈的文學世界。
內容簡介蔣方舟化身「說書人」,重返文學群星閃耀的昨日世界。行走在昨日與今天、彼岸與此處之間,蔣方舟用文字再造幻境,以海量的文獻查證為基礎,復活20位大師的情感、心靈、頭腦和生命歷程,把大師變成我們的朋友,同時目擊經典如何與時代和他們的命運交織纏繞,最終誕生。並從作家的「心靈與經驗」這一內部視角出發,重讀解譯經典密碼,提出獨家見解。小說不僅不是假的,反而讓我們活在真實之中。當我們借用文學「穿透的目光」,辨明真實與虛假,活在真實之中,這就是文學贈予我們的「主人公時刻」。
目錄前言: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 ivPart1 你看那個說故事的人01 卡夫卡:困在系統中 00402 米蘭•昆德拉:我用一生的軟弱去對抗 037# 關於刻奇的筆記 05004 塞萬提斯:一個死於人設的人 05505 王爾德:惡莫大於膚淺 08006 馬爾克斯:多年以後,準會想起的一個遙遠的下午 111Part2 她沒有一間自己的房間* 女作家之困 13907 瑪麗•雪萊:我是你造出的怪物 14208 勃朗特姐妹:聽我靈魂深處的狂風 17309 弗吉尼亞•伍爾夫:那個被打了一耳光的女人 20110 李清照:一個女人要被重新發明多少次 22711 阿赫瑪托娃:直到初雪落滿大地 24412 成為瓊•狄迪恩 265# 不能和聰明的女人在一起的理由 283Part3 悲劇已經誕生01 《洛麗塔》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說嗎? 00402 《奧賽羅》:你看你看那個異鄉人的臉 02303 《英雄叛國記》:「做自己」帶來的無盡痛苦 04004 菲茨傑拉德:他們加起來比不上你一個 05905 太宰治:人生太重,懲罰太輕 078# 月亮誤了誰 09907 加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鼠疫 10708 「在母親下葬時不哭是種罪嗎?」 116# 記得那個吻 13410 維克多•雨果:當巨人寫作 143Part4 在青銅騎士雕像下* 文學與權力 17111 普希金:詩人與沙皇 17412 列夫•托爾斯泰:人與上帝 21713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與苦難 25414 納博科夫:作家與記憶 289
精彩書摘01 卡夫卡:困在系統中1你也有過那種時刻吧,注意力被捆綁在手機上,被各種匪夷所思的新聞事件、小道消息、激昂的群體情緒所鉗住,興奮之後就是深深的疲憊,對世界的厭惡和對自我的厭惡幾乎同時到來。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常有這種感受,像是暴雨將至的夏日傍晚,窗外天地玄黃,風雨如晦,人卻被困在低氣壓中動彈不得,世界似乎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自己則因為無能和無助而感到沮喪。每到此時,我總想起卡夫卡那篇著名的日記:「8 月 2 日德國向俄國宣戰。下午遊了泳。」a——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就像是「今日有雨」一樣,成為卡夫卡游泳的背景板。小時候讀到這話,驚訝于卡夫卡的冷漠和無動於衷,長大后才理解、才羡慕,那並非不關心世界,而是捍衛自己的私人生活不被外界侵蝕。和卡夫卡同時代的作家幾乎都捲入了時代之中,把自己變為了背景板的一部分,卡夫卡卻在靈魂里再造了一個世界,從那個動蕩的、正在發生著大戰的世界中潛逃出來,棲息于自身的靈魂之中。2卡夫卡寫於一戰開戰的日記可以被視為理解他的入口,他只關心他的內心世界,而他筆下所有古怪的、難以置信的故事,都脫胎於他的自身經歷。來看看《變形記》(Die Verwandlung)吧:有一天,格里高爾在床上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格里高爾本來是家庭掙錢的頂樑柱,結果變成甲蟲之後,一下子成為負擔,不僅不能工作,還需要靠人餵食。家庭一下子陷入憂愁之中,格里高爾整天躲在自己的房間,任何一點聲響都會引起家裡的注意。妹妹每天會送食物和水到他的房間,他也小心翼翼地不讓家人看到自己丑陋的甲蟲的外表。不幸的是,格里高爾的母親還是無意中瞅見了他的樣子,被嚇暈過去了。父親發怒,妹妹灰心。漸漸地,格里高爾被刻意忽略了,他的房間沒有人打掃,家人把別處放不下的東西都往他的屋裡塞。大甲蟲被拒絕承認是家庭成員,等格里高爾終於被發現的時候,早已餓死了。格里高爾死後,他的父母妹妹一起高高興興地坐電車郊遊,他們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有集體出遊了,天氣很好,陽光很暖,座椅很舒服,他們開始樂觀地憧憬之後的生活。《變形記》最早的出版計劃是和其他兩篇小說一起結集,以「兒子們」這個概念來統稱。他專門致信出版社說:「《變形記》的封面千萬別畫上那隻昆蟲啊,而要畫一個凄苦的青年哭著離家出走。」兒子是被父親逼走的。在《變形記》里,每次「父親」出場都是恐怖事件,尤其是格里高爾和父親的一場巷戰,那是格里高爾把母親嚇暈之後,父親終於找到了一個發泄機會,把格里高爾逼得無路可逃,然後開始用蘋果來襲擊——父親並不計較準確與否,只是向格里高爾一個一個地扔蘋果。「這些紅色的小蘋果像帶了電一樣在地上互相滾到一起,又互相撞擊開來,其中有一個打中了他的背。格里高爾疼痛不堪,又震恐迷惘地躺在地板上。」就是這個蘋果,讓格里高爾幾乎永遠喪失了活動的能力,讓他在飢餓中死去,而那隻作為武器的蘋果則始終鑲嵌在他的背上,作為一種被虐待的記錄。小說里的父子關係就是卡夫卡真實的父子關係的寫照。「你問我為什麼畏懼你,一如既往,我無言以對。這既是因為我怕你,也是因為我對你畏懼之處實在太多,我一下子根本說不全。」這是卡夫卡寫給父親長信的開頭 a。這封從未寄出的信,是我讀過的一個人對父母最軟弱也最勇敢的自白。長信寫于卡夫卡三十六歲的時候,他那時被診斷出肺結核,以為自己時日無多,便寫下了這樣一封絕筆信,他讓母親把信轉交給父親,但母親把信還給了他。卡夫卡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個苦出身的商人,靠自己的韌性白手起家,建立商行。這樣的經歷讓父親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都應該模仿他的性格,遵循他的人生道路,成為強壯、意志力堅韌的人。但是卡夫卡從小就註定不是父親這樣的人,他瘦弱、憂鬱、敏感。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有一天晚上找父親要水喝,父親一把將卡夫卡拽到陽台上,讓他穿著睡衣,對門思過。這件事給卡夫卡帶來了永恆的創傷,之後的好幾年,他都覺得,一個巨人,他的父親,終極法庭,會無緣無故地走來,半夜三更一把將他拽出被窩,拎到陽台上。卡夫卡很喜歡一個演員,父親張口就說「那個甲蟲」(或許這是小說《變形記》的靈感來源),所有卡夫卡喜歡的人都被父親說成是狗或跳蚤。父親羞辱卡夫卡的一切朋友,不是因為這些朋友有問題,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卡夫卡的朋友。這是父親樹立權威的一種方式:毫無顧忌地傷害,然後毫不在意地走開,讓兒子永遠處於惴惴不安和恥辱感之中。父親制定從吃飯到睡覺的一系列規則和標準,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卻第一個違反這些規定,因為只有父親是唯一發號施令的那個人。傷害是全方位的。卡夫卡首先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在給父親的信里,卡夫卡寫:「因為您,我喪失了自信,得到的是無盡的內疚感。」卡夫卡還失去了對親密關係的信心。他從小對性羞澀而拘謹,父親覺得那不像個男人,在卡夫卡十多歲的時候,父親就暗示他應該去逛逛妓院。在後來卡夫卡的作品里,性愛總是齷齪和令人迷惑,與豬圈和臟地板聯繫在一起。最後,卡夫卡對世界的信心也被剝奪了。父親從小就告訴他,不要相信絕大部分人。這種不信任並沒有轉化成一種世故和精明,而是變成了沒完沒了的懷疑和漫漫無邊的恐懼。一切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工作、辦公室、打字機、檔案文件,這些都讓卡夫卡感到陌生。《致父親的信》里寫:「世界在我眼裡一分為三:一個是我這個奴隸的生活世界,其中布滿了條條框框,這些法規是專為我制定的,可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無法完全符合這些法規;然後是第二個世界,它與我的世界有天淵之別,這就是你的生活世界,你一刻不停地統治著,發號施令,因命令不被遵循而動怒;最後是第三個世界,你我之外的所有人都幸福地生活在其中,不受任何命令和戒律約束的世界。」某種意義上,自從卡夫卡童年被父親拎到陽台上,他就沒有回到房間過。他一直被關在門外,門裡是狼吞虎咽的幸福家庭、強壯的養家糊口的男人、輕易就能感到滿足的女人,卡夫卡在門外看到世人的一舉一動,卻對他們一無所知。3「在我的信念中,結婚、成家、接受所有生下來的孩子,在這個不安定的世界里支撐他們,甚至給他們一些引導,是人們可能獲得的最大成就。」卡夫卡說。注意,他說的是「人們」,而不是自己,他觀察人們,笨拙地模仿人們,想試試自己能否成為人們的一員。對大部分人來說,結婚是戀愛的結果,但對卡夫卡來說,結婚像是融入人群的一次嘗試。二十九歲那一年,卡夫卡遇到了年輕的菲利斯·鮑爾。他的日記如此形容這一天:「菲利斯·鮑爾小姐,她坐在桌邊,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女僕,瘦骨嶙峋,空洞的臉龐大大方方地展示著自己的虛空。等我準備落座的時候,才第一次認真地看了她一眼,等我坐下來的時候,一個不可動搖的決定已經形成」日記寫到這裏就中斷了,他下了怎樣的決定呢?他這番描寫實在不像是一見鍾情,或許是這個女孩的僵硬觸動了某種他對婚姻安全感的嚮往,或許是菲利斯的強悍能幹讓卡夫卡羡慕,一個月之後,卡夫卡開始寫信,對菲利斯發起了攻勢。兩個人維持著書信的交往,一年之後,卡夫卡給菲利斯寫了一封求婚信,堪稱史上最沒有吸引力最讓人沮喪的求婚信了。信里寫:「想想我們結婚會產生什麼後果,想想我們倆會得到、失去什麼,我會失去可怕的孤獨,得到你而你則會失去你滿意的生活,你會失去柏林,你喜歡的工作,你的朋友,一些小快樂,還有和一個健康向上的好男人結婚的機會,有一幫健康快樂的孩子的機會,你可能還會失去所有的小性格,我的收入可能還沒有你高,我的父母不會給我幫助,你也沒法指望我的書,這意味著你可能過上一種比你現在還要拮据的生活。」( 耿一偉? 譯 )這不像是求婚,倒像是勸退。但菲利斯錯誤地把卡夫卡的自白當作是對女人的挑戰,她居然答應了求婚。但卡夫卡退縮了,他開始說寫作對自己有多麼重要,說寫作需要的是僻靜,沒有人能在晚上讓他離開他的書桌,他說在秋冬兩個季節,他們每天只能有一個小時在一起。他不斷用自己的孩子氣、反覆無常和疾病來折磨菲利斯,不斷澆滅菲利斯對於婚姻生活的幻想,說:「所謂奔赴將來這種事,我是做不到的,即使是跌跌撞撞我也做不到,我最擅長的,就是這樣跌倒著,不起來。」婚約變成了大冒險的遊戲,卡夫卡挑釁地不斷詢問:你能接受嗎?菲利斯時而勇敢,時而退縮,他們的婚約取消了,不久之後婚約恢復,婚約再次取消。再訂婚,再取消。a這段感情走向終結是在柏林的一次會面,那次是卡夫卡犯了錯誤,他和菲利斯的閨蜜產生了曖昧。在一個酒店房間,卡夫卡和菲利斯、菲利斯的閨蜜、菲利斯的妹妹見面。菲利斯和她的朋友是原告,她們不斷地指責卡夫卡的自私、不負責任以及不忠。長達幾個小時的時間里,卡夫卡始終一言不發,他的沉默並不是因為蔑視法庭或是憤怒,而是因為他沒有異議,他知道未婚妻說的都是對的。那次會面的六周之後,婚約解除了。卡夫卡再次看望了菲利斯的父母,就像一個手腳被捆住的野獸,或是一個絞刑架上等死的人,供人觀賞,任人宰割。不久之後,卡夫卡就把柏林酒店房間的那次會面變成了小說《審判》(Der Prozess)。《審判》的主人公叫作約瑟夫·K,三十歲生日那天,幾個陌生人出現在 K 的房間里,告訴他被捕了,沒有任何人告知他究竟犯了什麼罪。審判開始,K 發現法庭把自己誤認為是一個油漆裝飾匠,他宣稱自己並不是他們認為的那個人。他發表了一大段的演講,宣布審判是愚蠢的,法官是錯誤的,整個案件都是離奇的。當 K 演講的時候,他發現有人喝彩,他備受鼓舞,認為自己的話是有作用的。但很快,他發現屋裡沒有觀眾,沒有公正,所有的人都是當官的。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