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第四卷-國際安全治理重大議題 崔建樹 978730522817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南京大學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第四卷-國際安全治理重大議題
ISBN:9787305228179
出版社:南京大學
著編譯者:崔建樹
叢書名: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第四卷)
頁數:41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80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第四卷):國際安全治理重大議題》的總體目標,是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來探討國際秩序的理論、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以及中國等新興大國在國際秩序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基於對國際體繫結構與國際秩序內涵的獨立見解,該書試圖從跨學科視野出發,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體系和有自身特色的分析框架,其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一種結構,即多極三元化的政治經濟結構;三類國家,即發展中國家、新興大國、發達國家;四個層次,即歷史、理論、議題、戰略;三大領域,即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經濟貿易與金融秩序、國際法律秩序與制度規範。此外,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還涉及一個更為深層、複雜且影響無處不在的因素,即作為其思想與觀念支撐的文化價值基礎與意識形態格局問題。這顯然也是該書主題必然涉及一個重要方面,但我們沒有採取集中論述的方式,而是在各卷相關部分聯繫具體問題加以討論。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構築全球戰略穩定:冷戰後的國際核秩序及其治理(姜振飛、崔建樹)
第一節 國際核秩序的內涵與冷戰後國際核秩序
一、國際核秩序的基本內涵
二、冷戰後國際核秩序的轉換
第二節 冷戰後國際核治理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核治理中的不公正性加劇
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瑕疵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三、主要核武器國家競相推動核力量現代化
四、《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失效對國際核治理構成嚴峻挑戰
五、超級大國核戰略的「雙重標準」和進攻性核政策衝擊國際核治理
六、美國核禁忌銷蝕與國際核治理
第三節 冷戰後國際核治理的新思路:人類核命運共同體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核命運共同體
二、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三、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的途徑
第二章 探索「新邊疆」安全機制:網路電磁空間秩序及其治理(崔建樹)
第一節 網路電磁空間的內涵及其戰略意義
一、網路電磁空間的內涵
二、網路電磁空間的戰略價值
第二節 主要大國網路電磁空間競爭
一、確保霸權:美國的網路電磁空間能力建設
二、著眼國家安全:俄羅斯的網路電磁空間能力建設
三、維持世界領先地位:歐盟的網路電磁空間能力建設
四、力圖躋身一流:日本的網路電磁空間能力建設
第三節 網路電磁空間治理面臨的挑戰
一、網電空間主導權博弈
二、關鍵網際網路資源博弈
三、網路空間安全博弈
四、分散式拒絕服務攻擊
五、網路電磁空間領域的情報博弈
六、網路戰
七、網路恐怖主義
第四節 網路空間治理路徑
一、探索確立網路空間領域的治理主體
二、合理分配網際網路關鍵資源
三、遏制網路空間的霸權行為
四、加強網路空間的隱私保護
五、釐清「網路空間主權
六、加強網路空間的國際法立法工作
第三章 利用「高邊疆」服務人類:外層空間安全挑戰與國際太空治理(肖傑)
第四章 推進「遠邊疆」領域合作:極地治理及其秩序構建(王婉潞)
第五章 守護人類家園:環境安全及其治理(張海燕)
第六章 著眼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與全球能源治理(方婷婷)
第七章 消除全球政治毒瘤:國際反恐合作與反恐機制構建(肖傑)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第四卷):國際安全治理重大議題》:
第二,以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和合主義作為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的指導思想。和合主義在維護冷戰後國際核秩序的實踐中所追求的是和平與合作。所謂和平就是通過雙邊與多邊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核爭端,而不是動不動就訴諸武力威脅、武裝衝突的方式解決問題。合作就是大國與小國都應該從人類核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利益與價值觀的角度出發,合作應對冷戰後國際核失序問題。建立人類核命運共同體中儒家思想中的和合主義主要體現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價值觀、共同利益與身份認同(加強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其建設過程中需要各國相互合作、理解、求同存異,應平衡照顧各方在冷戰後國際核秩序中的合理的安全關切。
第三,在應對地區核問題方面,有關國家與國際組織同時也應從安全方面平等對待有關國家,如朝核問題。朝核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地緣政治的博弈過程,更應是一個有關各方為了地區和平與穩定以及冷戰後核秩序穩定的大局而相互妥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關大國特別是美國必須照顧有關各方的利益與安全關切,而不是夾帶各種私利與目的。朝鮮半島處於東北亞一個敏感爆發點與戰略支點的地位,在朝鮮半島分裂的背景下,共同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朝核問題上,相關各方的目標應是共同安全,而不只是個別國家的絕對安全。就如美國著名學者亨利·基辛格曾指出的那樣,尋求絕對安全必然引發國家間對抗:「一個國家追求絕對安全意味著所有其他國家的絕對不安全。」?
在「9·11」事件后,美國在處理與其他國家關係方面一刀切,認為要麼是在支持美國,要麼就是反對美國,這甚至推動了朝鮮向著更為不可逆的核開發方向轉變。共同安全方法通過它對其他國家的行為產生影響擺脫了交互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因此,遵循依賴於對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依存的認識的共同安全方法,美國必須退後一步,在面對核武器問題時,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戒條「按我說的做,別照我做的做」的道德與實踐意義。在五大國以外的國家不能擁有核武器的原則問題上,必須一視同仁。
第四,在應對核擴散問題方面應盡量減少硬實力手段轉而加強軟實力手段的作用。國際社會在應對國際核擴散方面,需更多考慮軟實力手段的作用,更多嘗試採用軟的一手。冷戰後國際核危機是一個綜合問題,但國際社會的應對方式卻過於強調「治表」,強調施壓、制裁,如朝核問題。聯合國關於朝核問題的歷次決議,既譴責和制裁朝鮮,也強調維護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要求各方以外交與政治方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即排斥使用軍事手段,包括軍事威脅。但是,美國一貫無視聯合國決議的這方面內容,不與朝鮮簽訂和平條約,在朝鮮周圍布置重兵,無數次威脅使用軍事手段。國際規則制定者如此露骨地、反覆地違反國際規則,卻從來沒有受到過聯合國制裁,甚至極少受到譴責。從朝核問題發展歷程來看,硬實力方式不僅沒有迫使朝鮮棄核,反而事與願違,現在不僅朝鮮導彈與核武器從質與量兩個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朝核問題惡化也導致美朝雙方陷入戰略兩難。特朗普等待的時間越長,朝鮮討價還價的籌碼就越大。?國際社會應對朝核問題應更多考慮軟實力手段的作用,加強溝通、了解,互諒互讓,換位思考,要以維護冷戰後國際核秩序穩定與人類核命運共同體的大局為重。
第五,在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方面,核大國應負起責任,發揮榜樣作用,彼此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互信、協調與合作。在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方面,說到底,核大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核大國應該以身作則,切實肩負起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在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榜樣作用。雖然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協調國際核問題的重要渠道,但各大國間在核武器這一關乎人類存亡的重大議題上仍缺少充分的交流、協調與合作。大國需要加強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方面的共同利益與使命意識,增強彼此間的戰略互信。尤其是超級大國應放棄其核戰略中的單邊主義與「雙重標準」。為此,國際社會應共同推動美國摒棄其核政策中存在的冷戰思維、對抗思維與強制外交,促其放棄利用對付地區核問題奪取地緣政治優勢與遏制中俄的企圖。朝核問題發展到今天這地步,與美國在東北亞仍存在冷戰思維有著很大關係。美國在冷戰後一直力圖在東亞地區鞏固與擴大其地區主導地位。為此,美國一方面努力加強與日韓兩國的防務合作,另一方面竭力遏制中國崛起,並建立針對中俄的反導體系。美國甚至忽視中國為解決朝核問題付出的巨大努力與中國在此問題上的安全利益,甚至施壓中國採取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甚至是違反中國國家利益的方式對朝鮮施壓。這些都不利於中美在朝核問題上的合作與戰略互信。美國需充分認識朝鮮核開發的危險性與冷戰後核秩序面臨的巨大挑戰,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與共同安全出發,理解中美在朝核問題上客觀存在的利益差異,尊重並考慮中國的感受與安全利益,認真與中國等國進行合作。朝核問題如此,維護冷戰後國際核秩序與構建人類核命運共同體更是如此。

前言/序言
「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於2016年夏初創設並漸次成長,得「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基金」之專項全額資助,實乃一大助緣、大善舉;眾多師友、同道的鼓勵、扶持乃至躬身力行,同樣厥功至偉。
此一學術平台之構建,旨在通過機制創新與成果導向,以國際性、跨國性與全球性議題為樞紐,將人文社會科學諸領域具有內在關聯之學科方向、研究內容與學術人才,集成為國際關係、國家治理、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多個「研究群」,對大亞太地區展開全方位、多層次、跨學科研究,並致力於承擔學術研究、政策諮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等功能。
所謂「亞太」,取其廣義,乃整個亞洲與環太平洋地區之謂。不特如此,對於相關全球性問題的關切,亦屬題中之義。蓋因世界雖大,卻緊密相連。值此全球相互依存時代,人類命運實為一榮損相儔、進退同步之共同體,斷難截然分割。面對日益泛濫的全球性難題,東西南北,左鄰右舍,各國各族,除了風雨同舟,合作共贏,又豈能獨善其身,偷安苟且?所謂「發展」,固然有「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多重意蘊,亦當有「和平發展」與「共同發展」之價值取向,其理亦然。
吾儕身為黌門中人,對於大學之使命,學人之天職,理當有所思慮。故欲舊話重提,在此重申:育人與問學,乃高等教育之兩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學之本是育人,育人之旨,在「養成人格」,非徒灌輸知識、傳授技能;大學之根是學問,學問之道,在「善疑、求真、創穫」。二者之上,更需有一靈魂,是為大學之魂。大學之魂乃文化,文化之內核,即人文價值與「大學精神」:獨立、開放、理性、包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稟持理想與信念。大學之大,蓋因有此三者矣!
南京大學乃享譽中外之百年老校,不獨底蘊深厚、人文薈萃,且英才輩出、薪火相續。於此時代交替、萬象更新之際,為開掘利用本校各相關領域之豐厚學術資源,凝聚研究團隊,加強對外交流,促進學術發展,展示亞太中心學術同仁之研究成果與學術思想,彰顯南京大學之研究水平與學術風格,我們在《南大亞太評論》、《現代國家治理》、《人文亞太》、《亞太藝術》等學術成果已相繼問世的基礎上,決定再做努力,編輯出版《南大亞太論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自設門戶、畫地為牢,絕非智者所為。所謂「智者融會,盡有階差,譬如群流,歸於大海」,對於任何社會政治現象,唯有將各種研究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聯繫起來,方能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否則便如朱子所言,「見一個事是一個理」,難人融會貫通之境。辦教育、興學術,蔡元培先生主張「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論叢》的編纂,亦將遵循此種方針。
故此,《論叢》之內容,並不限於一般所謂國際問題論著。全球、區域、次區域及國家諸層面,內政外交、政治經濟、典章制度與社會文化諸領域的重要議題,都在討論範圍之內。舉凡個人專著、合作成果、優秀論文、會議文集,乃至特色鮮明、裨利教學的精品教材,海外名家、學術前沿的迻譯之作,只要主題切合,立意新穎,言之有物,均在「網羅」、刊行之列。此外我們還將組織撰寫或譯介各種專題系列叢書,以便集中、深入探討某些重要議題,推動相關研究進程,昭明自身學術特色。
要而言之,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所執守之學術立場,亦即《論叢》之編輯旨趣:一曰「本土關懷,世界眼光」;再曰「秉持嚴謹求實之學風,倡導清新自然之文風」;三曰「科學與人文並舉,學術與思想共生,求真與致用平衡」。
一事之成,端賴眾力。冀望學界同仁、海內賢達繼續鼎力支持、共襄此舉,以嘉惠學林,服務社會。值出版前夕,爰申數語,以志緣起。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