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本書共收錄了41部紅色經典文學藝術作品,是一本講述經典文學藝術作品和其背後所涉及的黨史故事的圖書,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西行漫記》《雁翎隊》《鐵道游擊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游擊隊之歌》《紅色娘子軍》《東方紅》等。以獨特的視野、翔實的故事、生動的筆觸記錄新中國成立后眾多紅色經典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誕生過程,特別是深入挖掘紅色經典與黨史的關係,深入挖掘紅色經典作品創作的來龍去脈。這部紀實文學作品既具有揭示紅色經典誕生幕後故事的紀實性和觀賞性,又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教材的政治屬性,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生生不息、血脈相傳。本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藝作品,而是絢麗多彩的黨史教材,是追尋英雄史詩的生動記錄,是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值得珍藏的美好記憶。
作者簡介慈愛民,男,漢族,祖籍安徽。大學本科學歷,1978年12月參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解放軍報社編輯、主任編輯(副師職),中辦秘書局、中辦調研室幹部,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五洲傳播出版社總編輯,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社長等職。現任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中國志願》《世界英才》雜誌社總編輯。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機關文稿撰寫和黨刊主編工作。著有《社會廣角》《大都市名人》《憤怒的上帝》《往事如煙憶滄桑》等作品,發表各類作品180餘萬字。主編作品多部。
精彩書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紅色經典文藝作品是社會主義文藝百花園裡的絢麗花朵,是宣傳黨的光輝歷史的生動教材。解讀經典的《華章: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黨史》,是文藝和黨史的最佳結合。——張黎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上將《華章: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黨史》通過對紅色經典文藝作品誕生過程的追溯,再現了我黨波瀾壯闊的光輝歷史,讓我們感受到了紅色經典的永恆魅力。傳承紅色基因,需要這樣的好書。——龐中華 著名硬筆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文學藝術是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的精神食糧。《華章: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黨史》溯源新中國紅色經典與黨史的關係,寓教於樂,雅俗共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黨史教育讀物。——劉勁 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周恩來總理扮演者
目錄文學篇003 紅星照耀中國,也照耀世界——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的出版傳播及其影響012 白洋淀水上英雄的詩意呈現——穆青和他的散文名篇《雁翎隊》021 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戰的好作品——《小二黑結婚》背後的故事036 中華民族抗日英豪的讚歌——小說、電視劇《呂梁英雄傳》和電影《呂梁英雄》背後的故事053 千古流芳的鐵道英豪——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與英雄劉金山059 一部未創作完的傑作——長篇小說《烈火金鋼》及其作者劉流066 第一位革命母親的文學形象——紅色經典作品《苦菜花》誕生記073 一把插入日寇心髒的鋼刀——小說、電影、電視劇《敵後武工隊》背後的故事085 平原處處槍聲響——長篇小說《平原槍聲》及系列作品創作始末093 再現社會變革的雄渾歷史畫卷——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丁玲100 信 念——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前後110 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背後的故事126 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讚歌——魏巍與《誰是最可愛的人》136 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星火燎原》作為紅色經典的樣本價值141 農民革命運動的壯麗史詩——從黨史故事到長篇小說和電影的《紅旗譜》157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段史詩——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背後的故事166 泥土上的大變革——書寫新中國農村波瀾壯闊的《創業史》174 共產主義戰士的壯麗頌歌——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誕生記曲藝篇181 桂花飄香頌紅軍——紅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傳唱九十余年188 永垂史冊的「第一軍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誕生記199 偉大民族精神的壯歌——從《義勇軍進行曲》到《國歌》212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創作的歷史背景220 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戰歌——賀綠汀與《游擊隊歌》228 咆哮的黃河 不屈的民族——不朽的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245 小山村裡唱出的鏗鏘動地之聲——《團結就是力量》傳唱始末252 這支歌世世代代不落——曹火星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264 光輝的歷史 不朽的史詩——史無前例的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284 永恆的頌歌——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的典範之作《歌唱祖國》294 軍歌一曲壯國威——《我是一個兵》傳唱始末304 一曲洪湖水 悠悠幾代情——歌劇《洪湖赤衛隊》背後的故事316 林海雪原寫傳奇——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與英雄楊子榮322 蘆盪「火種」引燃江南抗日烈火——現代京劇《沙家?》與第二十軍首任軍長劉飛326 華夏兒女的傾情訴說——《唱支山歌給黨聽》誕生記336 精彩的「奇襲」造就不朽傳奇——京劇《奇襲白虎團》背後的故事347 瓊花開遍泱泱中華 紅色氣韻壯美無瑕——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誕生記354 響徹寰宇的領袖之歌——《東方紅》的誕生及傳唱始末362 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背後的故事381 黃土高原迸發的人民心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創作紀實390 領袖與士兵的畫面——經典歷史照片背後的故事398 新中國的「和平天使」——著名宣傳畫《我們熱愛和平》引出的故事406 定格偉大歷史瞬間的恢宏巨作——著名油畫作品《開國大典》創作記
精彩書摘紅星照耀中國,也照耀世界——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的出版傳播及其影響丁曉平一本書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又名《西行漫記》)因其在中國人民與美國人民之間發揮了無人替代的特殊作用和影響而聞名於世,並被歷史銘記。直到今天,這部不朽的著作仍然是人們了解紅色中國的必讀書。「拿一個外國人的腦袋去冒險」斯諾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和平友好的使者。他從 1928 年來到上海,目睹了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敗和落後,親身體驗了中國人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貧窮、悲慘和苦難,對中國人民抱以極大的同情心。在中國,他結識了宋慶齡、魯迅,前者的教育「消除了他的無知」,後者成為他「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以客觀、公正、誠實的品格,成為第一個報道一·二八事變的美國記者,參与並幫助中國青年學生組織了一二·九運動。然而,自 1927 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把紅軍描繪成「墮落、愚昧、無知的土匪,只知道燒殺搶掠」,四處散布謠言、謊言迷惑人民大眾,大肆歪曲、詆毀、誣衊共產黨。社會上還有許多關於毛澤東的傳說——有的說他是一個無知的農民,有的說他是一個半死的肺病患者,有的說他是一個發瘋的狂熱分子。用海倫·斯諾的話說:「在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任何其他的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也休想在書刊上講出真話」,而「在世界各國中,恐怕沒有比紅色中國的情況是更大的謎,更混亂的傳說了」。「中國共產黨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冒著被處死的危險加入共產黨、加入紅軍?」憑著記者的職業敏感,斯諾清醒地意識到,前往「中國紅區」的採訪行動將是「全世界等待了九年的頭號新聞」,打破新聞封鎖,把真相告訴世界,不僅中國人民需要,美國也需要。1936 年 6 月,斯諾和喬治·海德姆(即馬海德)一起,衝破重重封鎖,以「拿一個外國人的腦袋去冒險」的勇氣,經西安抵達陝北,冒著炮火硝煙進入陝甘寧邊區,成為國民黨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革命實行新聞封鎖近 10 年來第一個到「紅色中國」的西方新聞記者。7 月 9 日,斯諾在白家坪見到了周恩來,感受到了中國革命家身上所特有的品質。周恩來親自為他擬定了一張為期 92 天的考察蘇區日程表。7 月 15 日,斯諾在保安(今志丹縣)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他覺得毛澤東「是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隨後,斯諾前往陝甘寧邊區紅軍前線部隊,採訪了彭德懷、徐海東等諸多紅軍將領和普通士兵、農民。10 月初,斯諾回到保安,隨後與毛澤東進行了十多天的談話。毛澤東第一次完整敘說了中國紅軍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全面闡述了根據地的建設及其各項政策;第一次預言了中日戰爭的發展前途和中國必勝的結局;全面闡述了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表達了國共合作的誠意;第一次談到了中國共產黨和世界事務的關係,論述了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外交政策;等等。經過斯諾鍥而不捨的努力,毛澤東還第一次向他講述了「自傳」和長征,成為斯諾此次「冒險之旅」的最大收穫。1936 年 10 月 25 日,斯諾回到北平盔甲廠衚衕 13 號的家中,結束了這次歷時近 4 個月的「教育兼閱歷,入學兼旅遊」的採訪行程,開始了《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此時,竟然從美國傳來了斯諾死亡的謠言。為了澄清真相,斯諾不得不提前公開自己訪問「中國紅區」的秘密,先後在美國大使館、燕京大學、北京飯店等處公開演講,講述採訪毛澤東、周恩來和共產黨、紅軍的故事。隨後,自 11 月中旬開始,斯諾陸續在中國出版的英文報刊《民主》《密勒氏評論報》和在美國出版的《星期六晚郵報》《紐約先驅論壇報》《生活》《亞細亞》雜誌上,發表了與毛澤東的談話、《毛澤東自傳》、《長征》和「中國紅區」的報道,如同一枚「新聞炸彈」,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1937 年 10 月,英國倫敦格蘭茨公司出版了斯諾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鮮為人知的是,斯諾著作最早的中文譯本並非譯自該英文本,而且中文譯本比英文本的出版時間更早。1971 年 8 月,斯諾在重新修訂《紅星照耀中國》時說:「1936 年底,我從西北回到北平后,很快就寫完了日記。我將自己寫的新聞報道和雜誌報道(大約 22 篇)送給一些中國教授,他們將這些報道譯成中文並彙編成冊以《中國西北印象記》之名出版。1937 年 7 月,我又將《紅星照耀中國》的全部抄稿給了一些教授,他們偷偷運到上海(日本人已經佔領了北平),在那裡他們組織了一個翻譯小組加速進行出版工作。他們都是救亡協會的愛國成員,我將翻譯版權給他們,所得報酬也給了中國紅十字會。他們譯成后定名為《西行漫記》,這是有關毛澤東談話的唯一有權威的中文譯本。」其實,在 1936 年底,斯諾就把已經完成的部分作品交給了清華大學學生王福時、郭達、李放、李華春翻譯。1937 年 3 月,王福時等以上海丁丑編譯社名義,出版了斯諾作品的第一個中譯本《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同年 4 月,王福時陪同斯諾夫人海倫·斯諾訪問延安時,親自把這本書交給了毛澤東。後來,毛澤東在寫《論持久戰》時曾引用該書內容並作註釋。同年 7月,斯諾把《紅星照耀中國》交給格蘭茨公司之後,同時把它的抄稿交給了胡愈之。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胡愈之組織了有 11 個人參加的翻譯團隊,以「復社」的名義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西行漫記》,斯諾還親自為其寫了序言。也就是說,《西行漫記》也並非譯自格蘭茨公司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因當時上海租界當局對中日戰爭宣告中立,在無法公開出版發行的情況下,胡愈之等就以《西行漫記》這個書名作為掩護。1938 年 2 月,《西行漫記》在上海出版,立即轟動全國和海外華人所在地,無數的重印本和翻印本也隨之暢銷。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1937 年 11 月 1 日,上海復旦大學文摘社《文摘》雜誌邀請汪衡把美國《亞細亞》雜誌上刊載的《毛澤東自傳》譯成中文,由黎明書局正式出版了《毛澤東自傳》單行本圖書。1938 年 1 月,文摘社、黎明書局又出版了汪衡翻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自傳》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紅星照耀中國》最為核心的內容,是該書第四章《一個共產黨員的來歷》和第五章《長征》。像《西行漫記》一樣,它們的中文譯本也並非譯自《紅星照耀中國》格蘭茨公司的英文版。到了 1938 年,美國蘭登出版社也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斯諾增寫了第十三章。隨後,斯諾分別在 1944年、1968 年作了修訂,對書中的人名、地名等方面的訛誤作了訂正。1971年,斯諾訪問中國后,又對 1968 年增訂本進行了修改,增加了新的資料,形成了最完善的 1972 年鵜鶘版,並於 1973 年和 1977 年兩次增印。1992 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邀請李方准、梁民翻譯出版了鵜鶘版中譯本。但在中譯本中,影響比較廣泛的是董樂山根據 1937 年格蘭茨公司版本翻譯的《西行漫記》,1979 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