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 王靜 孟剛 97875720131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教育
NT$1,0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
ISBN:9787572013188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王靜 孟剛
叢書名:中國頂尖學科出版工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
頁數:42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58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實際上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學術史》中學術成果的具體化。該書通過各種檢索系統做了全面搜集。從譚其驤先生開始,各人的論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學科或歷史學科的論著,還有些普及性的論著。考慮到一個學科點對學術的貢獻和影響並不限於本學科,對前者全部收錄;而一個學科點還有服務社會的功能,對具有學術性的普及論著也同樣收錄,對非學術性的普及論著則視其重要性和影響力酌情選錄。該書的出版,全面反映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助於國內外學術界和公眾對該學科有全新、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內容簡介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實際上是《學術史》中學術成果的具體化。該書通過各種檢索系統做了全面搜集。為了全面反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該書作者的論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學科或歷史學科的論著,還有些普及性的論著。考慮到一個學科點對學術的貢獻和影響並不限於本學科,對前者全部收錄;而一個學科點還有服務社會的功能,對具有學術性的普及論著也同樣收錄,對非學術性的普及論著則視其重要性和影響力酌情選錄。

作者簡介
孟剛,1976年生,山東青島人,199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系,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館員。曾參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1911年基礎數據採集和底圖編繪工作;參与《中華大典·歷史地理典》的編纂,完成《政區分典》陝西省部分;與鄒逸麟先生合作編著有《晉書地理志匯釋》;2016至2020年兼任《歷史地理》(后改刊為《歷史地理研究》)編輯工作。

目錄
正編
(壹)著作
一、總論
二、歷史自然地理
三、歷史人文地理
四、歷史地理學家與歷史地理文獻研究
五、歷史地圖與古舊地圖研究
六、其他
(貳)論文
一、總論
二、歷史自然地理
三、歷史人文地理
四、歷史地理學家與歷史地理文獻研究
五、歷史地圖、古舊地圖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HGIS)
六、其他
附編:
(壹) 著作
一、 歷史學與其他學科
二、 歷史地理類普及性著作
(貳)論文
一、歷史學
二、其他學科
附錄
表1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學術成果獎項(1982-2020)
表2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名單
表3 其他獲獎著作名單
後記

精彩書摘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
《水鄉之渴:江南水質環境變遷與飲水改良( 1840-1980)》,梁志平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
飲用水既是人與自然的一個界面,又是人與社會之間不可或缺的介質。本書正是對這一介質進行歷史地理學上的探索。江南地區河流縱橫,水網密布,但近代以來也遇到了越來越嚴重的飲用水問題。本書以江南核心區域太湖流域為討論範圍,詳細考訂了江南居民傳統飲用水源結構,特別是水井問題;運用定性與定量的方法,分析近代以來江南地區水質環境變遷時空過程及原因。在此基礎上,依次論述與評價晚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后江南地區的飲水改良與管理活動。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江南環境史研究》,王建革著,科學出版社,2016年。
宋代以降,江南地區一直就是中國經濟與文化的重心。在這一千年時間內,江南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21世紀以來,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對宋以來長三角地區的環境變遷做一個整體的、長時段研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江南研究逐漸成為中國史和一些相應學科研究與關注的重點區域,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史的研究又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本書以「江南生態環境史」為題,將人與河流、水利、農業、植物與環境的文化關係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試圖將江南的生態文明發展過程詳細地展示,以期為現實的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既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本課題的研究屬於生態環境變遷史的研究範疇,主要採用史學的研究方法,史料收集、史料考證等工作都是史學的方法,在論文寫作上,也主要用史學的描述法。在一些領域內,涉及地理學、氣候學、植物學、農學、生態學等多種自然科學的知識與方法,也涉及美學、文學、山水畫和園藝學等知識體系和分析方法。既有傳統的考證,也有前沿性的環境史和藝術史的描述。本書於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一等獎。
《水鄉聚落:太湖以東家園生態史研究》,吳俊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本書以太湖東部平原為地域對象,以人類家園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為中心,是一部系統描述地域性人居環境史的歷史地理學著作。本書研究的問題、內容和方法均緣起於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文試圖回答近代上海城市化時期何以出現嚴重的水環境問題,研究的空間範圍界定在上海城市區域,時間範圍界定在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這本著作則將空間範圍擴展到了太湖以東平原,將時間範圍向前推進到了古代甚至是史前時期,作者認為這樣能夠更好地回答地處太湖平原東端的上海何以在最近百余年出現難以治理的水環境問題。因為從歷代人們的治水經驗來看,在太湖平原上只有保障暢通的河流排水系統與合理比例的地表水面積,水鄉家園文明才得以健康延續,而上海城市化早期的租界當局卻以填沒河流作為城市空間擴張的重要手段,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打斷了太湖以東水環境演變的固有進程,也使後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本書以太湖東部平原人地機制的演變為主線,力求完整解釋特定地理環境下人類營造家園的地方經驗,並試圖在長三角大區域的框架內解讀不同時期「家園」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從而使本研究成果具有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沼澤到桑田:唐代以來湖州平原環境變遷研究》,周晴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
太湖南岸的平原地區是漢唐以後通過圍墾太湖南緣低地形成的。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以位於太湖南部的湖州平原為中心,解析9-17世紀該地區從湖沼濕地生態系統向以蠶桑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生態系統轉變的動態歷史過程。全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證了今太湖水域完全形成之時,嘉湖平原存在一條溝通古長江水與錢塘江的古河道,並且直到3-8世紀,嘉湖平原仍是以湖沼地貌為主;第二部分分析了宋至明末清初嘉湖平原濕地農業開發的大致過程,探討了平原區在積水環境下的不同開發模式;第三部分以濕地生物為中心,對晉以降嘉湖平原的主要植物群落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洪澇環境中人們如何利用水生植物進行農業開發的技術,並在此基礎上解析了明清時期蠶絲業在太湖南部沼澤濕地中興起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以植桑業為中心,對明清時期嘉湖平原與桑樹種植有關的農業生態問題進行了分析。

前言/序言
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劃出版《中國頂尖學科出版工程》,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系列列為第一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欣然合作,組成編委會,我受命主編。現在,列入計劃的11本書已經完成,即將出版,其餘4種學術傳記也將在明年出版。
本所之所以樂意合作,並且動員同仁全力以赴,因為這是一項非常有價值、有意義並具有緊迫性的工作,也是我們這個學科點自己的需要。通過這套書的編撰,可以寫出學科的歷史,匯聚已有成果,總結學術經驗,公布經典性論著,展示學術前沿,供國內外學術界和公眾全面了解,讓大家知道這個學科點是怎樣造就的,評價一下它究竟是否夠得上頂級。
復旦大學的歷史地理學科的起點,是以譚其驤先生1950年由浙江大學移席復旦大學歷史係為標誌的。而譚先生與歷史地理學科的淵源,還可追溯至1931年秋他與導師顧頡剛先生在燕京大學研究生課程的課堂外有關兩漢州制的學術爭論。1955年2月譚先生赴京主持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1957年「楊圖」編繪工作移師上海,1959年復旦大學在歷史系成立歷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1999年組建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首批全國重點研究基地。
這一過程長達70年,沒有一個人全部經歷。學科創始人譚先生已於1992年逝世,1957年起參加「楊圖」編繪、並曾擔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0年的鄒逸麟先生已於去年逝世,與鄒先生同時參加「楊圖」編繪的王文楚先生已退休多年。現有同仁中,周振鶴教授與我是經歷時間最長的。我與他同時於1978年10月成為復旦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由譚先生指導。我於1982年入職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由於自1980年起擔任譚先生的學術助手,又因整理譚先生的日記,撰寫譚先生的傳記,對譚先生的個人經歷、學術貢獻以及1978年前的情況有了一定了解。但70年的往事還留下不少空白,就是我親歷的事也未必能保持準確的記憶。
一年多來,同仁曾遍搜相關檔案資料,在上海市檔案館和復旦大學檔案館發現不少重要文件和原始資料,也向同仁廣泛徵集,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重要的事並未留下本應有的記錄,或者未能歸入檔案,早已散失。
因此,本叢書的第一種就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學術史》,希望通過此書的編撰為這70年留下儘可能全面準確的記載。
第二種是《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論著目錄(1950-2020)》。實際上是《學術史》中學術成果的具體化。要收全這70年來的論著同樣有一定難度,因為在電子文檔普遍使用和年度成果申報制度實施之前,有些個人論著從一開始就未被記錄或列入索引,所以除了請同仁儘可能詳細匯總外,還通過各種檢索系統做了全面搜集。從譚先生開始,各人的論著中都包括一些非本學科或歷史學科的論著,還有些普及性的論著。考慮到一個學科點對學術的貢獻和影響並不限於本學科,對前者全部收錄;而一個學科點還有服務社會的功能,對具有學術性的普及論著也同樣收錄,對非學術性的普及論著則視其重要性和影響力酌情選錄。
在復旦大學其他院系,尤其是在歷史系,也有一些歷史地理的研究者,其中有的一直是我們的合作者,或者就是從這裏調出的,他們的歷史地理論著應視為本學科點的成果,自然應全部收錄,但不收錄他們離開復旦大學后的論著。本博士、碩士學科點所招收的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的論著,與本單位導師合作研究的博士后在流動站期間完成的論著均予收錄,本學科點人員離開復旦大學后的論著不再收錄。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外聘的研究人員在應聘期間按合同規定完成的論著,按本中心人員標準收錄。
本叢書的第二部分是四種學術傳記和四種相應的學術經典。考慮到學術經驗需要長期積累,學術成果必須經受時間的檢驗,我們按年資選定了四位:譚先生,鄒逸麟先生,周振鶴教授和我。本來我們還選了姚大力教授,但他一再堅辭,我們只能尊重他本人的意見,留在下一批。
我們確定的「經典」標準,是在本人論著中最高水平和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具體內容由本人選定。譚先生那本只能由我選,但我自信大致能符合譚先生的意願。譚先生在1987年出版的自選論文集《長水集》我曾協助編輯,他的《長水集續編》雖出版於他身後,但他生前我已在他指導下選定篇目,我大致了解譚先生對自己的論著的評價。
除譚先生的學術傳記不得不由我撰寫外,其他三本都由本人自撰。當時鄒逸麟先生已重病在身,但為了學術傳承,他以超人的毅力,不顧晚期癌症的痛苦與極度虛弱,在病床上完成了口述,將由他的學生段偉整理成文。
叢書的第三部分是5種青年教師或研究生的新著。稱之為「學術前沿」,是因為它們在選題、研究方法、表達方式上都有一定新意,反映了年青一代的學術旨趣和學術水平。其中有的或許能成為作者與本學科的經典,有的會被自己的或他人的同類著作所取代,這是所有被稱之為「前沿」的事物的必然結果。
由於沒有先例可循,這三部分15本書是否足以反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全貌和水平,我們沒有把握,只能請學術界方家和廣大讀者鑒定。我們將在可能條件下,爭取修訂再版。這套書反映的是我們的過去,如果未來的同仁們能夠保持並發展歷史地理學科的現有水準,那麼若干年後肯定能出版本書的續編和新版,我與大家共同期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