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通志.隋唐五代卷.學案篇 苗潤田 馮建國 978730823369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大學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儒學通志.隋唐五代卷.學案篇
ISBN:9787308233699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苗潤田 馮建國
頁數:22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6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國儒學通志」由紀年卷、紀事卷、學案卷三個部分組成。紀年卷主要記錄自孔子創立儒學至1899年有關儒學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重要儒學人物的生卒,儒學發展過程中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以及重要儒學論著的完成、刊印等,全方位展現儒學發展的面貌。紀事卷以事件為線索,記錄有關中國儒學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如「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內容包括事件產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及其對儒學發展的影響。學案卷以人物為中心,主要記述對儒學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包括該人物的生平事?、對儒學所持的觀點、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以及有關的評價等。

目錄
劉焯學案
上皇太子啟論渾天
上皇太子啟
劉炫學案
春秋規過(卷下)
駁牛弘禮絕傍期議
自狀
自贊
王通學案
王道篇
天地篇
事君篇
周公篇
立命篇
陸德明學案
經典釋文序
顏師古學案
策賢良問五道
封禪議
功臣配饗議
孔穎達學案
周易正義序
毛詩正義序
禮記正義序
春秋正義序
魏徵學案
論時政疏·第一疏
論時政疏·第二疏
論時政疏·第四疏
論治道疏
論御臣之術
十漸疏
呂才學案
敘葬書
敘祿命
因明註解立破義圖序
賈公彥學案
周禮正義序
序周禮廢興
儀禮疏序
楊士勛學案
春秋榖傳序
劉知幾學案
六家第
二體第二
鑒識第二十六
核才第三十
自敘第三十六
惑經第四
張說學案
聖德頌
大唐祀封禪頌
與鄭駙馬書
(上東宮)勸學啟並答令
吳兢學案
顏真卿學案
杜佑學案
陸淳學案
李鼎祚學案
劉晏學案
陸贄學案
韓愈學案
李翱學案
劉禹錫學案
柳宗元學案
林慎思學案
皮日休學案
羅隱學案

精彩書摘
《中國儒學通志·隋唐五代卷·學案篇》:
孔穎達(574-648),字仲達(一說仲遠),冀州衡水人,孔子第三十二代孫。孔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余言,異於凡童。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曆,解屬文。同郡劉焯名重海內,為一代大儒,孔穎達嘗造訪其門,請質疑滯,多出劉焯意表。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博士。當時,煬帝徵召諸郡儒官集於洛陽,令國子秘書學士與他們論難,其中以穎達為最。因為孔穎達年少,先輩宿儒恥于居其後,就派刺客暗殺他,辛虧禮部尚書楊玄感舍之於家,最終獲免於難,補太學助教。
及唐太宗平王世充,孔穎達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六年(632),累除國子司業,后遷太子右庶子,仍兼國子司業。孔穎達嘗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眾儒皆從穎達之說。又與魏徵撰成《隋書》,加位散騎常侍。貞觀十一年,與朝賢修定《五禮》,所有疑滯,咸諮決之。書成,進爵為子,賜物三百段。太子李承乾令孔穎達撰《孝經義疏》,穎達因文見意,又廣之以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太宗以穎達在東宮數有匡諫,與左庶子于志寧各賜黃金一斤、絹百匹。十二年,拜國子祭酒,仍侍講東宮。十四年,太宗幸國學觀釋奠,命穎達講《孝經》,既畢,穎達上《釋奠頌》,太宗手詔褒美。孔穎達嘗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諸儒受詔撰修五經義訓,凡一百八十卷,太宗詔改為《五經正義》。貞觀十五年,孔穎達與房玄齡、高士廉等參修《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貞觀十七年,穎達以年老致仕。十八年,圖形於凌煙閣,貞觀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謚日「憲」。
唐代的新儒學不同於漢代的章句之學,它以古文經為基礎,綜匯了今文經和古文之學,完成了經學的一統,同時又接續魏晉南北朝援道玄入儒、援佛入儒的潮流,吸納了玄佛思想,並通過官方化與國家化固定下來。從重訓話考據的漢儒之學,到重性命義理的宋儒之學,孔穎達承擔了這一思想發展的過渡環節。
周易正義序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協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綸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無窮,風聲所以不朽,非夫道極玄妙,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之所益也。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于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凡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苟、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
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范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于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既背其本,又違于《注》。至若《復卦》雲:「七日來複。」並解雲:「七日當為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雲『七月』。」今案:輔嗣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複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七月來複?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雲「七日來複」。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說,遺?可尋。輔嗣注之於前,諸儒背之於后,考其義理,其可通乎?又《蠱卦》雲:「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輔嗣注云「甲者創製之令」,又若漢世之時甲令、乙令也。輔嗣又雲「令洽」「乃誅」,故后之三日。又《巽卦》雲:「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輔嗣注云:「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雲:「甲庚皆申命之謂也。」諸儒同於鄭氏之說,以為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義;后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寧之義。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顧其《注》,妄作異端。
今既奉敕刪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為宗;義理可詮,先以輔嗣為本;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徵。其文簡,其理約,寡而制眾、變而能通,仍恐鄙才短見,意未周盡。謹與朝散大夫行大學博士臣馬嘉運,守大學助教臣趙乾葉等對共參議,詳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等,對敕使趙弘智覆更詳審,為之《正義》,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聖道,下益將來,故序其大略,附之卷首爾。
(錄自《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毛詩正義序
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雖無為而自發,乃有益於生靈。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情緣物動,物感情遷。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于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剌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發諸情性,諧于律呂,故日「感天地,動鬼神,莫近於《詩》」。此乃《詩》之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樂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然則《詩》理之先,同夫開闢,《詩》跡所用,隨運而移。上皇道質,故諷諭之情寡。中古政繁,亦謳歌之理切。唐、虞乃見其初,犧、軒莫測其始。於後時經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沒而頌聲寢,陳靈興而變風息。先君宣父,釐正遺文,緝其精華,褫其煩重,上從周始,下暨魯僖,四百年閑,六詩備矣。卜商闡其業,雅頌與金石同和;秦正燎其書,簡牘與煙塵共盡。漢氏之初,《詩》分為四:申公騰芳于鄢郢,毛氏光價于河間,貫長卿傳之於前,鄭康成箋之於后。晉、宋、二蕭之世,其道大行;齊、魏兩河之間,茲風不墜。

前言/序言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它不但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容忽視的現代價值。儒家的思想理論,廣泛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群與己、古與今、知與行、義與利、生與死、榮與辱、苦與樂、德與刑、善與惡、戰爭與和平等這樣一些人類所面對的、貫通古今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修身正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為政以德、見利思義、清廉從政,明體達用、經世致用、知行合一、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思結合等一系列為學、為人、為事、為官、處世的常理和常道,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群體與群體的關係、不同民族和國家間的關係、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關係等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人類走向未來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這也就是一種產生在兩千多年前農耕時代並且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前行的思想、學說,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仍然具有廣泛感召力、影響力,為世人所推重、學習、研究、傳承的根本原因。「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國儒學通志」是研究孔子、儒學的一個窗口。
「中國儒學通志」由紀年卷、紀事卷、學案卷三個部分組成。紀年卷主要記錄自孔子創立儒學至1899年有關儒學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重要儒學人物的生卒,儒學發展過程中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以及重要儒學論著的完成、刊印等,全方位展現儒學發展的面貌。紀事卷以事件為線索,記錄有關中國儒學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如「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內容包括事件產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及其對儒學發展的影響。學案卷以人物為中心,主要記述對儒學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人物,包括該人物的生平事?、對儒學所持的觀點、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以及有關的評價等。
「中國儒學通志」是我國著名學者龐朴先生繼《20世紀儒學通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後主持的又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龐先生去世后,2016年改由苗潤田、馮建國教授主持。在苗潤田、馮建國的主持下,該項目組建了一支有國內知名學者參加的學養深厚的研究隊伍,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和實施方案。通過多次召開小型學術研討會,邀請王鈞林教授、朱漢民教授、郭沂教授等專家學者與課題組成員一起,就課題的指導思想、整體框架、重點難點問題等展開廣泛深入的研究,不但達成了學術共識而且促進並深化了對課題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浙江大學出版社、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自始至終都給予了巨大支持和幫助。彭丹博士協助我們做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在此,謹向他們,向關心、支持「中國儒學通志」研究、撰著的朋友、同仁致以誠摯的謝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