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學.第3輯 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 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 97871002257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心學.第3輯
ISBN:97871002257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 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
頁數:31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63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中國哲學、文化感興
★突出時代性
基於哲學視域,對陽明心學體系進行現代視域下的重新審視與深入研究,開掘其對於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以實現古典文化精神與現代生活實際的融合,實現陽明心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突出主題研究
各文主旨不同、方法各異,或側重宏觀理論,或偏重現實問題,或考辨文獻,或量化分析,呈現出相當厚重而又廣闊的學術涵容度。「儒家心學研究」關注傳統儒家心學的理論研究,「陽明心學研究」關注陽明心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意義,「近代心學研究」關注近代陽明心學的流布與發展,「東亞心學研究」關注陽明心學在東亞地區的接受與傳播。
★突出國際視野
海外學者如日本學者山路裕、韓國學者辛正根,均是哲學研究的學術名家。他們的研究涉及陽明心學的理論構建和海外傳播,使陽明心學的世界性影響愈加清晰地顯現,成為世界學人共同關心的研究主題,乃至成為人們進一步了解中國思想世界的門徑。

內容簡介
目前王陽明心學研究已成為國內「顯學」,某種意義上也為傳統文化當代復興的代表領域。
本書是《中國心學》叢書第3輯,以陽明心學研究為主題,集中展示學術界關於陽明心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關注中國哲學史上與心學相關的人物、思想、問題研究,心學與國外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等。

作者簡介
主編董平,哲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會長、稽山王陽明研究院院長等職。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尤其是王陽明心學研究,2010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傳奇王陽明」,2012年在教育部網路視頻公開課推出「王陽明心學」九講,在學術界、社會大眾層面都有較大影響。
主要著作有《陳亮評傳》(1996)、《天台宗研究》(2002)、《浙江思想學術史:從王充到王國維》(2005)、《傳奇王陽明》(2010)、《老子研讀》(2015)、《先秦儒學廣論》(2015)、《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通往聖人之路(修訂版)》(2018)等。古籍整理著作多種,如《王陽明全集》(1996、2001)、《鄒守益集》(2007)、《楊簡全集》(2015)等。

精彩書評
★陽明心學是對堯舜以來以「中」為實質之「道統」的創造性繼承。人皆有是心,是心學之所以建立的本原性根據。它以儒學為本根,圓攝道釋之要義,直以生命實相為根基,以價值實現為目的,以心身一元的成己成物為現實途徑,充分彰顯了生命本有的自在、自由及其渾然天成。
本輯論文視域宏大,義理宏深,學風嚴謹,正可為今日某種汪洋恣肆的無根無邊之說匡謬正俗。「東亞心學研究」新欄目之創辟,則表明陽明心學是東亞社會可以追溯的共同文脈之一,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東亞社會文明根性之共相。
誠然,心學關乎人的本原性實在及其價值實現,而與一切虛玄幻相之說無涉。知行合一是心身一元的經驗表達,致良知則是人格圓成的根本途徑。「致良知」之實,即是「致中和」。中和之極點,攝萬古於一念,統六合於一心,融萬物於一體,現大道于當前。
——董平

目錄
儒家心學研究
心不違仁與富貴為人之所欲——孔子心學與共同富裕的理想
中國心學工夫論中的「實事」
宋明儒學名稱概念的歷史演變及其關係考辨
楊慈湖的心學特色
陽明心學研究
論王陽明心學格局的形成
心之本體與成德境界——從「孔顏樂處」看陽明心學的「樂」與「學」
試析王陽明的「說貞之道」
「天泉證道」在王畿思想中的位置
從陽明心學看當代「心靈領導」的趨勢及其意義
近代心學研究
羅澤南對朱子、陽明二學的辨析
論陽明心學在近代中國的重振與發展——以「心力」為核心的考察
東亞心學研究
王陽明學說與東亞文明的發展——2021陽明心學大會「天泉會講」開幕致辭
西田哲學中的陽明心學影響考——以《善的研究》為中心
性理學中本性實體化的遠因及其樣狀
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其思想內容
學術信息
傳承陽明心學助力共同富裕——2022世界陽明學大會會議綜述
立足時代潮流弘揚陽明心學——2022陽明心學大會「天泉會講」綜述
編輯後記

精彩書摘
編輯後記
錢 明
2022 年是王陽明先生誕辰550 周年紀念,紹興市人民政府與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圓滿舉辦了第三屆陽明心學大會,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則順利完成了本輯的編輯工作,為陽明先生誕辰獻上了兩份厚禮。
本輯設有四個學術專欄:「儒家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陳衛平、湯穎的《心不違仁與富貴為人之所欲—孔子心學與共同富裕的理想》、陳立勝的《中國心學工夫論中的「實事」》、連凡的《宋明儒學名稱概念的歷史演變及其關係考辨》和徐儒宗的《楊慈湖的心學特色》四篇論文;「陽明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李承貴的《論王陽明心學格局的形成》、李旭的《心之本體與成德境界—從「孔顏樂處」看陽明心學的「樂」與「學」》、王永年的《試析王陽明的「說貞之道」》、山路裕的《「天泉證道」在王畿思想中的位置》和張崑將的《從陽明心學看當代「心靈領導」的趨勢及其意義》五篇論文;「近代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張天傑的《羅澤南對朱子、陽明二學的辨析》和朱義祿的《論陽明心學在近代中國的重振與發展—以「心力」為核心的考察》兩篇論文;「東亞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徐興慶的《王陽明學說與東亞文明的發展》、趙熠瑋的《西田哲學中的陽明心學影響考—以〈善的研究〉為中心》、辛正根的《性理學中本性實體化的遠因及其樣狀》和李紅軍的《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其思想內容》四篇論文。
這十五篇論文,既有傳統儒家心學,又有宋明新儒家心學,還有近現代心學和東亞心學。上述內容以孔子心學、心學工夫論、慈湖心學、陽明心學等為重點考察對象,對儒學中極為豐富的心學思想資源作了多視角、多層面的探查和發掘。各文主旨不同、方法各異,或側重宏觀理論,或偏重現實問題;或考辨文獻,或量化分析。其中新設「東亞心學研究」專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徐興慶的《王陽明學說與東亞文明的發展》是為陽明心學大會之「天泉會講」所致的開幕詞,加上韓國成均館大學校教授辛正根和日本學者山路裕的兩篇論文,使我們能藉助「他者」的視角觀察心學的核心價值和義理結構,細細品來,可知作者志趣與情愫。
本輯中的其他論文則涉及頗為廣泛的內容。心學之共性,有目共睹,解面甚廣;心學之個性,顯而易見,收穫不菲。各位作者各以其獨特視角而進入了一個公共的學術領域,從而使本輯以不多的篇幅呈現給學界相當厚重而又廣闊的學術涵容度。不過作為執編,竊以為即使在心學熱如火如荼的當下,依然是儒家心學談得多,佛道心學談得少,尤其是那種深入骨髓的解剖式分析和比較性透視仍顯不足,亟待填補。
2023年8月8日

前言/序言
2022年是王陽明先生誕辰550周年紀念,紹興市人民政府與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哲學史學會圓滿舉辦了第三屆陽明心學大會,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則順利完成了本輯的編輯工作,為陽明先生誕辰獻上了兩份厚禮。
本輯設有四個學術專欄:「儒家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陳衛平、湯穎的《心不違仁與富貴為人之所欲——孔子心學與共同富裕的理想》、陳立勝的《中國心學工夫論中的「實事」》、連凡的《宋明儒學名稱概念的歷史演變及其關係考辨》和徐儒宗的《楊慈湖的心學特色》四篇論文;「陽明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李承貴的《論王陽明心學格局的形成》、李旭的《心之本體與成德境界——從「孔顏樂處」看陽明心學的「樂」與「學」》、王永年的《試析王陽明的「說貞之道」》、山路裕的《「天泉證道」在王畿思想中的位置》和張崑將的《從陽明心學看當代「心靈領導」的趨勢及其意義》五篇論文;「近代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張天傑的《羅澤南對朱子、陽明二學的辨析》和朱義祿的《論陽明心學在近代中國的重振與發展——以「心力」為核心的考察》兩篇論文;「東亞心學研究」專欄收錄了徐興慶的《王陽明學說與東亞文明的發展》、趙熠瑋的《西田哲學中的陽明心學影響考——以為中心》、辛正根的《性理學中本性實體化的遠因及其樣狀》和李紅軍的《陽明學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其思想內容》四篇論文。
這十五篇論文,既有傳統儒家心學,又有宋明新儒家心學,還有近現代心學和東亞心學。上述內容以孔子心學、心學工夫論、慈湖心學、陽明心學等為重點考察對象,對儒學中極為豐富的心學思想資源作了多視角、多層面的探查和發掘。各文主旨不同、方法各異,或側重宏觀理論,或偏重現實問題;或考辨文獻,或量化分析。其中新設「東亞心學研究」專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前校長徐興慶的《王陽明學說與東亞文明的發展》是為陽明心學大會之「天泉會講」所致的開幕詞,加上韓國成均館大學校教授辛正根和日本學者山路裕的兩篇論文,使我們能藉助「他者」的視角觀察心學的核心價值和義理結構,細細品來,可知作者志趣與情愫。
本輯中的其他論文則涉及頗為廣泛的內容。心學之共性,有目共睹,解面甚廣;心學之個性,顯而易見,收穫不菲。各位作者各以其獨特視角而進入了一個公共的學術領域,從而使本輯以不多的篇幅呈現給學界相當厚重而又廣闊的學術涵容度。不過作為執編,竊以為即使在心學熱如火如荼的當下,依然是儒家心學談得多,佛道心學談得少,尤其是那種深入骨髓的解剖式分析和比較性透視仍顯不足,亟待填補。
《中國心學》已創辦三年有餘,還處在培育階段,其間遇到的困惑和糾結自不待言,全憑各位學術委員和廣大讀者的關愛和支持,也離不開眾多撰稿人及編輯的努力。《中國心學》要辦得更好、更久,還需多多仰仗諸位!
最後,要特別感謝商務印書館李艷華女士!本輯得以順利出版,是以李女士嚴謹的學術態度、負責任的工作精神及其所付出的諸多心血來保證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