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精講 張其成 97875455787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天地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精講
ISBN:9787545578768
出版社:天地
著編譯者:張其成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761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將傳統智慧精華帶入尋常百姓家
張其成教授擅長將深奧的易學、易理講解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特別注重結合現代生活實際需要,運用《周易》智慧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2 文白對照,逐句精講,一讀就懂的大智慧
吸取古今易學研究精華,逐字逐句加以講解,既有對古人生活情境及思維方式的合理還原,也有對現代生活場景如何適用古人智慧的點撥:原文+代表性傳統觀點+現代解讀+應用實例+小結。
3 對《易經》智慧的提煉和升華,《周易》思想的精髓所在
《周易》=《易經》+《易傳》。《易傳》是對《易經》智慧加以解讀、提煉和升華的早期文本,也是後世解讀《易經》繞不過去的權威文本。《易經》偏於術,《易傳》偏於道,所以《易傳》是《周易》思想和易學、易理的精髓所在,要向《周易》學智慧,就不能不學習《易傳》。
4 先秦哲學寶塔上的明珠
作者認為《易傳》是對先秦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思想的大融合、大發展,認為《易傳》是先秦思想集大成的成果,是先秦哲學的巔峰之作,《易傳》所提煉的易道滋養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和燦爛文明。"

內容簡介
"人處在困境中應該如何突圍?
怎麼應對現代社會的心理壓力?
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怎麼做到心靈寂然不動?
哪九種品德可以用來戰勝困難?
哪三種修為可以讓人抵達完美境界?
《易傳》是對《易經》的解釋,包括《彖傳》《象傳》《文言傳》《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繫辭傳》各分上下篇,一共七種十篇,又稱「十翼」。《彖傳》《象傳》《文言傳》三種分散於《易經》六十四卦相應的卦爻辭之後,《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四種為獨立篇章。本書即是對《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的逐句詳解,並將其中的易學易理及相關背景知識講解得透徹生動,內容平實而有趣。
張其成教授精研易理四十年,擅長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將深奧的易理講透講通,將難懂的天道、地道與人道講得通俗易懂,並且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實際應用易學智慧,去捕捉稍縱即逝的機會,衝出防不勝防的困境,解決層出不窮的問題,獲得成功,創造幸福。"

作者簡介
"張其成,著名國學專家,現代易學家,中醫文化學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張其成中醫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蘇州太湖書院院長,國家非遺「張一帖」醫家第十五代傳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政協委員。
先後獲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國際易學伯崑獎,湯用彤國學獎,北京大學教育貢獻獎,北京中醫藥大學zuiju影響力成果獎。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研究」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易學文化研究、全解國學經典、國學養生、中醫思想文化四個系列學術專著40餘部,主編《易學大辭典》《易經應用大百科》《中醫哲學基礎》《中醫文化學》等,其中18部著作獲學術著作獎、科普著作獎或暢銷書獎,1部著作獲美國東亞人類學會優秀圖書獎,3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精彩書評
"張其成所推崇的以《易經》為首的國學五經確實值得我們現代人認真加以精讀,他的講解通俗易懂,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樓宇烈 (北京大學教授 )
張其成的學問根底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在《周易》。他是以《周易》為核心,貫通了儒釋道醫,見解獨到,精彩紛呈,十分難得。
——錢超塵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易經》是中華第一經,也是最難讀的一部經,可是經過張其成教授輕鬆、幽默的講解,就把這層神秘的面紗揭開了,露出了美妙而純真的面容。這部最難讀的經變成了zuirongyi的經了。
——白燕升 (著名主持人 )"

精彩書摘
"文摘
繫辭傳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天在高處尊貴,地在低處不賤
《繫辭傳》在《易傳》七種十篇中學術成就最高,哲理性最強,它是對《易經》的通論,也就是整體論述。
歷史上有一個奇妙的時代,那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尼連禪河邊一位王子在菩提樹下打坐,當他睜開眼睛仰望星空,頓然開悟,於是就成為釋迦牟尼佛。愛琴海邊,一位商人走在曠野之間,抬頭仰望天空,看著滿天星斗,一不小心摔到坑裡,他向無盡蒼穹發出了一聲吶喊,於是他成為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泰勒斯。而在黃河岸邊,一位老者帶著弟子,行囊中裝著沉重的《易經》簡書,他抬頭凝望著高高的天空,很久很久,突然大聲說出一句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後世弟子把他論《易經》的話記錄下來,就叫《繫辭傳》。
《繫辭傳》的「系」是什麼意思呢?「系」為系屬、隸屬、歸屬的意思,「繫辭」就是把文辭歸屬在爻卦的後面,《繫辭傳》就是把文辭放在六十四卦後面,對六十四卦來一個總論述。
《繫辭傳》分為上、下兩篇。我們先來學習《繫辭傳上》的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
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
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
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
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
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
這一章很重要,開門見山,一開頭就講乾坤是怎麼確定的。乾坤是《易經》的核心,知道乾坤的來龍去脈,也就知道了《易經》的來源。乾坤是怎麼確定的呢?一開頭八個字就交代清楚了:「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一句很簡單,很多人是這麼理解的:天是尊貴的,地是卑賤的,乾卦和坤卦的位置就確定了。這麼理解就錯了!因為這裏的「尊卑」不是尊貴和卑賤,而是客觀的描述,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尊卑」是「高低」的意思。
我們看后一句就明白了,后一句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裏「卑」和「高」相對,說明「卑」就是低。我曾經說:我最大的優點就是自卑。這不是開玩笑,是真的。「自卑」出自於《中庸》。《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可見這裏的「卑」就是低。《繫辭傳》開頭說的「天尊地卑」也是這個意思,天高地低,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是客觀描述,並沒有貴賤之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是高的,地是低的,乾和坤就確定了。天地-乾坤的定位非常重要,「位」就是空間,乾坤的確立源於空間定位,這一定位其實就奠定了中國文化的特性,也奠定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西方有一個哲人說「人是被拋入世界的」,人從母親子宮這個空間被拋入另一個大的空間,人離不開空間,所以始終都是被包圍的、被束縛的。但我們的先哲卻說人出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一高一低,腳踩大地我們會感覺踏實、親切,仰望天空我們會感覺溫暖、光明。天地兩種能量護佑著我們的生命,從天高地低演化出乾坤文化。
中國文化就是乾坤文化,也就是陰陽文化。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正如《周易·象傳》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的意思是:天的運行是剛健的,所以君子要按照天道來自強不息;大地的氣勢寬大和順,所以君子要按照地道來厚德載物。
乾卦的「自強不息」和坤卦的「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兩大精神,也是做人做事的兩大基本法則,那就是一剛一柔,一儒一道,要剛柔並濟,儒道互補。從空間的高低引申出來的兩大精神:自強不息,是讓我們剛健、奮發、向上;厚德載物,是讓我們包容寬厚、居下不爭、自然無為、謙虛謹慎。自強不息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厚德載物是道家的基本精神。所以,一乾一坤,一剛一柔,一儒一道,一個自強不息,一個厚德載物,兩者都做到了,至少可以成為君子。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二句:「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高和低一經排列,貴和賤就定位了,就有了貴賤的區別了。「卑高以陳」的「以」通「已」,「陳」就是陳列、排列。慢慢地,就有了我們今天都知道的兩個詞「高貴」「低賤」。
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原本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為什麼會演變出高低貴賤的不同呢?我們揣摩一下人的心理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人站在大地上,大地在我們的腳下,距離我們很近;天空在我們頭上,高高在上,距離我們很遙遠。高低遠近,本來是客觀的自然存在,無所謂貴賤,但我們都有一種心理,越是遠的東西越珍貴。為什麼?因為越是遠的東西越得不到,比如男女在戀愛的時候,越難以求到就越珍惜,距離產生美。《詩經·蒹葭》就描述了這種意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河邊蘆葦蒼蒼,深秋的露水結成霜。我所尋找的那個人,就在河水那一方。在水那一方的那位美人,「宛在水中央」,彷彿就在那水的中央,因為看不見或者看不清,就會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從而產生一種尊重和敬畏的心理。
從天和地的高與低,到事物的遠與近,再到虛空與實在,可以推測出乾坤——天地宇宙的道理。
我們再從天與地的功能看,是天主宰大地還是大地主宰天呢?當然是天主宰大地,天上的太陽給了大地光明,天上的雨露滋潤著大地萬物,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地上才有了春夏秋冬。天給了大地以無私的愛,同時天也會給大地以懲罰,比如:天持續下雨,大地就會發洪水;天不下雨,大地就會有旱災;天打驚雷、刮狂風,大地就會有受災。
從這個角度說,天是尊貴的,地是卑微的。所以大地要尊崇天,大地上的人也要尊崇天。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謙卑的地位,人人都要有感恩心,感恩天對我們無私的愛;人人都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對我們的懲罰。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個人有了敬畏心,就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一個敬畏天道的人,就會順應天道,按天道來做人做事,就會懂得怎樣愛他人,品德就會高尚起來,自然就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慢慢地就會成為一個高貴的人。反之,不按照天道來做,不敬天愛人,躺在地上等別人的施捨,自私自利,自然就會成為大家討厭的人、憎惡的人;哪怕這個人腰纏萬貫,有權有勢,在大家眼裡,他仍然是一個卑賤的人。所以叫「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因此,尊崇天道也就成為中國人的最高信仰,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常懷敬畏之心。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就是要敬畏天道,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中國文化敬畏天道,敬天法祖,敬天愛人,順應天道,順應自然。我們做人做事第一就是要衡量一下是否符合天道。中國人的這一信仰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曆數千年而不衰。
這裏我還要再說明一下,大家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原文是「卑高」(低高)排列,而不是「高低」,按照古漢語前後呼應的語言習慣,「低高」對應「貴賤」,是不是在說低的反而尊貴,高的反而卑賤?是的,道家就是這麼理解的。老子就崇尚低處,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往低處流,不要爭高,越是低的地方反而越高貴,人如果低姿態了,他就是高境界了。
所以決定一個人的貴賤,不是按照出身地位決定的,而是按照靈魂來決定的。有的人出身很卑微,但品德高尚,他照樣是一個靈魂高貴的人。比如浙江寧波白鶴派出所,有一天忽然走進來一個拾垃圾的人,他二話不說就拿出一大袋錢,交到民警手裡。他一邊掏錢,一邊說:「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雪蓮花』助學計劃,我也想捐點錢。」考慮到自己的身份,他又補充說:「錢是正規途徑來的,請放心交給貧困學生。」而有的人開豪車,穿名牌,目中無人,趾高氣揚,甚至橫衝直撞,蠻不講理,沒有素質,沒有道德,那就是一個靈魂卑賤的人。
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大學一位教授,為了爭一個學會的副會長給另一位教授寫的絕交信。看了之後,特別感慨。我想,如果好好領悟《繫辭傳》開頭這兩句話,就不會為了一個學術頭銜爭得這麼難看了。看來對高低和貴賤,要徹底搞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以地位高低為貴賤,有的人以靈魂高低為貴賤,這是價值觀的不同;有的人要做人上人,有的人要做平常人,這是人生觀的不同;有的人敬畏天道,有的人害怕權威,這是世界觀的不同。希望我們能慢慢領悟「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話的真諦。
動靜有常:萬事萬物恆常不變的規律
下面接著講解第三句:「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動和靜是恆常的,剛和柔就由此確立了。運動和靜止是有規律的,是符合「道」的。在老子《道德經》中「常」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又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按照動靜的常道就可以區分出剛強和柔弱。
從天地、高低、尊卑、貴賤,得出了動和靜,剛和柔,這裏並沒有明說天和地誰是動的誰是靜的,誰是剛的誰是柔的。但根據古漢語前後呼應的規則,我們知道:天是動的,是剛的;地是靜的,是柔的。我們只要抬頭望天,就會看到天上的雲彩在隨風飄散,天上的太陽、月亮每天都在升起、落下,而我們卻感覺不到大地在動。再看天是剛強的,地是柔弱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運動的東西總是主動的一方,靜止的東西都是被動的一方,天是運動的,所以是剛強的,地是靜止的,所以是柔弱的。
這就是類比思維,我們要學會這種思維。中國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