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中的法國 (全3冊) 9787572020865 丹尼爾.羅什(Daniel Roche)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教育
NT$1,2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啟蒙運動中的法國 (全3冊)
ISBN:9787572020865
出版社:上海教育
著編譯者:丹尼爾.羅什(Daniel Roche)
叢書名:歷史之眼
頁數:82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4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細微之處看啟蒙時代
法國啟蒙運動的百科全書
年鑒學派第三代代表人丹尼爾·羅什代表作
傅雷翻譯獎獲獎作品

內容簡介
18世紀正好位於兩個世界的中間。一方面,它仍然在受約束的狀態下按照傳統節奏發展,依託國家與宗教的古老聯合。位於社會頂端的是國王,也被視為宗教領袖,他是政治的主要決策者,他的人民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但與此同時,一種新的時空體系形成了:鍾錶時代的到來取代了教堂神聖的計時方式,對時間和空間的控制正在改變著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一個基於貿易和商業的發展、擁有大型港口和商業城市的社會正在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包容、不斷變化的法國正從法蘭西內部崛起。她要求建立自主的人類秩序,其中個人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稅收、司法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這種社會和政治衝突有助於形成公眾輿論:國王和宮廷備受詬病。那時的人們是如何理解世界的這種變化?他們如何成為這場巨變的參与者?當社會逐漸去宗教化時,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和習慣又是如何改變的?《啟蒙運動中的法國》一書將帶領我們深入現代性的根源,在精彩的閱讀中回顧這個頌揚貿易,崇尚自然、科學和進步的時代,一個相信所有人終將幸福的時代。

作者簡介
丹尼爾·羅什(Daniel Roche),著名的法蘭西學院教授,當今最負盛名的法國歷史學家之一。羅什是研究18世紀的專家,年鑒學派第三代代表人,按照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的說法,這代人將他們的興趣「由地下室轉向了閣樓」,即從經濟史轉向文化史或上層建築。羅什的研究主要涉及書籍和閱讀的歷史、城市史以及物質文化史,著有《外省的啟蒙時期》《日常物品的歷史》《啟蒙運動中的法國》。

目錄
目 錄
第一部分 時間、空間、權力 認識法國/ 1
第一章 認識法國 / 3
認識這個王國 / 6
地圖和國土:空間的認知 / 9
認識人民 / 21
第二章 支配空間 / 40
公路與水路:交流的策略 / 43
穩定性 流動性 影響 / 58
第三章 時間與歷史 / 83
人文時間 / 87
歷史學家的時間 / 103
第四章 兩個法國: 農民的王國和商人的王國 / 127
農民的王國:穩定性的結構 / 130
開放的可能性 / 143
第五章 商業的王國: 特權文化與商業文化 / 167
商業的飛躍:變化的結構 / 170
商業文化 商人文化 / 191
第六章 熔爐般的城市 / 209
影響 背景 人口 / 212
城市變化:從功能到文化 / 223
印刷品在都市 / 237
都市政權:凝聚與對立 / 246
第七章 有序的王國: 巴黎和外省 / 250
巴黎—馬賽:中央集權君主制 / 253
從中心到外圍:群體的職能 / 265
外省人與外省 / 281
第二部分 權力與衝突/ 295
第八章 國王與臣民 / 297
國王和王室 / 303
皇家慶典 / 313
舊制度的政治空間 / 326
第九章 國王與人民 / 337
稅收與饋贈 / 339
從榮耀到和平 / 350
公正 安全 救助 / 360
第十章 叛亂的終結 / 373
人民及其形象 / 375
人民及其代表者 / 388
民眾的抗議和道德協調 / 399
第十一章 上帝 國王 教會 / 414
教會力量:權力意識與排斥異己意識 / 417
詹森教派與共同利益的衰減 / 429
啟蒙運動與天主教教義:宗教與社會 / 441
教會的教育學:護教論的局限 / 449
第十二章 精英與貴族 / 455
等級與特權:想象中的現實 / 457
貴族與自由 / 467
貴族與財富 貴族與精英 / 476
第十三章 公共空間 / 487
從教育到社交 / 492
從文化社交到新政治文化 / 502
第十四章 國家危機 社會危機 / 520
攝政時期 / 524
全體法官與國王 / 534
國王與輿論 / 545
第三部分 啟蒙運動與社會/ 555
第十五章 絢麗的生活 / 557
絢麗的生活 / 559
自然成就 / 571
科學新希望 / 581
第十六章 個人自由 / 594
家庭 權威 個人 / 596
認可利潤 解放個體 / 606
觀念的表達:自由和平等 / 616
第十七章 消費和服飾 / 628
消費的發展 / 632
關於奢侈品和消費的論戰 / 643
《百科全書》:消費和技術 / 660
第十八章 非神聖化 世俗化 啟蒙運動 / 663
宗教危機 新的宗教思想 / 666
幸福 能量 隱憂 / 682
啟蒙運動的其他方面:另一個世界 / 693
第十九章 知識的物質化 事物的抽象化 / 697
財富消耗 消費模式 / 700
美食愛好的曙光 / 708
裝飾品的消費 / 724
第二十章 巴黎: 啟蒙運動之都 / 736
巴黎的容量:空間與時間 / 738
傳統與身份 / 744
制約和影響:政治與文化 / 756
譯名對照表/ 774
譯後記/ 799

前言/序言
序 言
皮埃爾·古貝爾曾戲言道:「法蘭西國王的遺體為編年學勾畫了一條條清晰的邊界。」然而,此番見解已遠遠超出了歷史學家的探索範疇,因為歷史學家們渴望的是在他們所研究的那個歷史時段里找出某種邏輯關聯。君主之死是全社會思考的問題。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國王去世便是對他的統治進行盤點之時,也是權衡革新之可能性的時刻。重溫關於這些事件的記錄能夠幫助我們了解舊時代的政治關係,以及在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這種政治關係是以何種方式演變的:超乎事件本身,顯露的是一個社會的危機。
先來聽聽聖·西門是怎麼說的。他記錄了路易十四去世時的情形,那是在一段漫長而焦慮的時期臨近尾聲時。1715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在他的《回憶錄》中花費的筆墨最多。還是這一年,耐心的和焦急的人們共同期待著一件大事,這個事件的爆發使宮廷和王國的天空都變得陰暗起來:
8月31日星期六,晚上和白天的情況都極其糟糕,連短暫的意識都很難得。壞疽已經感染了膝蓋,直至整個大腿。曼恩公爵夫人派來了聖·埃尼昂神甫,他醫術高明;人們給國王用了他推薦的葯,這種葯治療天花是很有效的。醫生們不會不贊同,因為再也沒有什麼希望了。將近晚上11點時,國王的情形非常不好,大家甚至在為他作臨終祈禱。醫療器械又使國王恢復了意識。他開始背誦經文,聲音洪亮,透過眾多教士及室內所有的聲音都能聽得見。誦經過後,國王認出了羅昂紅衣主教,就對他說:「到了主教最後賜福的時候了。」那是國王與之交談的最後一個人。「現在和臨終時,」國王反覆念叨了好幾遍,然後說,「哦,我的上帝,來幫助我!快來拯救我!」這是他最後的話。一整夜都沒有知覺,漫長的彌留狀態一直持續到1715年9月1日星期天早晨8點15分。這一天,距離他77周歲還差三天;這一年,是他統治王國的第62年。
接下來是簡短的生平回顧,強調其統治時間之長。然後,我們必須耐心翻過400頁才能讀到後面的記錄,敘述過程一筆帶過:國王的遺體被送往聖丹尼教堂,接著是葬禮;葬禮已經簡化成了「最普通的那種,為的是節省開支,減少麻煩,避免長長的儀式」。
這段記錄引出了幾點思考。首先,就記錄本身而言,即使那是從一堆錦文華章中摘取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它仍然不足以概括作為敘述1715年事件指導思想的歷史哲學和時間哲學。然而,它卻凸顯了事件的本質:在眾人眼裡,國王的死乃是舉國之殤,這一點與現在依然很普遍的習俗是一致的;國王的死是死的典範,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他始終遵從教會的規範,他作為基督教徒被接受,並且經受了最後的禮儀。此外, 國王還賦予王國一種順從神意的歷史感。這個片段記錄的是攀登天國 之路的最後一幕,文中反覆使用「永不」「最後一次」等字眼來加強語氣, 使字裡行間透露出喪禮的氛圍。在此基礎上,記錄的中心集中在了對集體、王國和民眾具有決定意義的目標上,他們的前途和財富都與這位君主的消失有直接關係。《回憶錄》作者還向所有人闡述了通往天國之路的神秘力量和現實力量。在這裏,關於權力的那種古老的、基督教式的、絕對的概念完全得到了認同,同時也受到了質疑。未來將是最好的審判者。
當政權傳到路易十五手上時,他在凡爾賽的陽台上患了傷風感冒。 對君主的統治進行總結是這位《回憶錄》作者創立的一個傳統;尤其是他還倡導必須參照人的精神狀況,並以此作為呼喚尚在啟蒙中的輿論公正性的重要手段。我們都知道,這篇記錄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路易十四的悼念者除了他的低級侍從和忙於政體事務的人(這裡是指最正統的教士和反詹森教派者),不太有其他的人」宮廷里照例上演著喜劇, 巴黎則呼吸著人們期望已久的「某種自由」的空氣。不僅如此,「那些沒落的、頹喪的、陷入絕望的外省人先是鬆了一口氣,隨後快樂得戰慄不已;國會慶幸自己得到了解脫;破產的、不堪重負的、絕望了的人民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他們感謝上帝讓他們實現了自己最強烈的願望」。就這樣,《回憶錄》的重要意義最終得以展現,它構成了那一段特殊歷史的核心內容。虔敬的聖徒傳記和君王身後錄及在平常年代所要遮掩的東西, 在那裡都有披露。這本《回憶錄》收集了當時上流社會的經驗,體現了聖·西門周期循環的時間觀及其相應的宗教思想,表達了他對人類歷史的悲劇性理解,那是一個超越時間的圖解:「一切只是一個循環,一個周期。」死亡總是意味著永恆,然而它還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序幕。
1715年,聖·西門40歲,他將在新時代的群情激昂中死去。作為一個17世紀的人,一位在公共舞台上失望了的演員,聖·西門記錄的歷史 向我們傳達的是舊時代的世界觀,然而他卻「揭示了路易十四的奢華之謎」,孟德斯鳩後來如此評說。通過他的記錄,聖·西門將一種方法留給了未來的歷史學家,那就是如何理解事物變化的起因:權力的顯赫象徵,即使在它迫於各種壓力開始瓦解的時刻依然存在。
此後不到60年,路易十五的喪禮更無奢華可言。與已經贏得了一定讀者、具有很強觀察力的聖·西門小公爵相比,韋里神甫同樣熟悉宮廷。他是一位思想自由、學識淵博的經濟學家,只是他缺乏那種魔鬼般的才華,也不具備偉大的回憶錄作家應該有的文筆。但是他同樣觸及了事件的本質,因為他也記錄君主的死亡,而且工作規模更大。這位神甫記錄的並不是君主統治的某幾個片段,或者君主一生的赫赫戰功。他的願望並不是要將某一君主統治的終結放在一個永恆的層面上來思考,或者 讓它接受一面絕對「真實的鏡子」的檢視,他要做的是將君主個人的品格置於實現某一進步事業的進程中。因此,他寫道:「在路易十五去世之後,布豐、伏爾泰、讓·雅克·盧梭仍然存在。」像以前一樣,國王的訃告又一次凸顯了未來的不確定性。然而這一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理 由對君主的業績作一番總結。
如果將他的死與1744年他在梅斯重病的危險相比,統治者應該從中得出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一位負責致悼詞的人說,人民沒有權利不順從,但是如果處於昏君的統治之下,他們有權保持沉默。教會的沉默是史無前例的。在他生病期間,到處都在公示40小時的禱告,但是到處的教堂都寂靜無聲。不 過,外省和巴黎都只有一個共同的願望
他接著記錄了對路易十五去世的看法,我們可以將韋里的記錄與曼杜神甫的記錄作一番比較,他是國王的聽罪司祭;也可以與年輕的利昂庫爾公爵留給我們的記錄作對照。所有記錄的中心內容都是國王領受臨終聖事,國王的相對美德和基督教的勝利在他們的記錄中基本得到了肯定。韋里記錄了從博爾德醫生和艾吉永公爵那裡了解到的內情。 根據他的記錄,國王領受臨終聖事時情緒穩定,因為他對天花帶給他的病痛已經沒有了知覺。從4月30日星期六至5月10日星期二,國王進入彌留狀態。這段時間主要敘述了兩件事情:臨終敷聖油的經過,以及杜巴利伯爵夫人被驅逐出境。客觀事件壓倒了一切政治評述。關於 國王的宗教信仰,或許不應該有什麼疑問,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這竟然是 一件新鮮事,而且可以成為討論的主題。在韋里的記錄中,這種含混而不確定的氛圍得到了強調。這位神甫沒有記錄國王臨終時的情形,他更願意對國王去世所引起的反響進行更宏觀的描述。
國王於5月 10日星期二去世。由於患的是這種病,他的遺體嚴重腐爛,不得不儘早下葬。緊接著,星期四,國王被運往聖丹尼,放進了墓穴,沒有儀式。他只帶走了任何一位君主都能得到的悼念,以及他身邊幾個人對善良主人的緬懷。他為人確非常溫和:他生性易怒,卻總能控制怒火,他擁有這樣的美德真是非常公道。在他生病的那些日子,在公示祈禱的那段時間,教堂里冷冷清清,這是人們對國王的死表示無動於衷的前奏。「無動於衷」這個詞或許並不確切。實際上,他的死讓多數大臣和民眾感到欣喜。然而,幼主的前景想必令人擔憂, 因為20年來,人們從未發現任何跡象表明他有統治國家的能力。
從這段記錄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客觀事實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