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自我-中國歷史上的個人記述 伊沛霞 張聰 姚平 97875732076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古籍
NT$33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書寫自我-中國歷史上的個人記述
ISBN:9787573207685
出版社:上海古籍
著編譯者:伊沛霞 張聰 姚平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3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史愛好者、研究者
今天,即使是相對默默無聞的人也會書寫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知道,一定有讀者對自敘性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感興趣,尤其是,如果這些故事能把他們帶進一個與他們身處的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近代以前的中國,文人們很少寫長篇回憶錄,甚至連以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經歷為中心的短篇文章也很少見。但他們留下的個人記述卻很值得一讀。
本書收集了50位作者的作品,共分為29章。最早的是西周時期的一篇簡短的青銅銘文,末篇是晚清政治家、學者曾國藩在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所寫的一組書札。書中涉及的作者之中,在政治、文學或學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不超過一半,有些作者甚至未能留下姓名。女性作者的文章只有九篇,這也反映了識字率、教育程度和出版狀況的現實。
我們邀請讀者以任何順序閱讀這些自敘文本,因為每篇陳述都可以獨立存在。不過,按時間順序閱讀也理所當然,因為這樣會展現出一幅以個人為中心視角的中國歷史圖景,它也更能通過展示人們如何不斷探索在寫作中表現自己的方式來凸顯文化的變遷。

內容簡介
有很多原因讓中國古代的人們提筆書寫自己:讓親人知道自己的近況,記錄旅行中的經歷,為自己辯護、抱不平,表達對個人能力的驕傲或對生活的失望,抑或解釋著書立說的緣由。許多寫作者會用幽默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缺點,而那些為子孫後代寫作的人,則往往採用嚴肅的語氣。一些人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些則用散文。
此書選取了西周至清末3000年間50位作者關於"自我書寫"的作品,分列在29個話題之下。這些作品講述的故事,往往生動且引人入勝。它們的作者包括男性和女性,既有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有些相當簡短,另一些則要長得多。這些作品將引領讀者走近他人的世界,並激發大家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包括自我意識的覺醒、與他人的聯繫、家庭生活的情感基調,以及各級官員的關心照顧,等等。每個話題均有一篇導言和拓展閱讀書目,可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理解這些作品。

作者簡介
伊沛霞(Patricia B Ebrey),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歷史學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主編。主治宋史,尤重社會史、家庭史。著有《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宋徽宗:天下一人》等。2014年榮獲全美歷史學會終身成就獎,2016年入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20年獲美國亞洲研究協會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
張聰,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宋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著有《行萬里路:宋代的旅行與文化》《家庭·鄉里·朝堂:北宋士人與孝道》等。
姚平,美國伊利諾大學文化人類學碩士、歷史學博士,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國歷史評論》(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唐學報》(T』ang Studies)等英文期刊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古時期婦女史、墓誌文獻。著有《唐代婦女的生命歷程》《唐代的社會與性別文化》等。

目錄
序言和致謝 / 1
前言 / 1
第一章 一位兒子對母親的敬意——西周青銅器銘文 / 1
第二章 罪與罰——四件案例中的個人證詞 / 5
第三章 一位漢代皇帝接受指責——漢武帝的罪己詔 / 13
第四章 家書抵萬金——三封普通人的信 / 18
第五章 一位自然哲學家的回憶——王充的《論衡》末章《自紀》 / 25
第六章 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鄭玄的《誡子書》 / 35
第七章 一位被掠女性感懷回歸——蔡文姬的《悲憤詩》 / 39
第八章 武將們的自我誇耀——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和曹丕的《典論·自敘》 / 49
第九章 離別之痛——左芬的《感離思》和《離思賦》 / 58
第十章 一位皇帝關於因果報應和素食主義的論述——梁武帝的《凈業賦序》 / 63
第十一章 晚唐文人官員反思退隱生活——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傳》和陸龜蒙的《甫里先生傳》 / 69
第十二章 追思親友——韓愈與韓琦的祭文作品 / 80
第十三章 挑戰世俗羈絆——柳開的自傳 / 90
第十四章 記錄見聞——五種宋代筆記序言 / 98
第十五章 自詠——四位宋人的詩作 / 106
第十六章 南宋使金日記——樓鑰的《北行日錄》 / 112
第十七章 選擇自殺的女性——瓊奴的題壁文和韓希孟的詩作 / 118
第十八章 親歷王朝覆滅——元好問和文天祥的自述 / 125
第十九章 安居——耶律楚材的《貧樂庵記》和謝應芳的《龜巢記》 / 134
第二十章 一位女醫生的生活與職業——談允賢《女醫雜言》序跋 / 142
第二十一章 一位多次嘗試自殺的乖張之人——徐渭的自撰墓志銘 / 149
第二十二章 生活在科舉地獄——艾南英的《前歷試卷自敘》 / 159
第二十三章 一位皇妃的自詠——崇昭王妃鍾氏的琴歌 / 167
第二十四章 經歷重大自然災害——陳其德和蒲松齡觸目驚心的描述 / 177
第二十五章 一個冒充官員的詐騙犯——羅奮鵬的供詞 / 187
第二十六章 一個幕僚飄忽不定的生活——汪輝祖的自撰年表 / 193
第二十七章 讚美親人——妻子致敬丈夫,弟弟感激長姊 / 221
第二十八章 被捻軍俘虜的少年——柳堂記錄長達十五周的苦難經歷 / 228
第二十九章 與家人保持聯繫——曾國藩致其子曾紀澤的書信 / 242

前言/序言
前言
回憶錄是當前非常流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各行各業的名人--演員、運動員、小說家--撰文著書描述他們成名前後的生活。有抱負的政治家也會通過寫回憶錄,向潛在的支持者介紹自己。美國總統在卸任后通常會著書回憶他們的白宮生涯,描述他們是如何處理危機和把握機遇的。那些在他們手下工作過的官員也會記錄自己的經歷。可見,"真相"並不是確鑿無疑的--即使當時身處同一個房間,人們對同一事件的記憶也會不同;讀者也必須考慮到作者會因循私利而歪曲事實。今天,即使是相對默默無聞的人也會書寫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知道,一定有讀者對自敘性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感興趣,尤其是,如果這些故事能把他們帶進一個與他們身處的完全不同的世界。幽默大師也經常大量地以自身經歷為寫作題材,當然,他們調侃的對象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家庭或工作場所,而是那些自己不得不忍受的家庭或工作場所。今天的回憶錄通常都是長篇大論,但雜誌和報紙也經常會刊登以第一人稱撰寫的短篇作品。例如,記者在報道戰爭或災難時,經常會把自己放在事件之中--他們身處何處、看到什麼、與誰交談,以此來展現他們所親身經歷的時刻。這類作品吸引了人們對作為個人的作者的關注,它的流行反映了現代人對自我和真實性的看法,同時,它也借鑒了幾個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學傳統。早期的例子包括小普林尼的書信和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等作品。
在近代以前的中國,文人們很少寫長篇回憶錄,甚至連以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經歷為中心的短篇文章也很少見。但他們留下的自敘卻很值得一讀。這些作品在許多方面與現代回憶錄不同,它們有自己的傳統和歷史,但它們與現代回憶錄也有共同點--個人陳述的直接性。它們幫助我們理解一定歷史時期的自我、人際關係和歷史事件的概念。當然,就像我們讀現代的回憶錄一樣,我們也要帶著審視的眼光來讀這些自敘。並不是所有自稱為個人陳述的作品都一定是完全可信的,況且,書寫自己經歷的人也並不都是完全誠實的。
許多優秀的中國古代自傳文本已被選摘、翻譯成白話文,這類出版物很容易找到。而此書的主旨是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此類個人陳述。我們選擇的作品來自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詩歌、信件、日記、掌故、報告、法律訴訟中的陳述、書籍的序或跋、自撰墓誌,當然還有一些標題為自傳的作品。在選擇時,我們首先考慮的,是那些能帶我們走進歷史或提供生活中生動細節的引人入勝的作品:有些作品關注一個人的一生,另一些則關注一個特定的時刻;一些作品略帶幽默,另一些則十分嚴肅。在選擇過程中,我們把重點放在體現作品的多樣性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男性作品、女性作品,歷史名人作品以及小老百姓的作品。我們還致力尋找有助於闡明中國傳統中自我書寫的歷史和慣例的作品。
本書的每一章都有關於所選作品及其作者的簡短導讀,介紹作者的背景和寫作目的。在此,我們先大致地介紹一些中國自我書寫傳統的基本特徵,以助於讀者將這些章節放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總體來說,周朝和漢朝是自敘文字發展的關鍵時期,但識字率的提高、印刷業的繁榮和文人文化的興盛促使更多人去記錄和書寫自己的個人經歷,這些文字的保存也更為容易,所以流傳至今的後世作品要遠超過前期。
詩歌中的自我描述
也許最常用的表達內心想法的方式是寫詩。《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都可以解讀為個人情感或經歷的表達,不過,除了詩歌內容之外,我們對作者所知甚少。可以說,屈原(約前340—前278)的詩歌開創了自敘文字的一個新階段。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他失寵于楚王,身不遇時,最後投河自盡。他的長詩《離騷》表達了他對自己的命運的感嘆、對自己的品德的辯護,以及對污衊他的人的反擊。這首詩是否真的出自屈原我們不得而知,但它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作,是個人感受的表述,其中著名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和「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都被理解為詩人對崇高理想的激情表達。
十九世紀之前,詩歌一直是描寫自我的主要體裁。其作家和作品數不勝數,其中不少還是女性作家,最早的三位生活在漢代,她們是班昭(45—117)、班婕妤(前48—2)和蔡琰(蔡文姬,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末)。班昭出生於東漢年間極負盛名的學術世家。她的功績包括擔任後宮「大家」、協助父親班彪(3—54)和哥哥班固(32—92)完成《漢書》,她還撰寫了中國帝制時期最重要的女性教育文本之一—《女誡》。在自傳體寫作史上,班昭的《東征賦》佔有重要地位。它描述了作者在公元113年伴隨兒子去河南任職時的一次旅行。班昭寫道: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
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
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
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
在描寫了她不願離開都城的感受之後,班昭陳述了這次旅行的各種經歷:景色的變化、旅途的艱辛,以及她所目睹的百姓的苦難。班昭在路上聯想到了孔子的不幸和辛勞(「念夫子之厄勤」),並感嘆:「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之後,她又補充道:「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
班昭可能希望盡量避免自我憐憫,但在大約一個世紀以前,她的祖姑班婕妤卻並未有絲毫猶豫。班婕妤曾受到漢成帝的寵幸,因而成為其他嬪妃的嫉恨對象。她擔心自己會因宮廷鬥爭而被陷害,便自請去伺候皇太后。她的《自悼賦》從自己進入皇宮、深受皇帝寵愛寫起,隨後描述了自己以古代女德為典範的信念以及失去兒子的悲痛。不過,班婕妤的寫作重心是她失寵后的孤獨生活:
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御兮誰為榮?
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
班婕妤的《自悼賦》是怨女詩傳統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後世很多怨女詩往往是男性借用女性的聲音撰寫的)。另一位漢代女性文人——著名學者司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以自己的語言為這類題材的詩歌開闢新境。身為寡婦的卓文君為了愛情而與司馬相如私奔,此事曾經轟動一時。但多年之後,司馬相如決意娶妾,卓文君對丈夫的背叛深感傷心,她的《白頭吟》哀嘆道: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本書收錄了幾篇這類以詩歌來描述女性生活中的關鍵時刻或戲劇性事件的作品。第七章選擇了兩首傳為蔡文姬所作的詩作。蔡文姬曾被匈奴所虜,後來雖被贖回,卻永遠與兒子分離。第九章和第二十三章是被冷落的宮廷女性——西晉的左芬和明代的鍾氏——的詩作。男性詩人也經常書寫他們的個人生活。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數千篇標題為「自」的詩歌作品(如自嘲、自警、自憐等)。蘇頌(1020—1101)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自傳詩有一個很長的標題: 《累年告老,恩旨未俞,詔領祠宮,遂還鄉閈,燕閑無事,追省平生,因成感事述懷詩五言一百韻示兒孫輩,使知遭遇終始之意,以代家訓,故言多不文》。這首詩是一組家訓,其中四分之三(100行中的74行)的內容是蘇頌對童年到退休的生活經歷的回憶,涉及就學、旅行、歷任官職、哀悼父母和蒙受皇恩。
許多唐宋詩人用詩歌來描繪他們的日常生活、歡樂和悲傷、家庭和朋友、旅行和精神生活、事業和追求。他們常常在詩中思考他們生命中最私人、最隱秘、最快樂、最尷尬或最遺憾的時刻,也會談到一些沉重的話題,諸如貧困、事業挫折、死亡和衰老等(見第十五章)。
序跋中的身世回顧
最早作為書作附文的自傳出於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前145—前86)之手。他的不朽之作《史記》的最後一章《太史公自序》敘述了他自己的生平。這篇自敘開篇于司馬家族在遠古時期的輝煌,其家族在學術和史學方面的豐富傳統,以及司馬遷本人早年的教育經歷。然後他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