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成口述歷史 朱玉成 978754582307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書店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朱玉成口述歷史
ISBN:9787545823073
出版社:上海書店
著編譯者:朱玉成
叢書名: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歷史叢書
頁數:23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5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他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新中國美術研究所和中央美院的學習打下了他紮實的繪畫和造型技藝的根底
他領銜設計了我國贈送聯合國的禮品大型牙雕《成昆鐵路》
他設計和指導了一系列工藝美術精品的製作和生產,作品廣為海內外收藏
他是實幹家,曾任上海工藝美術總公司副總經理,十數家廠的生產一把抓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歷史叢書中的一本。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建館六十余年來,共由歷任市長延聘館員近1200名,為了充分發掘文史館館員群體所特有的珍貴而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保存歷史記憶,該館於2013年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啟動口述歷史叢書編撰項目。朱玉成,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長,上海市第九、第十屆人大代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本書從朱玉成從事工藝美術產品創作、生產和管理,工藝美術人才成長、行業發展深懷熱情,對美學的思考、細心的觀察和高度的責任性等方面述自己的人生經歷,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人生。

作者簡介
朱玉成,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會長,上海市第九、第十屆人大代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馬長林,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上海文史館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目錄
編撰說明
一、年輕時接受的美學啟蒙和教育
1兒童時代的興趣愛好
2家庭的美術啟蒙
3在新中國美術研究所學習
4因畫畫喜結良緣
二、在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
1曲折的大學報考和錄取
2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
3選擇雕塑專業
4反右和大躍進
三、踏上工藝美術之路
1初到北京
2在北京市工藝美術學校當教師
3帶領學生去廣州、廣東石灣實習
4參加社會活動
5學生遇羅錦
6從教師變成工藝美術廠職工
7同著名藝人楊士惠合作
8大型牙雕《成昆鐵路》的創作
9雲南採風
四、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工作
1實現了調回上海的夢想
2參加大型牙雕作品《大河上下》等創作
3進入上海工藝美術公司擔任副總經理
4籌辦上海工藝美術名、特、新產品博覽展
5為基層廠總結經驗
6赴日本等國考察帶來的收穫
7為公司產品獲獎力爭
8參加上海旅遊節彩車評比
9擔任有關評委
10上海工藝美術界人才輩出
11絹花製作達人唐志禧
12從當顧問到完全退休
13對工藝美術創作的思考
五、參加工藝美術方面的社會活動
1受邀擔任上海民盟書畫院藝術顧問
2去浙江臨安評定四大國石
3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展
4參加「民間國寶」評審
5在北京欣賞老同學畫展
6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高峰論壇
7為梅園?投資工藝品當顧問
8擔任紅木傢具標準委員會主任
9參加福建惠安石雕精品評比
10擔任上海創意產品開發中心顧問
11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頒發我終身成就獎
12與《收藏界》雜誌的情誼
13新聞傳媒對我的報道
14參加其他工藝美術活動
六、履行市人大代表的職責
1反映民意和建言獻策
2擔任行風評議和監督員
3行業調研和對策建議
七、在文史研究館參加的活動
1參加外省文化活動
2到外省考察和採風——鎮江、茅山之行
3到外省考察和採風——山東半島之行
4到外省考察和採風——福建之行
八、我的書畫創作
1在新中國美術研究所學習的同學
2從畫連環畫開始
3業餘作畫
4退休后的書畫生活
附錄一
朱玉成年表
附錄二
朱玉成歷年發表的有關工藝美術的文章
附錄三
朱玉成創作的雕塑和書畫作品被有關單位和個人收藏目錄
後記

精彩書摘
1兒童時代的興趣愛好
1933年我出生在上海天潼路一條弄堂里的石庫門住宅。
我的家庭也算是個大家庭,三代同堂,祖父開一家店鋪,專門替人家做金字招牌和店面裝潢,我父親和二叔跟隨祖父在店內幹活。我家不算富裕,但家教很嚴,傳統的與人為善,是家傳之道。我記得很清楚,我母親經常對我說:人要多做好事,你幫助別人,人家也會幫助你,人生總有個因果報應。講到這裏,她老是要講那個我小時候被人救命的故事。
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侵佔上海,很多人逃難,我們逃難到蘇北外公家,那時我只有五六歲。有一次,我在外面玩,突然看見一個年齡跟我差不多的小孩跌進了一個洗水牛的水坑裡,因為不會游泳,拚命掙扎。當時我立即大聲喊叫起來,附近的大人聽到我的喊叫,跑來把這小孩從水坑裡救了起來,因為大人來的及時,小孩入水時間不長,因此得救。說來也巧,後來有一天我在外公的船上玩,小孩子調皮,我在船上跳來跳去,玩得很開心,沒想到跳的時候一不小心,掉在兩條船之間的夾縫中,還好我反應快,用兩隻手臂硬撐住船邊,人才沒有掉入河中,但是畢竟我人小,手臂力量有限,長時間肯定是撐不住的,正在這緊要關頭,此景被上次我幫助過的小孩看見了,他也大聲呼救,叫來了大人,把我從兩條船的夾縫中拉了起來。幸虧他及時呼救,否則我撐不住掉下去的話,十有八九是沒命了,因為人如果從兩隻船的夾縫中掉入水中,多半會沉到船底下,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沒有特別好的水性,是很難從船底下浮出水面的,更不要說我這樣的小孩了。我母親說的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我,所以我心中一直記著這句話:能夠幫人的時候,一定要幫人家。
1941年我開始上小學。我先後讀了三所小學,第一所是弄堂小學,在今天的武定路靠近泰興路上一條大弄堂里,校舍是石庫門房子,樓上樓下作為教室,學生活動在天井或弄堂里,這所小學叫「智民小學」,學校名稱很有個性,這是校長起的名字。在智民小學我讀到四年級,印象較深的有位語文老師,胖胖的,平時穿一件長衫,上課時經常拿著一根藤製的教鞭,如果發現哪個同學上課不專心,或不守課堂秩序交頭接耳,就會用這教鞭往那學生頭上敲一下,嚴重的要用戒尺打手心。有一次,與我同班的我的表弟同其他同學打架,我上去勸架,結果老師以為我也參与打架,我也因此挨了打手心,真是好心幫忙也吃了板子。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同座同學喜歡照小人書上的圖畫進行臨摹,用的都是短短的鉛筆頭,這也許對我後來喜歡畫畫產生影響,後來我也迷上了小人書,像他一樣進行臨摹,一放學就往小人書書攤跑。當時小人書書攤就擺在學校所在的弄堂口,書架就像一張床板大小的盒子,兩邊打開靠檣豎著,上面放的全是小人書,攤主是一位胖老頭。
五年級時我轉到另一所小學,私立「華光小學」,六年級時又轉到私立「大任小學」,在蘇州河邊上,學校條件比較好,有專門的操場,完整的教學樓,還有圍牆,離我家也不遠,在那裡我讀到六年級畢業。
小學畢業后我在大通路(今大田路)上的夏光中學就讀。這是一所私立中學,在現在南京西路王家沙點心店附近,斜對面是一所女中,學校有一棟小洋樓,一個操場,可以打籃球。校長據說是國民黨的一個官員,學校的師資不錯,校長純為教育,不為賺錢,給我印象很好。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英文老師,叫陸正,帶著金絲邊眼鏡,穿著長衫,很斯文,他喜歡刻印章,他在勞作課上教大家刻印章,我由此對刻印章入迷,回到家裡晚上也刻,直到現在,我仍喜歡刻印章。還有一位數學老師叫黃德恆,腳有點跛,但他對數學公式背得滾瓜爛熟,上課時基本上不用教科書。語文老師名字想不起來了,印象中他總是西裝筆挺,個子很高很帥。還有一點陣圖畫老師叫唐濤,廣東人,曾經在陳秋草老師那裡學過畫,他經常幫一些公司搞設計,杏花樓月餅盒上的圖案就是他設計的。班主任是馬燮平,是一位很精明的老師,據說是中共地下黨員。我同班裡的同學相處都不錯,尤其是同比我年長的劉保坤、薛茂松等,一起拜了兄弟。在中學時班主任老師讓我負責班級的黑板報,版面的美術裝飾經常由我來畫。
中學時同班同學有一位叫朱一智的,他是中共地下黨員,我記得我曾幫他刻蠟紙,印傳單。當時我在班上是年齡最小的,所以在政治上很幼稚,不知道這是在幫共產黨做事。後來上海解放后,朱一智因為是中共地下黨員身份,進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擔任領導。當時學校里有不少地下黨員,解放后都公開了身份。我讀到高二時迎來了上海解放,過上了安穩的日子。記得解放前社會上小流氓橫行,隨便欺負人,有的甚至還進行敲詐,有一次我親眼看到在操場上同學在玩籃球時被硬闖進學校的小流氓趕走,霸佔了籃球場。
2家庭的美術啟蒙
我在讀小學4年級時,我祖父就盯著要我學用毛筆寫字。我祖父朱德餘出生在江蘇鹽城,雖然身在農村,家境不富裕,但他從小喜歡畫畫,在農村時就經常臨摹一些畫。他人很聰明,自學手藝,少年時就掌握了燈彩、風箏的製作工藝,16歲時他隻身一人來到上海,在城隍廟附近一家專做佛像的作坊里當學徒。因為手藝好,店主很喜歡他,先讓他為古戲台畫布景,后又讓他畫城隍廟大門上的門神,再後來城隍廟當家人讓他為城隍老爺塑像。我記得小時候我祖父告訴我怎麼做城隍老爺塑像,就是先把泥土做成一個人像胚胎,然後在上面裹一層夏布,上一道油漆,幾層夏布和油漆上到一定厚度,待油漆乾燥后,把胚胎剖開,把裏面的泥土拿掉,再合起來封好,在背部開一個洞,放入金子做的心和銀子做的膽,這樣城隍老爺才會顯靈。然後再在外面上漆和描圖紋,貼金。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的脫胎工藝。有一次,我祖父在店裡做了一尊佛,真人般大小,穿真人衣服,我放學回來,去祖父店裡,不止一次看到人家隆重地把這尊佛接走。每年春節,祖父都要帶著我這個長孫和二孫朱玉堂去城隍廟燒香,並向我們講述一些工藝的製作經過。我祖父是自己自學繪畫,我常看到他老人家用左手畫扇面,為此我後來速寫了一幅他畫畫的人像,留存至今已幾十年了。
祖父成家后不久就自己開店,先在虹口天潼路開一店,後來又到順德路開門店,取名「朱永泰招牌店」,專門從事金字招牌製作和店面裝潢。我父親和二叔跟著祖父在店內幹活,寫招牌字的活多由二叔干,因為二叔曾向著名書法家馬公愚先生學過榜書大字。我父親是家裡的老大,他人老實,沒有讀過書,但很聰明,泥水木匠,油漆電工的活他都能幹,所以家裡的活都由他解決。
店內還聘用一位老師傅做幫工,吃住都在我家,似乎沒有子女。雖然店裡所接的所有招牌的書寫基本上都出自二叔的榜書,可惜我二叔在一次給停靠在黃浦江邊的大船書寫船名時不慎跌入江中喪生,年齡才32歲左右,祖父為此傷心過度,生了一場大病。為了繼續做招牌生意,祖父就要我接替二叔寫大字,那時我才18歲。剛開始時,筆力不夠,經驗不足,寫出來的字近看還可以,遠看瘦細無力,沒有力度,沒有醒目的衝擊力。這迫使我琢磨書法的起筆、運筆、收筆及藏鋒、露鋒的奧秘,追求其結字、章法體現在招牌匾額上的態勢和氣韻。通過鑽研和練習,邊學邊用,多寫後知道了下筆大?有力,遠看才效果不錯,就這樣我也喜歡上了書法,我臨摹過柳公權、黃庭堅、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碑帖,曾經為上海城隍廟旁邊的珍寶樓,還有兩家金店,以及張鐵軍、珠寶玉器店等寫過牌匾。當年二叔用來寫榜書的拳頭大的抓筆,至今我還珍藏著。
所以說到我的工藝美術啟蒙教育,最早應該是我祖父給我的。從我記事起,在家裡的店堂經常看到祖父在畫圖紙,還有木工師傅在雕花,漆器師傅在做金字。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我,自然也喜歡上了寫字畫畫。

前言/序言
編撰說明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成立於1953年6月,首任館長張元濟先生由毛澤東主席提名,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親聘。建館六十余年來,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由歷任市長共延聘近1200名館員。館員專業遍及文化歷史、金石書畫、新聞出版、教育學術、戲劇電影、傳統醫學、傳統體育等多個領域,多以深邃造詣、傑出成就和一定的社會影響,成為專業翹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們在人生和事業道路上所經歷蘊積的波瀾起伏、經驗見識和豐富閱歷,是具有多重價值的寶貴的人文歷史資源。
為了充分發掘文史館館員群體所特有的珍貴而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保存歷史記憶,記錄時代風雲,推動口述歷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於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著名歷史學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姜義華和熊月之先生聯袂擔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請滬上學有專長的十位文史學者擔任特聘研究員,啟動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口述歷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編撰項目。為了保證叢書的整體質量,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后,確定以下編撰原則:
一、叢書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同時適當選取符合要求的館外人士為訪談對象(即口述者)。
二、叢書恪守口述歷史徵集途徑和開展過程的規範性。凡列選書目,概由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先根據相關原則選取訪談對象。徵得同意后,由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約聘的撰稿人擬定採訪提綱,經中心審議和口述者認同后付諸實施。訪談結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筆錄對比錄音、影像的基礎上整理成文,最終由口述者本人修訂定稿。
三、叢書注重口述歷史區別於一般「自傳」或「回憶錄」的獨特性。訪談範圍涉及口述者家世、經歷、事業、交往、見聞等多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