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儺戲發展史及藝術形態研究 ISBN:9787573207845 出版社:上海古籍 著編譯者:朱恆夫 頁數:4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18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對神秘的儺戲的要素和主要種類做了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探索了儺舞、面具、賽社、姜女戲、目連戲、香火戲、師公戲、陽戲、地戲、薩滿、羌姆與藏戲以及最泰吉、七月跳會、咚咚推、毛吉斯、九祭獻、跳於苑等歷史與藝術形態,稽考了其源起、發展與在全國的分佈狀況,論述了其宗教基礎、功能和類別,對其表演與表演者亦作了研究。目錄 緒論一、儺的起源與性質 二、儺戲的稱謂、定義 三、現存儺戲在全國的分佈 第一章 儺戲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 周至秦:因成為禮制而受到全社會上下的高度重視 第二節 漢至唐:內容豐富,形式多元 第三節 自宋之後:世俗性使得儺與民間文藝高度結合 第二章 儺舞的發展、表演形態與美學特徵 第一節 儺舞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南豐石郵村儺舞的歷史、節目與功能 第三節 「撮泰吉」「七月跳會」「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獻」「跳於菟」等儺舞的藝術形態 第四節 湛江「考兵」與「走成倀」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五節 儺舞的基本舞姿和美學特性 第三章 儺戲面具:鬼神信仰的重要表徵 第一節 面具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儺面具在當代中國的分佈及載體 第三節 儺面具的種類和造型方式 第四節 儺面具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第四章 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第一節 社火與賽戲的源起與發展 第二節 社火與賽戲的宗教基礎與類別 第三節 賽社的表演與表演者 第五章 家族儺的源起、發展與表現形態 第一節 家族儺是在家族祠祀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二節 家族儺是儒道佛與巫教的結合 第三節 家族儺的儺戲劇目的義化意蘊 第六章 姜女戲:儺戲重要與普遍的劇目 第一節 姜女戲的獨特現象:貫穿古今,遍及各地 第二節 祈禳消災:演出姜女戲的根本目的 第三節 儺祭性質的姜女戲的演出內容 第七章 目連戲:旨在勸善奉孝和保平安 第一節 目連救母故事的傳播 第二節 祈求平安是目連戲演出的主要目的 第三節 嚴厲的禁忌和繁瑣的儀式強化了祈禳的功能 第八章 寄託江淮人心靈的香火戲 第一節 香火戲的歷史、分佈、儀程和神書的特點 第二節 神書「唐懺」的內容與特色 第三節 蘇北儺戲對當地戲曲劇種生成與發展的影響 第九章 民間儀式劇與廣西師公戲 第一節 「五禮」儀式:國家規定的「表演」形態 第二節 祭祀,席裹全民的演出活動 第三節 儀式戲劇:在儀式中加進了故事 第四節 廣西師公戲的產生與對道佛儒思想的接受 第五節 師公戲的劇目與聲腔音樂 第十章 儀式劇與世俗劇雜糅的陽戲 第一節 陽戲的名稱、源頭與性質 第二節 陽戲的祭儀性演出 第三節 以娛人為主要目的的「花戲」 餘論 第十一章 地戲: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軍儺 第一節 搬演地戲的屯堡人 第二節 搬演地戲的功能 第三節 地戲與元明詞話的關係 第四節源出於戰爭題材章 回小說的地戲劇目 第五節 地戲《二下邊關》個案分析 第六節 地戲的演唱和面具藝術 第十二章 遍布北方祭壇的薩滿 第一節 薩滿教的起源 第二節 滿族薩滿的祭祀儀式 第三節 東北漢軍旗人的薩滿燒香儀式——以吉林烏拉漢軍旗陳漢軍「燒官香」為例 第四節 東北民香的來源與藝術形態 第十三章 宣揚苯教與藏傳佛教的羌姆與傳統藏戲 第一節 羌姆、藏戲的文化基礎、發展歷程與劇目特點 第二節 喇嘛在藏戲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節 藏戲諸流派及衍生劇種的發展歷史與特色 結語 一、儺戲在今日的文化價值 二、保護與傳承儺戲的方略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