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鑒-蘇州河 《上海年鑒》編輯部 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 978754761938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NT$1,8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圖鑒-蘇州河
ISBN:9787547619384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上海年鑒》編輯部 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
頁數:3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50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文字部分主要是對吳淞江全域的概要性描述,從源起、流域變遷到治理,著重現代部分的闡述。保護和傳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脈,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善待歷史遺存。

內容簡介
黃浦江、蘇州河不僅是上海的「母親河」,也是這座城市最寶貴、最好的資源。從黑臭嚴重到水清岸綠,蘇州河見證了上海城市的更新和發展,成為上海治水成效的集中體現和典型示範。伴隨著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升級改造的完成,圍繞它的話題已成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指征。本書特邀《上海年鑒》資深特約攝影作者、上海著名城市紀實攝影家陸傑先生,將其積累的萬余張與蘇州河相關的攝影作品輔以記錄文字,集結出版,涵蓋20世紀80年代至今各時間段及吳淞江(上海段稱蘇州河)全流域。這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城市記憶財富,作為反映上海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情況的年度資料性文獻,發揮存史資政的重要功效,用紀實之手段為讀者重新認識、思考蘇州河與上海這座城市的關係提供較為權威的視角。

作者簡介
《上海年鑒》編輯部
隸屬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每年出版《上海年鑒》和《上海年鑒(英文)》。《上海年鑒》是全面系統反映上海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年度資料。

目錄
開篇概述 0 0 1
第一章 源遠流長· 從瓜涇口到白鶴鎮 0 1 6
第二章 生態空間· 外環高速以西 0 5 6
第三章 濱水宜居· 外環高速至長壽路橋 0 9 0
第四章 煥新之城· 長壽路橋以東 1 5 4
拍攝手記 輪廓 2 6 9
拍攝手記 特寫 2 7 7
后 記

精彩書摘
上海若水。它的發育及形成,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變,因水而美。
大浪淘沙,滾滾東去。江流與海潮相互作用,挾擁著巨量泥沙,在這塊東方古老陸地上,經年累月,堆積塑造,終使上海由滄海變良田。水,造就出上海,現在與將來仍繼續影響和改變著上海。
城市因河流而演繹出風情萬種,河流也因城市而婀娜多姿。每一座偉大的城市,必由一條偉大的河流哺育和滋養:泰晤士河之於倫敦,塞納河之於巴黎,台伯河之於羅馬,多瑙河之於維也納河流對城市的影響,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
蘇州河,在學者筆下,它是風雲變幻的傳奇;在作家書中,它是愛恨交織的鄉愁;在攝影師鏡頭中,它是一壇釅厚的老酒;在導演心中,它是永遠的舞台它的故事延綿數千年。
一直以來,關於上海的母親河究竟是哪條,還頗有幾番爭論。但如果從時間和空間縱深來看,也就不必過於糾結了。上海地區位於太湖東緣,在遠古時期可不是現在這個模樣,也沒有這麼廣闊,這是
一個不斷向東「漲」出來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學術角度講,非常專業,此處就不贅述了。
但有個 「岡身」的名詞還是有必 要講一下。
遠古時期,太湖原是一處海灣。約6000 至7000 年前,海面上升速度減慢,而長
江帶來的巨量泥沙和海浪夾帶的泥沙、貝殼在河口的堆積速度遠遠超過海面上升速度,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太湖窪地前緣塑造出一條帶狀濱岸貝殼砂堤,這就是「岡身」(此
提法較早見於北宋郟亶《吳門水利書》)。 這個過程很漫長,當時海邊的貝殼類動物很多,
每次漲潮的時候,強烈的波浪將近海泥沙和介殼動物殘骸堆積在沙嘴邊緣達到最高潮水
位的高度,潮貝殼片和細砂越積越高,類似自然的堤壩一樣,將海水隔離開來,形成內
陸潟湖,這就是現在的太湖。「岡身」也是上海成陸的基礎,現今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大多是位於岡身以西的濱海平原之上。
太湖形成后,在當地充足的雨量及江河不斷的注入下,也需要排水口,而吳淞江就
承擔了這一職責。
在太湖以東地區成陸過程中,古有排水」三江」之說。《尚書·禹貢》中有「三江
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震澤即今太湖。至於是哪「三江」,《禹貢》中並未詳陳,
只是後人經過各種考據,有一種較為主流的說法把此「三江」稱為「松江、婁江、東江」。
東晉庚仲初作《揚都賦》自注「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
婁江,東南入海者為東江,與松江而三也」。婁江為今瀏河的前身,東江故道並無確切
查考,而松江即今吳淞江。
至於「松江」這個古稱又是如何演變為現今「吳淞江」的,其中說法各有不同,並
無定論。一些志書中的表述為「古名松江。因古為吳郡地,故亦名吳淞江。晉及唐朝時稱松江之下游為滬瀆。元以後多寫作吳淞江」。而有些史料認為「元至元十五年(1278),松江府設立之後,已作為行政地名,為示區別,故稱吳松江」。也有說法與水患有關,如明朝弘治《上海志》中記載:「松江一名吳淞,因水患去水從松」
說到水患與治水,這也是一個伴隨吳淞江數千年的話題。事實上,吳淞江的歷史就是一長段人類與大自然抗爭、共存的過程。兩晉之間,長江中下游加速開發,水土流失加劇,長江含沙量增加,長江口泥沙堆積加快,在潮汐的作用下,太湖向東的諸多排水通道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淤塞,吳淞江河口開始淤淺變窄。唐末五代時,吳越王錢鏐治國數十年,以水利為本,設都水營田使,創設「撩淺軍」,在太湖及吳淞江沿岸大搞圩田水利。北宋《吳越備史》記載:「貞明元年置都水營使,以主水事。募卒為部,號曰:撩淺軍凡七八千人。常為田事。」又雲:「居民,旱則運水溉田,澇則引水出田,民得致力桑農,吳越富庶,自此盛于東南。」農業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上海地區農業的發展繫於水利,而吳越農業的長足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前進,使太湖地區逐步上升為全國的重要經濟區。

前言/序言
在上海這座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中,蘇州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它貫穿了城市的發展歷史,也影響著普通市民的各種生活細節。關於蘇州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老一輩上海人對蘇州河的感情是複雜的。雜亂無序、環境堪憂,但又親密無間。夏日傍晚的異味與沿河碼頭邊瓜果的香甜,糅合出最獨特的市井記憶。新一代上海人對蘇州河的印象是多元的。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在碧波蕩漾中交相輝映。百年紅磚牆與網紅打卡點,組成最具親和力的生活秀帶。
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開放,岸線的公共開放空間持續優化,產業能級得到逐步提升,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濱水空間管理更加高效,城市「項鏈」越串越長,濱水區域建設展現「新畫卷」,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方誌、年鑒作為系統記述地方經濟社會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發掘歷史智慧的重要載體。
作為市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有責任向全社會、全世界全面介紹我們生活的這
座偉大城市,蘇州河的煥新巨變當然也在其中。
方誌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留存了海量的文字及圖文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財
富,有必要通過再梳理、再深入、再創作,將這些內容凝練形成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的文化產品,賡續海派文脈,講好中國故事。
《上海圖鑑:蘇州河》的編輯出版就是這樣一次有益的嘗試。全書近300 幅圖片
及10 萬文字,努力用一種更平和的視角來呈現上海的這條母親河。「一邑之典章文物,
皆繫於志」。方誌、年鑒不僅是反映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社會實情的大部頭文獻,
也可以是精準定位,契合時機的普及讀本。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將繼續宣傳普及上海
地情知識、弘揚上海優秀傳統文化,用活用好海量的方誌資源,創作更多貼近群眾日
常生活、市民喜聞樂見的內容產品,讓蘇州河及更多的上海地標符號,通過方誌視野,
展現上海的人文情懷。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