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5G終端電磁輻射測試技術與實踐 ISBN:9787302638865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齊殿元 林浩 叢書名:5G先進技術叢書 頁數:35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768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5G先進技術叢書·測試認證系列」之一,旨在全面介紹和論述5G終端電磁輻射原理和符合性認證的要求、標準、評估方法等內容。 全書共7章,包括緒論、電磁輻射評價標準體系、比吸收率評估、電磁輻射模擬方法、毫米波電磁輻射評估、時間平均演算法電磁輻射符合性評估以及符合性評估通用方案,最後在附錄中給出了ICNIRP導則的正文譯文。 本書結合作者工作經驗,詳細介紹了與5G終端電磁輻射相關的各方面知識,可以作為通信測量工作的入門圖書,也可為無線通信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提供有益的經驗。作者簡介 齊殿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環境與安全部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TC9電磁輻射與安全工作組組長、國際電工委員會TC106和美國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TC95成員。主要從事電磁輻射、電磁兼容和信息技術設備安全的檢測和研究工作。先後主持該領域30多項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20餘篇,擁有專利多項。出版《電磁場與人體健康》等專著。目錄 第1章 緒論1 1 電磁場與電磁輻射 1 2 電磁輻射的生物學效應 1 2 1 電磁場的直接影響 1 2 2 針對脈衝調製波形和幅度調製波形的特殊考慮 1 2 3 電磁場的間接影響 1 2 4 導則研究總結 1 3 電磁場與人體之間的耦合機制 1 3 1 直接耦合機制 1 3 2 間接耦合機制 1 4 生物電磁學最新研究進展及其他機制 1 5 與手機有關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磁輻射評價標準體系 2 1 ICNIRP導則 2 1 1 背景介紹 2 1 2 無線通信終端相關的電磁輻射限值 2 1 3 新舊ICNIRP導則比較 2 2 IEEEC95 1介紹 2 2 1 背景介紹 2 2 2 標準原理 2 2 3 安全因子的考慮 2 2 4 暴露限值 2 3 IEC測量標準體系 2 3 1 IECTC106簡介 2 3 2 已發布的標準 2 3 3 未來規劃 2 4 我國電磁輻射標準體系 2 4 1 CCSATC9WG3工作情況 2 4 2 未來規劃 2 5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法規 2 5 1 歐盟 2 5 2 美國 2 5 3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2 5 4 加拿大 2 5 5 日本 2 5 6 韓國 2 5 7 巴西 2 5 8 印度 參考文獻 第3章 比吸收率評估 3 1 比吸收率測試系統 3 1 1 人體模型 3 1 2 掃描定位系統 3 1 3 設備夾具 3 1 4 電子讀取設備 3 1 5 探頭 3 2 比吸收率測試環境要求 3 3 人體組織模擬液測量 3 3 1 人體組織模擬液的修正 3 3 2 人體組織模擬液的測量方案 3 4 系統性能檢查 3 5 被測設備配置 3 6 被測設備相對於模型的定位 3 6 1 頭部模型的相對測試位置 3 6 2 平坦模型的相對測試位置 3 7 比吸收率測試 3 7 1 比吸收率測試方法 3 7 2 測試設置 3 7 3 漂移的確認 3 7 4 比吸收率測量數據的后處理 3 7 5 比吸收率測量方案舉例 3 8 多天線或多發射器同時發射時測量比吸收率 3 8 1 非相關信號的比吸收率測量 3 8 2 非相關信號的比吸收率測量可選方案 3 8 3 使用可選方案1合成比吸收率計算示例 3 8 4 相關信號的比吸收率測量 3 9 比吸收率測量不確定度評估 3 9 1 概述 3 9 2 不確定度分量 3 10 探頭校準 3 10 1 線性度校準 3 10 2 評估偶極子感測器的靈敏度 3 10 3 探頭半球各向同性 3 10 4 下檢出限 3 10 5 邊界效應 3 10 6 響應時間 3 10 7 用分析場(波導)進行校準的不確定度分析 3 11 快速比吸收率測量系統 3 11 1 矢量陣列測試系統技術概述 3 11 2 陣列系統的數據分析 3 11 3 場重建基本原理 3 11 4 場重建技術 3 11 5 多探頭陣列系統的校準和驗證 3 12 5G終端比吸收率測量的特殊要求 3 12 1 5GNR上行波形 3 12 2 最大功率回退 3 12 3 資源塊 3 12 4 EN-DC 3 12 5 載波聚合最大帶寬 3 12 6 5GNR終端的比吸收率評估 參考文獻 第4章 電磁輻射模擬方法 4 1 電磁輻射模擬基本原理 4 1 1 人體內電磁場與比吸收率的關係 4 1 2 低頻內場特性 4 1 3 高頻內場特性 4 1 4 計算方法 4 1 5 近場暴露比吸收率評估的理論思考 4 2 時域有限差分法 4 2 1 FDTD原理 4 2 2 體素大小和時間步長 4 2 3 計算要求 4 2 4 穩定性 4 2 5 吸收邊界 4 2 6 遠場變換 4 2 7 源和負載建模要求 4 2 8 參數計算 4 2 9 非均勻網格 4 3 使用FDTD計算比吸收率 4 3 1 人體模型 4 3 2 導入DUT的CAD模型並進行網格劃分 4 3 3 相對於人體模型定位手機模型 4 3 4 網格構建 4 3 5 設置模擬參數 4 3 6 FDTD模擬計算 4 3 7 平均比吸收率 4 4 基準測試驗證模型 4 4 18 35MHz和1900MHz的通用方盒手機 4 4 2 GSM/UMTS移動電語 4 4 3 多波段貼片天線手機 4 4 4 Neo自由跑步者手機 4 5 FDTD模擬不確定度評估 4 5 1 不確定度評估的一般要求 4 5 2 模擬參數引起的DUT模型不確定度 4 5 3 開發DUT數值模型的不確定度和驗證 4 5 4 不確定度預算 4 6 FDTD代碼驗證 4 6 1 代碼準確度驗證 4 6 2 吸收邊界條件 4 6 3 SAR平均 4 6 4 典範基準驗證 4 7 SAM暴露于通用手機的計算示範和實例 4 7 1 模型準備 4 7 2 模擬設置 4 7 3 分析 4 7 4 計算實例 參考文獻 第5章 毫米波電磁輻射評估 5 1 吸收功率密度和入射功率密度 5 2 功率密度測量方法 5 2 1 功率密度評估方案 5 2 2 重建演算法 5 2 3 后處理程序 5 2 4 毫米波測量系統 5 2 5 相對系統檢查 5 2 6 選擇評估表面 5 2 7 入射功率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