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質生產力-創構中國動力 實現階躍式發展 ISBN:9787500179443 出版社:中譯 著編譯者:賈康 蘇京春 彭若飛 頁數:31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25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數字化的時代背景,從創新發展、全要素生產率和經濟動力轉換視角使讀者更好地認識「什麼是新質生產力」,進而將「新質生產力」概念條理化地依次分解到組織方式、產業鏈和供應鏈、綠色發展、數實融合、新型舉國體制等多個更為具體的維度,並特彆強調和展開闡述了在改革深水區攻堅克難的制度創新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龍頭作用,系統性地從新質生產力的內在構成到外部條件結合等方面綜合分析到底是哪些層面的創新及其有機結合構成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認知下一步推動配套改革、創新發展、生產力躍升的基本思路與多個重點要領。作者簡介 賈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財政學會顧問。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肅、廣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專家、顧問或諮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多次受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財稅體制改革」專題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 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2013年主編《新供給:經濟學理論的中國創新》,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任首任院長、首任秘書長)。2015年出版專著《新供給經濟學》,2016年出版《供給側改革:新供給簡明讀本》、《供給側改革十講》(獲評國家教育培訓精品教材)、《中國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獲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7年後出版《大國稅改》、《中國住房制度與房地產稅改革》、《供給側改革主線上的未來財稅》、《構建現代治理基礎:中國財稅改革40年》、《彼岸情懷此岸言:創新發展演講訪談錄》等多部專著和文集。目錄 第一章 新質生產力內涵與體系:以「創新」促「質變」第一節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 第二節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第三節 打開發展新質生產力新局面的創新體系 第二章 新質生產力與全要素生產率 第一節 經濟增長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 第二節 全要素生產率與「新質」學理內涵的第一階段 第三節 全要素生產率與「新質」學理內涵的第二階段 第四節 全要素生產率與「新質」學理內涵的第三階段 第五節 全要素生產率與「新質」學理內涵的數據要素觀察 第六節 全要素生產率變遷與新質生產力 第三章 新質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創新 第一節 從半導體概念到「硅谷的故事」 第二節 「互聯網+」創新的風起雲湧及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急起直追 第三節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核心驅動 第四節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曙光:從「工業4 0」到生成式人工智慧 第四章 新質生產力與組織方式創新 第一節 通過生產組織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二節 商業模式創新 第三節 平台經濟的價值變遷:從經濟價值到社會價值 第四節 平台經濟體現新質生產力價值創造能力的飛躍 第五章 新質生產力與產業鏈、供應鏈優化 第一節 完整的產業鏈配套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 第二節 供應鏈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血脈 第三節 優化供應鏈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 第六章 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發展 第一節 新質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的關係 第二節 綠色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節 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保障 第四節 財稅政策提升ESG表現及助推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七章 新質生產力與「數實融合」 第一節 理論視角對數字化企業平台的認知:從原理到功用 第二節 實踐視角對企業平台的認知:從傳統到數字化 第三節 理論抽象範式:數字化企業平台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四節 案例考察:從分析框架看美國數字化企業平台成功經驗 第五節 中國數字化企業平台可探尋路徑 第六節 支持數字化企業平台發展思路和要領探討 第七節 新時代中國在「微笑曲線」上的位移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第八章 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節 非競爭性要素、新動能與新質生產力 第二節 在改革深水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是可帶來「最大紅利」的「關鍵一招」 第三節 創新發展作為「第一動力」的邏輯內容 第三節 數字技術下經濟社會的價值變遷 第九章 新質生產力與新發展格局和新型舉國體制 第一節 有為、有限政府與有效市場:打造內循環為主體的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第二節 新供給經濟學對於經濟循環內生動力的解說 第三節 內循環內生動力的客觀來源:中國經濟社會的「成長性」——獨特的「巨國模型」及其潛力空間 第四節 人才和成果轉化 第五節 收入分配與新質生產力激勵機制的優化 第六節 深化改革,高水平開放,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第十章 結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