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楊耕 97872142906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ISBN:9787214290601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楊耕
叢書名: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
頁數:5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47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重釋馬克思哲學這一主題,展示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一目標,把馬克思哲學置於一個宏大的理論背景中,從理論與文本、理論與歷史、理論與現實三個維度展開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並用新的實踐、科學和哲學成果重新闡釋已經成為「常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深入探討被忽視、被遺忘的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觀點,系統論證馬克思有所論述但又未展開、同時又契合著當代重大問題的觀點,並使之上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從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馬克思的「形象」,為我們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空間。

作者簡介

楊耕,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與研究》總編輯,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哲學)組長。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代表作為《關於馬克思哲學理論主題和體系特徵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及其革命性變革》《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理論基礎和理論結構的再思考》《德里達:從解構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先後出版學術著作20部,代表作為《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等7項;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獎項8項。

目錄

作者的話
第一章 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
一、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機械唯物主義與現實人道主義
二、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三、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終結以抽象本體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
第二章 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主題與理論特徵
一、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二、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三、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特徵: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
第三章 馬克思: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
一、反對形而上學與建立「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
二、從人的存在出發與開闢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義的視野
第四章 馬克思哲學的後現代意蘊
一、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
二、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後現代」
三、馬克思哲學與後現代主義在當代的「相遇」
第五章 后馬克思主義:歷史語境與多重邏輯
一、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語境
二、后馬克思主義的三種理論邏輯
三、后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與困境
第六章 實踐:人的存在方式與世界二重化的基礎
一、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與客體及其關係
三、實踐過程中的實踐理性與評價理性
四、實踐: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五、實踐: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
六、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第七章 實踐本體論:內涵、實質與意義
一、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徵
二、實踐的本體論意義
三、實踐本體論與否定性的辯證法
四、斯大林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五、盧卡奇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六、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
第八章 社會歷史過程與自然歷史過程
一、問題的提出
二、何謂「自然歷史過程」
三、社會經濟規律在何種意義上是自然規律
四、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在何種意義上與自然歷史過程相似
五、社會發展中的自然形態、派生形態與超越形態
第九章 歷史規律的形成與特徵
一、歷史規律觀念的確立:從維科到黑格爾
二、歷史規律與人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歷史規律觀念的特徵
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
四、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對歷史規律的否定及其失誤
第十章 世界歷史、東方社會與社會主義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二、世界歷史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三、世界歷史中的東方社會及其歷史命運
四、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及其方法論意義
五、社會主義在東方國家首先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第十一章 意識與意識形態批判
一、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二、意識是被意識到的存在
三、語言是現實的意識
四、重演:意識個體發生與種系發生的本質關係
五、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
六、意識形態批判
第十二章 社會批判及其核心:資本批判
一、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研究的興起
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從外在的價值批判到內在的科學批判
三、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科學視界
四、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的核心:資本批判
第十三章 社會有機體方法:社會的總體分析法
一、社會有機體範疇的內涵
二、社會有機體的結構分析法
三、社會有機體的再生產分析法
四、社會有機體的總體—要素分析法
第十四章 「從后思索」:認識歷史的根本途徑
一、「從后思素」:必要性與可能性
二、「從后思素」:客觀理解與基本要求
三、「從后思索」:歷史認識與科學預見
第十五章 科學抽象:社會科學的分析工具
一、科學抽象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二、從抽象到具體的基本環節:起點範疇、中介範疇與終點範疇
三、科學抽象的根本原則:歷史—邏輯的統一
四、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聯繫與區別
第十六章 認識的反映、思維的建構與實踐反思
一、思維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
二、思維的建構性:觀念客體、「先驗結構」與「客觀的思維形式」
三、思維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四、實踐反思:認識活動的根本規律
第十七章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一、自由與必然的關係:人類活動的本原性結構
二、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變
三、從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發展
四、時間:人的生命尺度與發展空間
附錄一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基於概念史的考察與審視
附錄二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歷史沉思
附錄三 再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題和理論結構
附錄四 胡塞爾:從先驗自我轉向生活世界
附錄五 德里達:從解構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
附錄六 走進馬克思哲學的深處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版後記
第二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第四版後記
第五版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