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9)-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 978755967612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29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9)-季羨林談人生
ISBN:978755967612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26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6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普通讀者
季羡林的一生跌宕起伏,嘗盡酸苦。這使得他對人生種種持有其獨特見解和處世智慧。
他回顧過往發現,輝煌成就在跌入低谷時會坍塌為廢墟,背負苦痛前行會收穫勳章;他總結經驗提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情緒始終保持穩定」。這是季羡林面對人生給出的「參考答案」,是寫給正在迷茫的年輕人的人生筆記。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季羡林談人生》彙集了季羡林先生人生哲思系列之精華。人生幾經起落,嘗盡酸苦,先生並未沮喪,反增從容之態。他將淬鍊而得的經驗之談娓娓道來:關於人生意義與價值,關於命運與緣分,關於做人與處世,關於容忍、成功、毀譽文字間感受一位百歲老人哲思的流淌,其人生態度令人起敬,人生智慧足資啟發。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畫家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人生漫談 /001
人生003
再談人生005
三論人生007
不完滿才是人生009
《人生箴言》序012
《人生絮語》序015
《人生漫談》自序019
緣分與命運024
走運與倒霉027
世態炎涼029
愛情031
第二輯 做人與處世 /037
謙虛與虛偽039
做人與處世041
牽就與適應043
知足知不足045
有為有不為047
難得糊塗049
糊塗一點瀟洒一點052
三思而行055
談 孝057
談禮貌059
論朋友061
論正義063
漫談倫理道德069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077
漫談撒謊079
容忍083
忘085
毀譽090
壞人092
傻瓜094
隔膜096
公德(一)098
公德(二)100
公德(三)102
公德(四)104
第三輯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107
論壓力10
論恐懼111
論博士113
論教授115
衣著的款式118
漫談消費120
論包裝124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再論包裝126
論「據理力爭」129
論怪論133
思想家與哲學家135
真理愈辨愈明嗎?137
《歌德與中國》序139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142
《懷舊集》自序144
我的座右銘147
我的美人觀149
我害怕「天才」154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156
《燕園幽夢》序158
時間161
目中無人165
第四輯 談老年 /169
談 老171
老 年173
老年談老175
談老年180
老年十忌186
再談老年201
老年四「得」203
贊「代溝」205
老少之間209
老馬識途211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213
養生無術是有術215
長生不老217
漫談「再少」問題—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賀春節219
第五輯 希望在你們身上 /221
新年述懷223
夢遊 21 世紀225
千禧感言228
迎新懷舊——21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232
新世紀新千年寄語237
狗年元旦抒懷239
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241
希望21世紀家庭更美好244
希望在你們身上247

精彩書摘
論博士
中國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樣。
在一些中國人心目中,博士是學術生活的終結,而在西方國家,博士則只是學術研究的開端。
博士這個詞兒,中國古代就有。唐代的韓愈就曾當過「國子博士」。這同今天的博士顯然是不同的。今天的博士制度是繼學士、碩士之後而建立起來的,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在這裏,有人會提意見了:既然源於西方,為什麼又同西方不一樣呢?
這意見提得有理。但是,中國古代晏子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土壤和氣候條件一變,則其種亦必隨之而變。在中國,除了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外,還有思想條件。西洋的博士到了中國,就是由於這個思想條件而變了味的。
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中,中國封建階段的歷史最長。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上進之途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制度。這真是千軍萬馬,獨木小橋。從考秀才起,有的人歷盡八十一難,還未必能從秀才而舉人,從舉人而進士,從進士而殿試點狀元等等,最有幸運的人才能進入翰林院,往往已達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願滿足矣,一個士子的一生可以畫句號矣。
自從清末廢科舉以後,秀才、舉人、進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猶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現了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級別,於是就有人來作新舊對比:中學畢業等於秀才,大學畢業等於舉人,研究生畢業等於進士,點了翰林等於院士。這兩項都隱含著「博士」這一頂桂冠的影子。順理成章,天衣無縫,新舊相當,如影隨形。於是對比者心安理得,胸無凝滯了。如果讓我打一個比方的話,我只能拿今天的素齋一定要烹調成雞魚鴨肉的形狀來相比。隱含在背後的心理狀態,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君不見在今天的大學中,博士熱已經頗為普遍,有的副教授,甚至有的教授,都急起直追,申報在職博士生。是否有向原來是自己的學生而今頓成博導的教授名下申請做博士生的例子,我不敢亂說。反正向比自己晚一輩的頓成博導的教授申請的則是有的,甚至還聽說有位教授申請做博士生后自己卻被批准為博導。萬沒有自己做自己的博士生的道理,不知這位教授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從前讀前代筆記,說清代有一個人,自己的兒子已經成為大學士,當上了會試主考官。他因此不能再參加進士會試,大罵自己的兒子:「這畜生讓我戴假烏紗帽!」難道這位教授也會大發牢騷「批准我為博導讓我戴假烏紗帽」嗎?
中國眼前這種情況實為老外所難解,即如「老內」如不佞者,最初也迷惑不解。現在,我一旦頓悟:在中國當前社會中,封建思想意識仍極濃厚。在許多人的下意識里,西方傳進來的博士的背後隱約閃動著進士和翰林的影子。
1998年9月19日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