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8)-先生們-師友回憶錄 季羨林 97875596760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8)-先生們-師友回憶錄
ISBN:9787559676061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5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文學研究人員、散文愛好者
1 深入細節,敘述溫情:季羡林以溫情細膩的筆觸,回憶與20世紀中國文化界眾多標誌性人物的交集,而他也在以文會友、師友輔仁的道路上成長為一代大師。「有了這樣的師友,我可以說是不虛此生了。」
2 既是散文,亦是史料:透過追憶動蕩時期一代文人的側影記事,以小見大,展現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織,窺見中國百年滄桑,本書不僅是散文集,也是相關歷史事件的重要資料。
3 大師雲集,群星閃耀:一幅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圖,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沈從文、老舍、馮友蘭講述大師們不為人知的往事,深入了解當時的學術風氣與思潮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季羡林先生懷念其一生中重要師友的文章。季先生的生命軌跡,幾乎與20世紀同步,他也與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眾多標誌性人物——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沈從文、老舍、馮友蘭等,有著非同尋常的交集。季先生的追憶,匯成一幅20世紀大師群像圖。動蕩時代一眾知識分子其人其事、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織,歷歷在目。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畫家林江東

目錄
目 錄
第一輯 我的先生們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
西諦先生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為胡適說幾句話
回憶吳宓先生
憶念胡也頻先生
晚節善終 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掃傅斯年先生墓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對陳寅恪先生的一點新認識
寅恪先生二三事
追憶哈隆教授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
第二輯 同學少年
憶章用
懷念衍梁
懷念喬木
悼組緗
追憶李長之
悼念周一良
憶念張天麟
第三輯 老友飄零
悼念曹老
悼念姜椿芳同志
悼許國璋先生
悼念鄧廣銘先生
悼念趙朴老
痛悼鍾敬文先生
痛悼克家
壽壽彝
我的朋友臧克家
石景宜博士
悼念馬石江同志
第四輯 回首士林
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
回憶梁實秋先生
悼念沈從文先生
詩人兼學者的馮至(君培)先生
壽作人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郎靜山先生
我眼中的張中行
回憶湯用彤先生
趙元任先生
回憶王力先生
何仙槎(思源)先生與山東教育
記張岱年先生

精彩書摘
憶章用
我一直到現在還不能相信,他竟撒手離開現在的這個世界去了。我自己的生命雖然截止到現在還說不上怎樣太長,但在這不太長的過去的生命中,他的出現卻更短,短到令人懷疑是不是曾經有過這樣一回事。倘若要用一個譬喻的話,我只能把他比作一顆夏夜的流星,在我的生命的天空中,驀地拖了一條火線出現了,驀地又消逝到暗冥里去。但在這條火線留下的影子卻一直掛在我的記憶的絲縷上,到現在,已經是隔了幾年了,忽然又閃耀了起來。
人的記憶也是怪東西,在每一天,不,簡直是每一剎那,自己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在風起雲湧的思潮中,有後來想起來認為是極重大的事情,但在當時看過想過後不久就忘卻了,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再回憶起來。但有的事情,譬如說一個人笑的時候臉部構成的圖形,一條柳枝搖曳的影子,一片花瓣的飄落,在當時、在後來,都不認為有什麼不得了,但往往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卻能隨時能明晰地浮現在眼前,因而引起一長串的回憶。到現在很生動地浮現在我眼前,壓迫著我想到俊之(章用)的,就是他在談話中間靜默時神秘地向眼前空虛處注視的神態。
但說來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六年前的深秋,我從柏林來到哥廷根。第二天起來,在街上走著的時候,覺得這小城的街特別長,太陽也特別亮,一切都浸在一片白光里。過了幾天,就在這樣的白光里,我隨了一位中國同學走過長長的街去訪俊之。他同他母親賃居一座小樓房的上層,四周全是花園。那時已經是落葉滿地,樹頭雖然還掛了幾片殘葉,但在秋風中卻只顯得孤零了。那一次究竟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經記不清了。似乎他母親說話最多,俊之並沒有說多少。在談話中間靜默的一剎那,我只注意到,他的目光從眼鏡邊上流出來,神秘地注視著眼前的空虛處。
就這樣,我們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的印象是頗平常的,但不知為什麼,以後竟常常往來起來。他母親人非常慈和,很能談話。每次會面,都差不多隻有她一個人獨白,每次都感覺不到時間的逝去,等到覺得屋裡漸漸暗起來,卻已經晚了,結果每次都是倉倉促促辭了出來,摸索著走下黑暗的樓梯,趕回家來吃晚飯。為了照顧兒子,她在這離開故鄉幾萬里的寂寞的小城裡陪兒子一住就是七八年,只是這一件,就足以打動了天下失掉了母親的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在無人處流淚,何況我又是這樣多愁善感?又何況還是在這異邦的深秋呢?我因而常常想到在故鄉里萋萋的秋草下長眠的母親,到俊之家裡去的次數也就多起來。
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說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說。有誰見過未來派的畫沒有?這小城東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來派的畫。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絢爛。只說黃色,就數不清有多少等級,從淡黃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黃,參差地抹在這一片秋林的梢上,裏面雜了冬青樹的濃綠,這裏那裡還點綴上一星星的鮮紅,給這慘淡的秋色塗上一片凄艷。就在這林子里,俊之常陪我去散步。我們不知道曾留下多少遊蹤。林子里這樣靜,我們甚至能聽到葉子辭樹的聲音。倘若我們站下來,葉子也就會飄落到我們身上。等到我們理會到的時候,我們的頭上肩上已經滿是落葉了。間或前面樹叢里影子似的一閃,是一匹被我們驚走的小鹿,接著我們就會聽到窸窣的干葉聲,漸遠,漸遠,終於消逝到無邊的
寂靜里去。誰又會想到,我們竟在這異域的小城裡親身體會到「葉干聞鹿行」的境界?但這情景都是後來回憶時才覺到的。在當時,我們卻沒有,或者可以說很少注意到:我們正在熱烈地談著什麼。
他雖然念的是數學,但因為家學淵源,對中國舊文學很有根底,作舊詩更是經過名師的指導,對哲學似乎比對數學的興趣還要大。我自己雖然一無所成,但因為平常喜歡瀏覽,所以很看了些舊詩詞,而且自己對許多文學上的派別和幾個詩人還有一套看法。平時難得解人,所以一直悶在心裡,現在居然有人肯聽,於是我就一下子傾出來。看了他點頭贊成的神氣,我的意趣更不由地飛動起來,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世界,連自己也忘記了。往往是看到樺樹的白皮上已經塗上了淡紅的夕陽,才知道是應該下山的時候。走到城邊,就看到西面山上一團紫氣,不久天上就亮起星星來了。
等到林子里最後的幾片黃葉也落凈了的時候,不久就下了第一次的雪。哥城的冬天是寂寞的。天永遠陰沉,難得看到幾縷陽光。在外面既然沒有什麼可看,人們又覺得爐火可愛起來。有時候在雪意很濃的傍晚,他到我家裡來閑談。他總是靠近爐子坐在沙發上,頭靠在後面的牆上。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大半談的仍然是哲學宗教上的問題,但轉來轉去,總轉到中國舊詩上。他說話沒有我多。
當我滔滔不絕地說著的時候,他只是靜靜地聽,臉上又浮起那一片神秘的微笑,眼光注視著眼前的空虛處。同我一樣,他也會忘記了時間,現在輪到他摸索著走下黑暗的樓梯趕回家去吃晚飯了。
後來這情形漸漸多起來。等到我們再聚到一起的時候,章伯母就笑著告訴我,自從我到了哥廷根,他兒子彷彿變了一個人,以前同他母親也不大多說話,現在居然有時候也顯得有點活潑了。他在哥城八年,除了間或到范禹(龍丕炎)家去以外,很少到另外一位中國同學家裡去,當然更談不到因談話而忘記了吃晚飯。多少年來,就是一個人到大學去,到圖書館去,到山上去散步,不大同別人在一起。這些情形我都能想象得到,因為無論誰只要同俊之見上一面,就會知道,他是孤高一流的人物。這樣一個人怎麼能夠同其他油頭粉面滿嘴裏離不開跳舞、電影的留學生們合得來呢?但他的孤高並不是矯揉造作的,他也並沒有意思去裝假名士。
第一章伯母告訴我,他在家裡,也總是一個人在思索著什麼,有時坐在那裡,眼睛愣愣的,半天不動。他根本不談家常,只有談到學問,他才有興趣。但老人家的興趣卻同他的正相反,所以平常時候母子相對也只有沉默著一句話也不說了。他對吃飯也感不到多大興趣,坐在飯桌旁邊,嘴裏嚼著什麼,眼睛並不看眼前的碗同菜,腦子裡似乎正在思索著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問題。有時候,手裡拿著一塊麵包,站起來,在屋裡不停地走,他又沉到他自己獨有的幻想的世界里去。倘若叫他吃,他就吃下去;倘若不叫他,他也就算了。有時候她同他開個玩笑,問他剛才吃的是什麼東西,他想上半天,仍然說不上來。這是他自己說起來都會笑的。過了不久,我就有機會證實了章伯母的話。這所謂「不久」,我雖然不能確切地指出時間來,但總在新年過後的一二月里,小鍾似的白花剛從薄薄的雪堆里掙扎出來,林子里怕已經抹上淡淡的一片綠意了。章伯母因為有事情到英國去了,只留他一個人在家裡。我因為學系不能決定,有時候感到異常的煩悶,所以就常在傍晚的時候到他家裡去閑談。我差不多每次都看到桌子上一塊乾麵包,孤零地伴著一瓶涼水。問他吃過晚
飯沒有,他說吃過了。再問他吃的什麼,他的眼光就流到那一塊乾麵包和那一瓶涼水上去,什麼也不說。他當然不缺少錢買點香腸牛奶什麼的,而且煤氣爐子也就在廚房裡,只要用手一轉,也就可以得到一壺熱咖啡,但這些他都沒做,也許是忘記了,也許根本沒有
興緻想到這些瑣碎的事情,他腦子裡正盤旋著什麼問題。在這時候,最簡單的辦法當然就是從麵包盒裡找出他母親吃剩下的麵包,擰開涼水管子灌滿一瓶,草草吃下去了事。既然吃飯這事情非解決不行,他也就來解決,至於怎樣解決,那又有什麼重要呢?反正只要解決過,他就能再繼續他的工作,他這樣就很滿意了。
我將怎樣稱呼他這樣一個人呢?在一般人眼中,他毫無疑問的是一個怪人,而且他和一般人,或者也可以說,一般人和他合不來的原因恐怕也就在這裏面。但我從小就有一個偏見,我最不能忍受四平八穩處事接物面面周到的人物。我覺得,人不應該像牛羊一樣,
看上去都差不多,人應該有個性。然而人類的大多數都是看上去差不多的角色。他們只能平穩地活著,又平穩地死去,對人類、對世界絲毫沒有影響。真正大學問、大事業是另外幾個同一般人不一樣,甚至被他們看作怪人和獃子的人做出來的。我自己雖然這樣想,甚
至也試著這樣做過,也竟有人認為我有點怪,但我自問,有的時候自己還太妥協平穩,同別人一樣的地方還太多。因而我對俊之,除了羡慕他的淵博的學識以外,對他的為人也有說不出來的景仰了。在羡慕和景仰兩種心情下,我當然高興常同他接近。在他那方面,他也似乎很高興見到我。到現在還不能忘記,每次我找他到小山上去散步,他都立刻答應,而且在非常倉皇的情形下穿鞋、穿衣服,彷彿一穿慢了,我就會逃掉似的。我們走到一起,仍然有說不完的話,我們談哲學、談宗教,仍然同以前一樣,轉來轉去,總轉到中國舊詩上去。他把他的詩集拿給我看,裏面的詩並不多,只是薄薄的一本。我因為只倉促翻了一遍,現在已經記不清,裏面究竟有些什麼詩。我用盡了力想,只能想起兩句來:「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他還告訴我,到哥城八年,先是拚命念德文,後來入了大學,又治數學和哲學,總沒有餘裕和興緻來寫詩,但自從我來以後,他的詩興彷彿又開始洶湧起來,這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
果然,過了不久,又在一個傍晚,他到我家裡來。一進門,手就向衣袋裡摸,摸出來的是一個黃色的信封,裏面裝了一張硬紙片,上面工整地寫著一首詩:
空谷足音一識君,
相期詩伯苦相薰。
體裁新舊同嘗試,
胎息中西沐見聞。
胸宿賦才徠物與,
氣噓史筆發清芬。
千金敝帚孰輕重,
後世憑猜定小文。
我看了臉上直發熱。對舊詩,我雖然喜歡胡談亂道,但說到做,我卻從來沒嘗試過,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門外漢,我哪裡敢做夢做什麼「詩伯」呢?但他的這番意思我卻只有心領了。
這時候,我自己的心情並不太好,他也正有他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