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7)-賦得永久的悔 季羨林 978755967607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2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7)-賦得永久的悔
ISBN:9787559676078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2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60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季羡林粉絲、季羡林研究者、散文愛好者、初中生、高中生
他不只是文學大家,還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細膩的普通人。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皆是他筆下的人間煙火。
他筆下有可愛的馬纓花、爽朗的笑聲、永恆的春天,他筆下亦有被砍斷的古藤蘿、甜蜜而痛苦的回憶、永久的悔這些都在他「這貌似花樣繁多而實單調、貌似順暢而實坎坷的生命上,塗上了一層富有生機、富於情誼的色彩」。
我們可以從此書中窺得季羡林描摹的人間煙火與故人往事,這些平靜的文字撥動著我們的心弦。
★本書特點——
※季老的作品多次選入教材,其散文平實易懂、真摯質樸,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寶貴範本。《馬纓花》《夾竹桃》《賦得永久的悔》《月是故鄉明》《幽徑悲劇》《神奇的絲瓜》等名篇曾入選語文教材、中高考閱讀素材,為名師推薦讀物,可助力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提升寫作能力。《老貓》等佳作在央視《朗讀者》及網路平台廣為傳播。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賦得永久的悔》精選散文數十篇,映現季羡林的生活經歷與情感心路,書中不僅有季先生對親人的思念,對師友的追憶,對童年的回憶,對往昔的述懷,還有內心深處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不論詠物寫景,抑或察人觀事,先生下筆自有其獨到與深刻。讀者將在平易而深邃、淳樸而雋永的回憶文字中,感受先生的情真意切,體味其筆下的人間煙火。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 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 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 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難忘這些人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
在兄弟們中間
爽朗的笑聲
難忘的一家人
我和濟南——懷鞠思敏先生
一個影子似的孩子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我的老師董秋芳先生
吳雨僧(宓)先生
兩個乞丐
哭馮至先生
賦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憶念寧朝秀大叔
元旦思母
第二輯 留得春光過四時
香 櫞
春滿燕園
馬纓花
夾竹桃
處處花開夾竹桃
五色梅
槐 花
神奇的絲瓜
石榴花
喜鵲窩
老 貓
一條老狗
第三輯 遙遠的懷念
別稻香樓——懷念小泓
重過仰光
憶日內瓦
歌唱塔什干
遙遠的懷念
重返哥廷根
夢縈未名湖
月是故鄉明
野 火
幽徑悲劇
園花寂寞紅
人間自有真情在
1995年元旦抒懷——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天上人間
當時只道是尋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精彩書摘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有誰沒有手呢?每個人都有兩隻手。手,已經平凡到讓人不再常常感覺到它的存在了。
然而,一天黃昏,當我乘公共汽車從城裡回家的時候,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卻強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最初只是坐在那裡,看著一張晚報。在有意無意之間,我的眼光偶爾一滑,正巧落在一位老婦人的一雙長滿老繭的手上。我的心立刻震動了一下,眼光不由得就順著這雙手向上看去:先看到兩手之間的一個脹得圓圓的布包,然後看到一件洗得挺乾淨的褪了色的藍布褂子,再往上是一張飽經風霜布滿了皺紋的臉,長著一雙和善慈祥的眼睛,最後是包在頭上的白手巾,銀絲般的白髮從裏面披散下來。這一切都給了我極好的印象。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它像吸鐵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
老婦人正在同一位青年學生談話,她談到她是從鄉下來看她在北京讀書的兒子的,談到鄉下年成的好壞,談到來到這裏人生地疏,感謝青年對她的幫助。聽著她的話,我不由深深地陷入回憶中,幾十年的往事驀地湧上心頭。
在故鄉的初秋,秋莊稼早已經熟透了,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長滿了穀子、高粱、老玉米、黃豆、綠豆等等,鬱郁蒼蒼,一片綠色,裏面點綴著一片片的金黃和星星點點的淺紅和深紅。雖然暑熱還沒有退盡,秋的氣息已經瀰漫大地了。
我當時只有五六歲,高粱比我的身子高一倍還多。我走進高粱地,就像是走進大森林,只能從密葉的間隙看到上面的藍天。我天天早晨在朝露未退的時候到這裏來擗高粱葉。葉子上的露水像一顆顆的珍珠,閃出淡白的光。把眼睛湊上去仔細看,竟能在裏面看到自己的縮得像一粒芝麻那樣小的面影,心裏感到十分新鮮有趣。老玉米也比我高得多,必須踮起腳才能摘到棒子。穀子同我差不多高,現在都成熟了,風一吹,就湧起一片金浪。只有黃豆和綠豆比我矮,我走在裏面,覺得很爽朗,一點也不悶氣,頗有趾高氣揚之概。
因此,我就最喜歡幫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幹活。我當時除了跟大奶奶去玩以外,總是整天纏住母親,她走到哪裡,我跟到哪裡。有時候,在做午飯以前,她到地里去摘綠豆莢,好把豆粒剝出來,拿回家去煮午飯。我也跟了來。這時候正接近中午,天高雲淡,蟬聲四起,蟈蟈兒也爬上高枝,縱聲歡唱,空氣中飄拂著一股淡淡的草香和泥土的香味。太陽曬到身上,雖然還有點熱,但帶給人暖烘烘的舒服的感覺,不像盛夏那樣令人難以忍受了。
在這時候,我的興緻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捉到一隻蚱蜢,要拿給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給她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覺得奇怪,一定問母親為什麼;有的豆莢生得短而粗,也要追問原因。總之,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樂園,我說話像百靈鳥,跑起來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干起活來,更是全神貫注,總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綠豆莢來。但是,一檢查成績,卻未免令人氣短:母親的筐子里已經滿了,而自己的呢,連一半還不到哩。在失望之餘,就細心加以觀察和研究。不久,我就發現,這裏面也並沒有什麼奧妙,關鍵就在母親那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上。
這一雙手看起來很粗,由於多年勞動,上面長滿了老繭,可是摘起豆莢來,卻顯得十分靈巧迅速。這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在我小小的心靈里不禁有點困惑。我注視著它,久久不願意把眼光移開。
我當時歲數還小,經歷的事情不多。我還沒能把許多同我的生活有密切聯繫的事情都同這一雙手聯繫起來,譬如說做飯、洗衣服、打水、種菜、養豬、餵雞,如此等等。我當然更沒能讀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樣的詩句。但是,從那以後,這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卻在我的心裏佔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象。
後來大了幾歲,我離開母親,到了城裡跟叔父去念書,代替母親照顧我生活的是王媽,她也是一位老人。
她原來也是鄉下人,幹了半輩子莊稼活。後來丈夫死了,兒子又逃荒到關外去,二十年來,音訊全無。她孤苦伶仃,一個人在鄉里活不下去,只好到城裡來謀生。我叔父就把她請到我們家裡來幫忙。做飯、洗衣服、掃地、擦桌子,家裡那一些瑣瑣碎碎的活全給她一個人包下來了。
王媽除了從早到晚干那一些刻板工作以外,每年還有一些帶季節性的工作。每到夏末秋初,正當夜來香開花的時候,她就搓麻線,準備納鞋底,給我們做鞋。干這活都是在晚上。這時候,大家都吃過了晚飯,坐在院子里乘涼,在星光下,黑暗中,隨意說著閑話。我仰面躺在席子上,透過海棠樹的雜亂枝葉的空隙,看到夜空里眨著眼的星星。大而圓的蜘蛛網的影子隱隱約約地印在灰暗的天幕上。不時有一顆流星在天空中飛過,拖著長長的火焰尾巴,只是那麼一閃,就消逝到黑暗裡去。一切都是這樣靜。在寂靜中,夜來香正散
發著濃烈的香氣。
這正是王媽搓麻線的時候。干這個活本來是聽不到多少聲音的。然而現在那揉搓的聲音卻聽得清清楚楚。這就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了。我轉過身來,側著身子躺在那裡,藉著從窗子里流出來的微弱的燈光,看著她搓。最令我吃驚的是她那一雙手,上面也長滿了老繭。這一雙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個指頭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乾樹枝子。但是,在這時候,它卻顯得異常靈巧美麗。那些雜亂無章的麻在它的擺布下,服服帖帖,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一點也不敢違抗。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這一雙手左旋右轉,只見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彷彿想把夜來香的香氣也都搓進麻線里似的。
這樣一雙手我是熟悉的,它同母親的那一雙手是多麼相像呀。我總想多看上幾眼。看著看著,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竟沉沉睡去了。到了深夜,王媽就把我抱到屋裡去,同她睡在一張床上。半夜醒來,還聽到她手裡拿著大芭蕉扇給我趕蚊子。在朦朦朧朧中,扇子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來似的。
去年秋天,我隨著學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鄉村裡一個人民公社去參加勞動。同樣是秋天,但是這秋天同我五六歲時在家鄉摘綠豆莢時的秋天大不一樣。天彷彿特別藍,草和泥土也彷彿特別香,人的心情當然也就特別舒暢了。因此,我們幹活都特別帶勁。人民公社的同志們知道我們這一群白面書生幹不了什麼重活,只讓我們砍老玉米秸。但是,就算是砍老玉米秸吧,我們幹起來,仍然是縮手縮腳,一點也不利落。於是一位老大娘就走上前來,熱心地教我們:怎樣抓玉米稈,怎樣下刀砍。在這時候,我注意到,她也有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我雖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這一雙手就生動地具體地說明了她的歷史。我用不著再探詢她的姓名、身世,還有她現在在公社所擔負的職務。我一看到這一雙手,一想到母親和王媽的同樣的手,我對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而且肅然起敬,再說什麼別的話,似乎就是多餘的了。
就這樣,在公共汽車行駛聲中,我的回憶圍繞著一雙長滿了老繭的手聯成一條線,從幾十年前,一直牽到現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這一位老婦人的手上。這回憶像是一團絲,愈抽愈細,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錯亂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三雙長滿了老繭的手,現在似乎重疊起來化成一雙手了。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動,體積愈來愈擴大,形象愈來愈清晰。
這時候,老婦人同青年學生似乎發生了什麼爭執。我抬頭一看,老婦人正從包袱里掏出來了兩個煮雞蛋,硬往青年學生手裡塞,青年學生無論如何也不接受。兩個人你推我讓,正在爭執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公共汽車到了站,驀地停住了。青年學生就扶了老婦人走下車去。我透過玻璃窗,看到青年學生用手扶著老婦人的一隻胳臂,慢慢地向前走去。我久久注視著他倆逐漸消失的背影。我雖然仍坐在公共汽車上,但是我的心卻彷彿離我而去。
1961年9月25日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